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人生三部曲》共分《生如夏花》《中學日記》《第三故鄉》三部,包含了作者的學習工作札記,以及工作之餘寫的部分小說、散文、詩歌,較系統地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思索和拷問。作者文筆清新自然,淡而雋永,讓人時有會心。作者著意摒棄文字技巧,筆隨心轉,如品茶閒聊,一切以“唯美、求真、向善”為創作原則。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正是“我手寫我思”之真諦。行文架構也有可圈可點之處,有些文章看似信筆由韁,實則草蛇灰線,伏筆千里,其縝密勾連,是粗讀難以體會得到的。該書於2014年8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萬瑞,濰坊市奎文區作協主席。畢業於武漢海軍工程大學,頻繁調防於上海、青島、舟山、湛江、大連、三亞等地,多次赴南沙參加戰略值勤,上過前線,後供職於大連艦艇學院教務部,少校軍銜。1998年退出現役,專事文化創意工作。著有《中學日記》《第二故鄉》《生如夏花》等書,參編或主編《國學誦讀》《鋼筆書法》《唱響校園》《孝行天下》《有一種幸福叫感恩》等多種書籍。
基本信息
作者:李萬瑞
出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編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六里橋北里甲1號
責任編輯:徐傳洲
裝幀設計:畢彬一
印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本:787×980mm1/16
印張:24
版次:201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價:111.00元
作品導讀
《生如夏花》——孤獨似乎與生俱來,從脫離母體的那一瞬間,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獲得的就是關於孤獨的體驗。從因果輪迴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帶著罪愆來到人世間的,通過不斷地修,漸以洗去身上的業,最終達到圓滿境界。這個修的過程,就是孤獨之旅,沒有人來背負,你必須獨自面對每一個關隘和迂迴……
《中學日記》——近25萬字,真實記錄了作者本人在安丘二中從高一到高三艱辛求學的原生態生活。一本鼓舞心靈、打敗挫折、戰勝命運、勇敢前行的勵志書,不添加任何水分、味素和佐料,猶如鑲嵌在歲月里的琥珀,透明,堅硬,是不可改變的存在。或喜或悲的文字,好像走過的一行行腳印,散落於《中學日記》里,氤氳著淡淡的茉莉香味。可想而知,作為中學生的李萬瑞用手中的筆,堅韌的心,完成了這冊厚厚的《中學日記》,需要多么持之以恆的毅力與決心!無論學習多么繁忙,考試多么緊張,生活多么艱難,他都沒有遺忘在日記上吐露心聲。如今,《中學日記》凝結成了珍藏內心的感動,迎來了屬於生命亮麗的日出。從1982年8月5日至1985年8月31日,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日記忠實地陪伴他笑過、哭過、苦澀過、欣慰過……從“奮鬥,是一個人一生的使命。打算畢業之後參軍。在我眼裡,只有軍隊是潔白的,即使人們眼裡往往透出鄙夷的神色。”(1985年8月8日《中學日記》)到他如願以償地考入武漢海軍工程大學,成為一名軍人。“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這是一種嶄新的生活,我的血液仿佛注入了一種奇妙的東西,感覺以前是生存,真正的人的生活,從今天開始,有許多新異的事物需要我去感知。生活不可思議的充實起來。”(1985年8月29日《中學日記》)三年,短暫而又漫長,作者在一次次地否定之否定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由一隻默默無聞的“醜小鴨”,終於磨礪成了一隻高傲飛翔的海燕!
走進《中學日記》,仿佛走進了過去泛黃的舊時光,看到了逝去歲月遠去的背影。一頁頁的日記,猶如繽紛的落英,傳遞著生命的真實和芬芳。一粒一粒的文字浸透著一個又一個的希望。“日記才是心靈的異鄉,它儲蓄了逝去時光積澱的所有美麗憂傷。”(張琳《異鄉》)想必,如今的大學生也不一定有作者當年行雲流水的描寫、言簡意賅的表述與五色雜陳的文采。情感是人生最後的真實。他感恩所有像父親、母親、兄長、姐妹一樣關懷他、培育他、教導他的老師,珍惜同學之間清澈的友情和每一次無私的幫助。《中學日記》不僅幫助作者提煉了生活,養成了思考習慣,也提升了綜合素養,完成了自我修復與完善。
“世上有一種生命是不會被任何艱難兇險的命運所擊倒的,他們在命運的打擊下,顯示著堅貞,顯示著正直,顯示著人的不屈不撓與大情大義。”(劉再復《告慰老師》)《中學日記》里,記錄著懷春少年的可愛:“淡淡的笑痕浮在她那微微挑起的嘴角上。”也有簡約到只有關鍵字的記憶:病。除夕。聽音樂。腰酸背疼。更多的是自我鞭策、反省和總結:“學習應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活躍的興趣,不懶惰,肯鑽研才是正途,凡是讓你分心的東西都應該拋開。”“早起;不幻想,不躺著看書;不追求庸俗的東西,特別是漂亮的外表……”“空過一天是有罪的……做時間的主人。”一個高貴幹淨的靈魂,在艱苦環境下努力拚搏,在饑寒交迫中苦苦掙扎,在讀書學習中獲得心靈的安寧,在游泳聽音樂欣賞自然里釋放情緒……細膩敏感自尊的心靈,起起落落,彼岸花開。一個天賦聰慧的高材生,一個特立獨行的中學時代,一代人自強不息的縮影。
