《借題發揮的語言技巧》

《借題發揮的語言技巧》

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本書以生活為主線,分為尷尬、意外、驚險和平淡四個場合,運用通俗的語言和娓娓動人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現代社會對語言的基本要求和運用語言的技巧。讓你學到各種應急口才技巧的同時,能享受到智慧激盪帶來的快感。

基本信息


目錄

理論篇語言與借題發揮(1)語言與人生(1)練就一流口才 (7)成功語言需要技巧(14)借題發揮的語言藝術(19)借來東風萬事備(27)藉助對方 話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7)藉助幽默相逢一笑泯恩仇(33)藉助故事 以小見大(38)藉助熟語 錦上添花(44)藉助詩詞 寓莊於諧(48)場合篇尷尬場合(51)假借他物機智解圍(51)自我解嘲又何妨(54)借計轉移機智易位(58)裝聾作啞假痴不癲(62)幽默風趣化解敵意(65)意外場合(67)沉著冷靜 借變制變(67)權衡利弊 明辨得失(69)金蟬脫殼 暗渡陳倉(72)隨機應變 藉機行事(76)模糊作答 巧於周旋(79)驚險場合(84)機智勇敢化險為夷(84)“點穴”制勝有驚無險(87)以迂為直 以退為進(93)文字遊戲故弄玄虛(96)平淡場合(105)選好話題搭好橋(105)心快口快駕馭話題(110)誠實熱情烘托氣氛(113)匠心獨運巧妙應對(115)技巧篇修辭的運用發揮(122)比喻(122)反問(127)比擬(133)雙關(139)誇張(142)借代(145)邏輯的運用發揮(147)邏輯嚴密 環環相扣(147)謬誤法(150)求同求異法(155)因果正反術(158)邏輯比較法(162)詭辯術(166)智謀的運用發揮(172)以逸待勞捕捉漏洞(172)偷梁換柱改換話題(177)欲擒故縱誘敵深入(181)移花接木還施彼身(185)借刀殺人反戈一擊(189)提高篇提高你的應變能力(195)心理調控力 (195)敏銳洞察力 (199)堅定你的語言個性(203)訓練你的思維(206)開動你的腦筋 (208)提高你的語言駕馭能力(212)儲備必要的知識(212)明確你的目的 (216)必須堅持的原則(219)掌握必要的技巧(221)語言技巧訓練方法(227)

精彩書摘

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自從人類社會誕生,社會活動、政治活動便沒有中斷過,古今中外的社會活動家歷來把當眾演講看作從事社會政治活動的一把利器。我國很早就有這方面的文字記述。 《周易·繫辭上》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認為製造混亂可以借言語為媒介。孔子在回答定公問時指出,從某種意義上看,也可以說“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 (《論語·子路》)。劉向說得更具體:“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說苑·談叢》)古人如此重視語言的作用,這是非常有見地的。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無不把當眾演講作為實現政治目標的重要手段,為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或遊說、或勸諫、或答辯、或談判、或演講、或辯論,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左右形勢變幻。高超的說話水平可以叱奸佞於朝堂,醒民眾於街衢,化干戈為玉帛,挽狂瀾於既倒。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戰國末年,秦國吞併了韓、魏之後,接著企圖染指小國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國交涉,同秦王進行了一場殊死的唇槍舌劍之戰。唐雎痛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和主權。漢末,諸葛亮對劉備的一席話——“隆中對”,為三分天下、創建蜀漢基業設計了藍圖;後又巧言遊說江東,勸說了孫權與劉備聯手共同抗擊強大的曹操。近代爆發的五四運動和“一二·九”運動,愛國學生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走上街頭,揮淚演講,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深刻地揭露了漢奸賣國賊喪權辱國的卑劣行徑,有力地挫敗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陰謀。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代表周恩來於12月24日到西安與蔣介石進行面對面談判,促使蔣介石接受了中共的政治主張,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鬼子。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愷撒被人刺殺身亡,名列羅馬共和國“後三頭”之首的安東尼站在愷撒的屍身旁發表了《災難,你已來臨》的演說。儘管他一再聲稱自己“只是有話直說”,“不善言辭”,“又不善雄辯,所以不可能激勵大家的情緒”,可是他的這一演說卻煽起國人為愷撒報仇的怒潮。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奴隸主驅使奴隸為自己賣命。為了粉碎南方奴隸主分裂國家的企圖,林肯總統在內閣會議上發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他向奴隸們莊嚴宣告:“從1863年1月1日這一天起永遠獲得自由!”兩天后,他又站在白宮講台上向民眾演講,重申這一宣言。他深信,這可以“換取這個國家未來的幸福和繁榮昌盛”。果然,宣言發布之後,奴隸們紛紛倒戈、逃亡,南北形勢發生劇變,很快林肯領導的北方軍獲得了徹底的勝利。1976年清明前後,數百萬民眾自發聚集首都天安門,以悼念周恩來總理的名義,對“四人幫”作了憤怒的聲討。他們慷慨發表演講,誦讀詩詞曲聯,點燃了全國人民心中早已蘊蓄的怒火。這次行動,為後來粉碎“四人幫”做了必要的輿論準備。上述這些例子無不顯示出語言在政治風雲中的極大威力。P1-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