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6年我衝著王亞南考入廈門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讀本科。王亞南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是當時的廈門
大學校長。他1950年奉中央之命到廈門大學擔任校長後,即創辦了全國高校第一個經濟研究所,並開招研究生。
他除親自給本專業學生開經濟學專題課外,還非常重視經濟學專業的社會實踐,經常組織和引導師生下鄉調查研究經濟熱點問題。
即使他自己無法脫身與師生一同前往,也會抽時間下去看望大家,給以鼓勵和指點,幫助解決調查中的難題。回校後總要開研討會,互相交流、切磋、提高。
為了給大量有質量有見解的調查報告和在此基礎上寫成的論文有個廣泛交流的園地,他倡議辦刊。先組織編印《經濟調查研究集刊》為試刊。後報經中宣部批准,1959年更名為《中國經濟問題》正式創刊。
全國繼《經濟研究》之後的第二家經濟學專業雜誌就這樣很自然地誕生了。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兩家經濟專業雜誌,直到改革開放初,仍有“北《經》南《中》”之稱。至今已是歷經45周年的資深老雜誌了。
由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經濟問題》40多年如一日,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雙百方針,鼓勵和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探討、有新見解的學術論文,因而廣受作者讀者的歡迎和支持。特別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資本論》的研究與套用方面十分突出。
962年發表廈門大學兩位教師以草英、攸全為筆名的《關於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一文、1981年發表于光遠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論文和一個相關的《讀書札記》,引起全國兩次關於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大討論,孫冶方、楊堅白、何煉成、蔣學模、劉詩白、衛興華等等都參加了爭鳴。
改革開放以後的1986年發表《“國民經濟有計畫發展規律”並不存在》、1988年發表《剝削簡論》,也分別引起全國性的熱烈討論。《中國經濟問題》以自己獨有的學術繁銳與膽識,為繁榮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培養人才作出了重大貢獻。
香港《明報》將《中國經濟問題》列為是中國改革後最有影響的20家經濟學雜誌之一。
我在讀書時就是《中國經濟問題》的熱情讀者和作者,對它真是情有獨鍾。
負責主編以後的20多年來,更是息息相關,與同志們為它傾心工作,明確方向,堅持原則,立意創新,尊重作者,服務讀者,想努力辦得更解放些、開放些、科學些、實在些。有些我們堅信正確並且估計其他刊物不可能發表的文章都在《中國經濟問題》上發表,雖然遭遇風險和壓力,事後都證明是可以討論的學術問題。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經濟問題》是我國最有理論開拓精神的學術雜誌之一。為保持和維護學術雜誌的尊嚴與嚴肅性,《中國經濟問題》對失范的學風文風采取嚴格的預防措施,堅持重質量擇優用稿,公開聲明不憑關係,拒收版面費,謝絕遊說疏通,並聲明恕不刊用二人以上合署的論文,以杜絕“搭便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