閱讀《中學日記》,猶如手捧一顆赤子之心,真誠、炙熱、真實。這是一名中學生學習成長成熟的心靈履歷。因為懷舊元素濃烈,特別親切,易產生共鳴,如,紀宇的《風流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路遙的《人生》、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啊故鄉》等等都是我耳熟能詳的東西,在心靈深處有著濃烈的痕跡與記憶。生活,如一陣狂風而過,風沙迷離,久而久之,遺留的只是一片茫茫無垠的沙漠,而一冊冊厚薄不一的日記,恰恰是記憶中的落英,沾染著生命的蔥綠,靜靜停泊在歲月里,綻放著獨有的靈魂的香味。人生樂章里一個一個精彩優美的音符,忽高忽低,悠揚時的高昂,低沉時的彷徨,起伏不定……誰能與時間和歲月抗衡呢?唯有文字,它們泛著當年盎然的氣息,熠熠的光澤,沒有無情地湮沒在瑣事裡。但願這冊《中學日記》,能給時下無數顆年輕的心靈以些許滋潤,這也許是作者把當年這些日記付梓的一個理由。
風中吟歌的《中學日記》是生命里散落的花瓣,有繽紛的色彩,有心跳的聲音,有彷徨的足跡,更有學習經驗的總結,貧寒求學的時代投影。作者用文字雕刻生命燦爛的痕跡,把中學時代凝結在琥珀里。“中學時代在人生長河裡占有很短的一程,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李萬瑞卻創造了幾個奇蹟:(1)從班第25名的後進生到全級第一名;(2)從三日兩頭胃疼的病秧子到‘該生具有飛行員體格,予以免檢'的高考體檢批示;(3)從輕度自閉的問題少年到陽光自信的軍校大學生。”(於作棠《教有所悟》)
回眸應笑慰,征途再揚帆。在李萬瑞潔淨的辦公室,遇見他知性豁達的美麗愛人正準備接可愛的女兒。看著他寫字檯背後的書櫥內擁擠著各類豐富的書籍,聊起《中學日記》,時隔近三十年,再回首,雖然“當年的風花雪月和辣疙瘩鹹菜,已經化作記憶中的一點隱紅”,他依舊感慨那個辣疙瘩鹹菜的歲月,依舊懷念那個沒有錢買書,不捨得把書折角的昔日時光。
《第二故鄉》——是作者在軍旅期間的日記,是一段時光的記錄,其實,這本書還可以當作讀書筆記和評論集來讀。李萬瑞畢業於軍事院校,由於本身追求完美的性格,對待工作極其嚴謹認真的態度,他的業務水平日趨精熟,不僅能夠獨當一面,在業務方面多次做出讓領導和同事刮目相看的成績,然而,他在靈魂深處更像一個書生,一個能坐得冷板凳的研究者。他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尤其喜歡古典文學,在《第二故鄉》中,他隨時記錄了自己讀過的一些內容,涉獵甚廣,既有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也有當時流行或者小眾的電影和音樂,有抄錄,也有考證和評析,不乏獨到之處。
《第二故鄉》是一本追求真實的書,行文中拒絕任何偽飾與濫情,本真與自然是本書的底色。如今,在這個講究包裝與技巧的時代,很多所謂作家大玩寫作技巧,使閱讀成為了一場艱澀的行程。讀《第二故鄉》無須猜測什麼,更不用處心積慮地解讀他的言外之意,這是作者真我的展示。作者在後記中寫道:“其實展示真我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程,許多人都把心底的惡之花非常高明地種植在道貌岸然的園圃中。我沒有這份功力,所有的花朵都是直接從心底開出來的,即使沒有清香,但絕對沒有偽飾。這些短短長長的文字源於靈魂深處,它們是心靈孤獨又不失豐盈的花朵。”這段話應該是對此書最精確的詮釋。
《第二故鄉》中隨處可見蘊藉哲理的“名言”,可以作為心靈雞湯來讀。瑣碎無邊是生活的本色,而身處軍營的李萬瑞也概莫能外,他是一位軍人,而同時也是一個細膩敏感的性情中人,誠如作者所言,“我的性格就是這樣,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做一些淚眼問花傷春悲秋的事,對待無感情無意識的自然萬物,都懷著多情近痴的心。”這樣的性格注定會經受更深痛的心靈磨難。環境的閉塞,工作的枯燥繁重,心智的壓抑,情感的糾結與掙扎,使得沉鬱成為李萬瑞生命的基調,然而,他時刻不忘反省和鞭策自己,在悲欣交加的人生路上鏗鏘前行。《第二故鄉》中有很多句子,都是作者的心靈獨白,讀來獲益匪淺,比如:沉靜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動力,保持心境透明,達觀無欲,可以省卻許多的煩惱。玩物喪志,今古相類,百弊無一利。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不需要中間環節。女人之美不是淺薄不是複雜,而是靈性,即單純中一種驚人的深刻,是善解人意。做子女最易犯的錯誤是:只知道自己在一天天長大,卻不知父母在一天天變老。
《生如夏花》、《中學日記》、《第三故鄉》)可謂作者文字生涯的鼎之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