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是由作者翟學偉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自中國學術界倡導本土化與規範化以來,學者們對規範化的訴求遠大於本土化的努力,對中國社會的現象、經驗及其問題的研究依然外在套用、借鑑及驗證西方形形色色理信紙的水平上。本書作者以中國人的關係建立及其運作方式為研究起點,對社會學及社會心理學的本土視角、方法、概念、模型等進行了多層次和多方面的探求,也對以二元對立思維來比較、研究中國社會及構建中國社會理論的傾向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作者認為,只有從人情、面子與權力的運作過程出發,關注個人權威、道德品質、利益往來及血緣關係等因素的配合方式,才可能揭示出中國社會的運作機制與規則,並建構起相關的理論模式。

作者簡介

翟學偉,1988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碩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人的社會結構、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研究。

圖書前言

冠以社會理論之名來收集整理我已發表和完成的有關論文,著實讓我感到有些為難。其主要原因在於我並非是一個專門從事社會理論或社會學理論研究的學者,因此也不能肯定自己發表的作品哪些可以歸為此類。這本文集是我在十五年時間內從事社會研究時寫下的一些與理論相關的文章的匯集。.中國學者往往喜歡自覺或不自覺地照搬或移植西方的相關理論。在他們看來,理論與方法的問題必須是西方的,經驗研究可以是中國的。為此,我眼中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那些本身就在研究取向上對理論問題感興趣、專門從事理論思考與研究的人。他們往往喜歡對社會現象和問題作概念上的、類型上的、演繹..

精彩書摘

我認為,在中國社會,單憑自己的利益和興趣乾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或表現得知書達禮、彬彬有禮,不算是真正的臉面行為,不過是個人奮鬥成功或行為得體而已。其實中國人講臉面總是傾向於把相關者的有關心理和行為考慮進來,因此具有層層輻射出去的作用;人情的含義則是一個排斥性的或封閉性的概念,它主要是表現在有形和無形資源的交換上,顯然,有交換關係或恩惠關係才有人情關係,沒有交換關係就沒有人情關係,一個人不同另一個人從事人情交換,他不能說他同此人有人情關係。因此人情的封閉性表現在人們彼此之間可以分清誰欠誰的人情或誰不欠誰的人情。在臉面方面,一個家族或家鄉里出了一位名人,家族和家鄉的人們不用這位名人的首肯,就已經沾到他的光了。可見人情在交往方式上是比較閉合的,臉面則是比較開放的。因此單靠人情關係,即使權威可以作為一方的資源同另一方的其他資源作交換,比如金錢或服務,但權力不會因此而流通起來,不過可能發生錢權交易、徇私情,即所謂的“尋租”罷了。
而臉面則不同,它涉及的是個人的資源要讓他人來分享,如爭臉和爭面子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獲得了受人羨慕的學識、人品、才華、德性、情操、職務之類,或有了當地人認同的行為和事跡,結果那些沒有這些個人特徵的人通過特定的關係則可以分享到這些特徵,比如給面子的含義中可以讓那些相關的他人分享自己的榮譽、名聲以及由此而來的物品、財富、地位、權勢等。臉面作為一種資源擴散方式,是以他人正面的評價作為回報的,比如他人對施予資源者的接受、感謝、感激、頌揚等會讓有臉者感到自己有了面子。可見,有臉者願意與誰共享臉產生的資源,就是在賞臉給他,而他所要的最好的回報,不是物質幫助,而是要多多地恭維他、抬舉他,捧他的場。給他人面子就是對他人重要性的承認,也就是對他人成功、德性或善舉的肯定、羨慕、欣賞、尊重、敬佩等。如果一個人雖有物品、財富、地位等,但他想找人分享時,別人都表示出輕蔑、不願搭理,或拒絕要他的東西,即不願分享他的資源、沾他的光,那么就是不給他面子。在中國,一個人不給別人面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涉及道德問題,要么他過去可能傷害過此人的感情或自尊心,要么人們不認同他或她的資源的來路,比如一個人偷盜或賣身得來的錢財,即使他或她再富有,仍然沒有面子。更為嚴重的是這種不給個人面子的行為也同樣會波及到他或她的相關者,如他的家人、家族、同鄉,最後他或她只能退出或逃離其為之奮鬥過的群體。這樣我們就知道了,面子是由臉出現後而獲得的他人的評價,它承擔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臉是否被某一群體或社會圈子承認的檢驗和考驗的怍用。由此面子是一個為臉活著為臉奮鬥的人最想得到的東西,當然比金錢和財富更為重要,因為是它賦予了金錢和財富以社會和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也使奮鬥者感受到了為之奮鬥的幸福感在哪裡。這樣,我給面子下的定義是:面子是個體對做出有關臉的行為之後的自我評價判定及其此判定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後又修訂為面子是臉的心理與行為在他人心目中產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因此面子在根本上是一種由於個人表現出來的形象類型而導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為。費正清對此有相當的認識。他說:“中國式的人文主義包括關心個人尊嚴的問題,但那是從社會的觀點來關心的。‘面子’是個社會性的問題。個人的尊嚴來自行為端正,以及他所獲得的社會讚許。‘丟面子’來自行為失檢,使別人瞧不起自己。人的價值,並不像西方所認為的那樣是每個人固有的品質,而是需要從外界獲得的。”
從這一點來看,面子雖然以他人評價為標準的,但因為它是從臉的表現出發的,因此它是有“里子”的。不過這樣的分析是把臉和面子從中國文化中抽離出來分析的結果。如果把這個結論再放回到我們上面所講的中國人所重視的關係,特別是介入了輩分的、孝悌的、忠恕的關係中來談,我們就會發現,正是這些關係運作讓中國人的臉開始式微,而面子開始突顯。也就是輩分高的、地位高的或在倫理上應當受到尊重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無論自己的表現(臉)如何,都希望他人給他面子。而按照忠恕原則,如果他人這樣做了,他人出現同樣情況時,他也會給別人面子。由此一來,無論對方是否表現出色,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出一套很成熟的恭維他人的言辭,比如初次見面,就要說“久仰久仰”;初報自己姓名,對方就說“如雷貫耳”;客人剛一進門,就說“大駕光臨,有失遠迎”;客人抬腿要走,就說“不勝榮幸”或“三生有幸”等等。羅素(BertrandRussell)曾說:“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要面子’覺得很可笑。殊不知只有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風氣。每個人,都有面子,即使最卑賤的乞丐。如果你不想違反中國人的倫理準則,那就連乞丐也不能侮辱。……中國人的生活,即便是最現代化的人,比起我們也要有禮得多。這當然影響效率,但同樣(更重要的是)也影響了人際關係的真誠。”

圖書目錄

一、研究視角與方法篇
本土社會研究的本土視角——反省、批判及出路/(3)
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22)
本土心理學研究中的本土資源——從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的轉化/(43)
文學作為歷史:真實社會再現的另一種可能/(60)
二、關係研究篇
中國人際關係模式/(77)
中國人關係網路中的結構平衡模式/(92)
社會流動和關係信任——也論關係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109)
三、臉面研究篇
中國人臉面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129)
在中國官僚作風及其技術的背後——偏正結構與臉面運作分析/(141)
人情、面子與權力: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162)
四、社會運作模式篇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中國人社會行為變數的考察/(181)
個人地位:從一個概念到一種日常社會學分析框架/(206)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