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收藏集錦 內容簡介
收藏被人們稱為一種"布衣之樂",現在已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歡迎,收藏也從一般性的個人愛好,發展成今天的一種投資活動。本書作為對中國民間收藏的一次集錦,詳細介紹了各種收藏知識,並對一些珍貴的收藏品作了賞析,書中配有大量的圖片,供讀者參閱。中國民間收藏集錦 本書目錄
當代中國收藏熱漫話藝術收藏品投資審視
藝術收藏品市場素描
藝術品市場十大預測
藝術品投資的最佳化選擇
收藏的意義
集藏雜說
收藏熱中說冷門
碑拓瑣話
皇帝自繪肖像畫
唐寅《江深草閣圖》
龔賢和他的《重山樓閣圖軸》
李方膺《蘭花冊》
陳曼生《品茶圖》
李伯元手書對聯
"金霸王"題扇
張大千早年的一幅潑墨畫
張大千先生的自畫像
佛像畫冊小記
千秋妙筆《知音圖》
父親的書畫
一本藏而復失的冊頁
"碩士教頭"書論語扇
漢代鎏金龜紐銅官印兩方
元代合符印簡介
嵩雲居藏印
吳昌碩為王一亭所治的印章
王福廠兩印摩挲小記
我偏愛的幾方常用印
印紐小史
印紐欣賞
龍、龍紋及龍紐
我的愛好物之一-----硯台
英雄們未能守住的"正氣硯"
明代菊花硯賞析
荷葉形澄泥古硯
詩情畫意硯中來
明程君房騶虞墨
明代兔形銅水注
晚清屈默成"鐵如意"墨
張大千自製鎮紙
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
宋代耀州窯青釉纏枝牡丹盤
話說"韓瓶"
康熙青花盤桃百壽瓶
"三陽開泰"瓷瓶
青花鳳尾尊瓷瓶
乾隆紅彩描金壁瓶
仿耀州窯瓷瓶欣賞
明代時大彬紫砂壺
乾隆紫砂缽
陳鴻壽和他的"曼生壺"
痴壺之樂
道光黃釉雕瓷筆筒
茶具瑣談
東周青銅器的造型藝術
周戈越劍荊楚矛-----話集藏古代兵器
一對古代銅臥鹿
精美的隋代銅佛像
天曆銅權
喜藏七制古銅尺
古銅鏡簡述
四乳禽鳥紋漢鏡
五嶽真形鏡
中國民間收藏集錦 文章節選
藝術收藏品投資審視
1987年,荷蘭畫家梵。高的名畫《鳶尾花》在美國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以5390萬美元成交,從而創下當時油畫拍賣的最高價。而在40年前,這幅畫的價錢不過8萬美元。
大多數中國人當時是把它當做一個神話來看待的,要知道,那個時候我國一個中等城市辛勤積累一年的財政收入只夠堪堪買下這幅畫!這種生財之道讓正在為溫飽而努力奮鬥的國人如何"看得懂"呢?
