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獻學》

《中國歷史文獻學》

《中國歷史文獻學》是由作者楊燕起著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文獻學》中國歷史文獻學

《中國歷史文獻學》是我社1989年出版同名書的修訂版。該書出版十餘年來已成為許多高校歷史文獻學專業師生的首選教材,具有較大影響。為適應學科與學術發展的需要,及時反映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們組織專家對此書作了較大的修訂,在保留原來許多優點的基礎上,調整了原書的結構並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修訂後的版本,全書結構更為周密合理、內容更為豐富準確、表述更為簡明得體。在全面介紹和表述歷史文獻學基本知識、基本材料,反映學術界最新成就的同時,更注重指導讀者了解和掌握文獻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媒體評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不斷深入,成果不斷湧現。楊燕起、高國抗二位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文獻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問世的。經過十多年的檢驗,這部書已經成為高校教學中頗具影響力的基本教材。最近經過修訂,又即將以新的面目與讀者見面了。在新版印行之際,再次拜讀全書,對其價值又有一些新的體會。
首先,是全書結構安排周密合理。全書分為三編,每編各有一個側重點。上編為概論,從歷史文獻學的定義講起,直至歷史科學與歷史文獻學的關係等諸多理論問題,均一一扼要闡發。中編為歷史文獻學的發展史,從先秦兩漢到20世紀,時間跨度非常大,作者抓住重要人物、重要典籍和重大事項,將基本線索梳理得清清楚楚。下編為歷史文獻學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知識,系統介紹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傳注等若干方面的原理和內容。這樣的篇章安排,條理很明晰,既有縱線條的描述,又有橫切面的揭示,加上概論,歷史文獻學的基本內容就顯現出來了。
其次,是具體表述簡要得體。歷史文獻學有幾千年的歷史,內容實在太豐富了。在教材中寫什麼,如何寫,是不能不反覆斟酌的。十分難得的是,各位作者對自己承擔的章節,都認真下了一番去粗取精的工夫,儘量深入而淺出,寫出要點,寫出特色來。比如敘述近現代的歷史文獻學發展狀況,對羅振玉、王國維以來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介紹他們的學術活動,評價他們的文獻學成就,可以使大家從這些時代較近的人物身上,感受到文獻學的具體工作有哪一些,有的還可以繼續去做,這對初學者的啟迪作用相當大。又比如敘述文獻學的現狀與前景,強調歷史文獻學研究手段的現代化,對青年學子來說,這是很迫切又很現實的任務,很能引起他們
的興趣,促使他們走上文獻學研究之路。至於文獻學基本知識的敘述,各個門類都能在不太長的篇幅內講得清楚明白,是甚得編纂要領的。

精彩書摘

文獻本身的真偽,經過了辨別,但辨偽工作仍未完成,還必須進一步辨別真文獻中的記事是否信實,是為辨偽事。歷史文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各階級成員站在自己的階級立場上,對於社會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記載史事,也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總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①,而對於敢於反抗的農民,則極盡誣衊醜化之能事。清修《明史》,號稱精審,趙翼云:“《明史》則博覽群書,而必求確核。蓋取之博而擇之審,洵稱良史。”②但《明史》記張獻忠,卻不但斥之為“流賊”,且云:張獻忠“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①張獻忠起義的崇禎年間,全國共有多少人口,史書失載。但《明史·食貨一》載有三個數字:洪武26年,天下口60,545,812;弘治四年,口53,28l,158;萬曆6年,口60,692,856。《明實錄》則對明代各帝在位年間的全國人口數,多有記載,亦均不超過6700萬。②那么,張獻忠所殺的“男女六萬萬有奇”從何而來?《明史》記事,為何前後矛盾至此?修刻流傳過程中有意或無意造車錄》所載全國人口數字?顯然,這是封建史家為了醜化農民起義而有意編造的偽事。剝削階級總是按照他們當時的政治需要來記述歷史,如果史實與其政治要求相矛盾,便不惜歪曲史實以迎合政治需要。逼於政治要求,許多號稱良史的封建史家,也只好對統治者隱惡虛美,曲加回護。此外,史書中還有因傳聞異詞,或作者記憶失真,又限於條件,一時無從核實而造成的記事失實。總之,由於階級的限制、時代的限制、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等原因,歷史文獻中難免有失實的記載,有偽事,必須加以考訂,使記事顯出真相,才能成為歷史研究的可靠史料。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③這說明在2000多年前,我國學術界已經注意辨別文獻中記事的真偽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史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治史日益深人,於是有考訂史事的專著出現,如西晉譙周的《古史考》等。唐代劉知幾著《史通》,提倡直書,反對曲筆,其《疑古》篇對《尚書》提出10疑,《惑經》篇對《春秋》提出12條“未喻”,指出它們記事失實,而後人對《春秋》等經典的讚揚,則是“欲神其事,故談過其實”,是“虛美”。清時考據學大盛,專門考訂史書記事的專著,以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為最佳。到了近代,梁啓超將文獻中的偽事區分為七類,指出偽事之由來,或系無意失誤,或為有意虛構,並將辨證偽事的方法歸納為7條①。梁啓超的
考訂記事,比舊的史考進步科學,但是站在剝削階級的立場上進行史考,所以對文獻中誣衊農民起義之類的荒謬記事,仍不作考證,有時還製造混亂,繼續歪曲史實。只有批判地吸收傳統考據學的成果,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考訂文獻中的記事,才能考清楚史事的真相,找出合於歷史實際的記載。

圖書目錄


前言
修訂說明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文獻
第二節 歷史文獻
第三節 歷史文獻學
第四節 學習歷史文獻學的意義
第二章 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節 民族文化心理與歷史文獻學的繁榮
第二節 歷史文獻學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徵
第三節 其他文化成就對歷史文獻學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時代與歷史文獻學
第一節 中國歷史文獻學與歷史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