時隔六七年,這樣的神話成了時時發生在中國老百姓身邊的"家常便飯",在大城市更是如此。張大千作於40年代的《仿周文矩洗嬰圖》、《秋林載酒圖》、《蜀中山色圖》、《滄浪魚笛圖》等畫,50年代不過賣到一二百元,199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拍賣了其中2張,成交價格均超過100萬港元,傅抱石的一本仕女畫冊在香港索斯比拍賣行拍賣行賣到了300多萬元,而當代畫家劉宇一於70年代創作並珍藏的毛主席紀念堂的一幅大型油畫在前年竟以760萬港元被曾憲梓先生買走,最近,青年畫家王林旭的一幅《和平萬年》在香港拍賣行以1500萬港元拍賣成功,創下中國畫拍賣的"天價"。
國外早就有人說過,世上最富有的不是銀行家,而是收藏家。美國國家畫廊館長布良在調查計算後說,以1991年為例,投資大師油畫的年回報率為51%,中國瓷器為40%,股票獲益為25%,在我國,藝術品也歷來被有生意眼光的人視為"軟黃金"。有確切的估算表明,目前藝術品的價格在中國大陸以每年30%至50%的漲幅迅速增值,這使得一些敏感的新聞媒介將藝術收藏品與有價證券、期貨和房地產並稱為當今中國投資熱中的"四朵金花"。在上海這個"股民"超過300萬的地方,如今也流行起"炒股"不如"炒古"的說法來了,廣州甚至還出現了郵市與股市逆行的奇觀。
是市場經濟使收藏活動中的藝術情趣與投資功效在當代中國成了可以"兼得"的"熊掌"和"魚"。以投資者的眼光來看,書畫作品顯然是回報率最高的收藏品。目前,不僅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等當代畫壇巨匠的真跡均能達到數十萬元以上,比之稍遜的畫家,如號稱"海上四大名旦"的唐雲、江寒汀、張大壯、陸抑非等人的力作也都能賣到數萬元,行情於幾年內看漲幾十倍。但據最精明的人士看來,大陸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投資者尋覓、收藏的熱點。
錢幣的缺欠谷地民越來越為行家所看好。有人曾目睹,在上海肇嘉浜路太原路口的錢幣交易市場上,一張1953年印製的三元面值人民幣開價300元,鑄有袁世凱頭像的"大頭"賣到近百元一枚。如今,不用說"刀幣"、"布幣"之類千年以前的稀見品價格高得令人咋舌,就連近年來發行的紀念幣的身價也是逐日攀升。比如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建行40周年發行的面值1元的紀念幣而今成交價已突破150元,19944年6月發行的第十五屆世界盃足球賽金銀章在上海豫園金行一上櫃就被搶購一空,兩個月後市場價已8倍於每枚2660元的售價。 新近投資潛力令人刮目相看的收藏品當數磁卡,1985年深圳發行的中國第一套三枚面值87元的電話磁卡現在在香港市場上有人出3000美元收購,而1988年上海發行的面值為25元和60元的電話磁卡如今已增值至700多美元,100元人民幣面值的磁卡成交價竟達1350美元!
除此之外,像紫砂茶壺,紅白木家具等收藏品的價位基本上保持了20%到30%的年增長率,也成為圈內人士十分願意光顧的收藏對象,最意味深長的是,一些記載著中國現代歷史中政治和社會風雲的收藏品的人格近來升不止。一張1955年版的某種全國糧票如今賣到了上千元的好價錢。在天津,有些外國人以一枚50-400美元的出價收購"文革"中的某種毛主席像章。
作為文明的載體,文物古玩與書畫典籍等收藏品價格的穩步攀升明顯地與傳統文化的復興聯繫在一起,它的投資回報率因此也和當今世界對華夏文明輝煌歷史的興趣及對她未來的信心有密切關係。若要尋求最直接的價格關係,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這些年民眾積蓄大增以外,下述幾股來自外部的資金的拉動力是不容忽視的。一,台港及東南亞華人熱衷回鄉搜羅藝術品,他們多將興趣集中於字畫及陶瓷器皿,二,有經濟兼文化頭腦的"洋插隊"歸來人士以收藏為保值手段,他們的收藏品較為駁雜,三、深諳中華文化巨大價值的海外商人的藝術投資,執掌過"洛克菲勒帝國"的約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收藏品中就有幾十件中國文物,一般說來,他們的興趣主要在中國古董、古錢、明清家具等,四、企業投資,國外大的企業集團一般都設有藝術投資部,它們將收藏品視為與黃金等價的"硬通貨"。在國內最近舉辦的幾次拍賣活動中,已有不少"三資"企業參與競拍。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收藏是一種文化活動,但如同其他許多文化事業一樣,在以經濟優先為普遍準則的當代社會,離開了獲利心理的驅動,它是不可能取得普及性的發展的,由以往文人騷客的雅事專利演化為今日社會大眾的投資行為,這是收藏的異化,但正是這種異化促成了收藏----這隻"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當代經濟文明給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中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