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中信出版社純電子書品牌]

“中國故事”是中信出版社重點打造的非虛構類純電子書(E-only)品牌,於2013年9月在北京國際書展期間首次亮相, 並同時在亞馬遜、多看、豆瓣、拇指閱讀、掌閱等電子書平台上進行銷售。

籌劃緣起

2013年是數字出版蓬勃發展的一年,kindle設備入華,移動閱讀成為主流。2014年數字閱讀市場(嚴肅閱讀、不包括原創文學)預計將達到10億,按照美國的市場規模,這一市場預計將在三年內達到100億。閱讀是移動互聯時代用戶的兩大行為之一,因此數字閱讀將會覆蓋更大閱讀人群,市場容量將會大大超越出版範疇。

另一方面,電子書市場缺少很好的數字閱讀產品來匹配市場環境,國內優秀的原創非虛構作品缺少一個理想的出版平台,中信出版社和業內領先的移動互聯公司達成共識:數字閱讀不是紙書的電子化,而是立足社會化平台引爆熱點、基於大數據分析推送內容和閱讀服務的新模式。為了應對這一未來變化,中信出版社在2013年9月率先推出純電子書(E-only)品牌“中國故事”。

定位

立足平台提供閱讀服務

中信出版社推出電子書,首先解決的是平台問題。與業內領先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合作,能夠讓讀者更多感受到人文與科學完美的結合。

數字閱讀不是紙書的電子化,而是立足於社會平台引爆熱點,基於大數據進行分析和內容推送,並提供閱讀服務的新模式。這種認識與傳統編輯的認識是不一樣的,這種認識更多來自技術元素,從技術角度考慮如何引爆創作市場,並且通過新型服務,數據推送,數據分析,消費者閱讀行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主旨

推動數字時代的漢語寫作

“中國故事”以非虛構寫作為特色,關注中國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與生活,情感與工作,命運與盼望,從而推動數字時代的漢語寫作。

命名

通過故事溝通彼此

世界是由無數的故事交織而成的,無數個故事一起推動世界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通過這種生生不息的故事,人們找到了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和理性,哲學和方法。所以,故事是世界通用的語言,用這樣真實的故事把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不同的人們穿插起來,看見彼此。“中國故事”系列希望能夠用故事來溝通彼此,實現讀者與讀者之間心靈和思想的交匯,也能夠通過故事跨越文化、地域之間的差異,讓大家實現心靈溝通和相互理解。

內容

記錄名家,反映大眾

從內容上講,一方面記錄的是名家的創作。名家即在社會上對大眾、對讀者有影響力、有吸引力的人,或者是思想、智慧、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具有前沿性認知的、能吸引大眾眼光的人。這部分人是“中國故事”的有效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記錄普通人的生活。記錄從先前到現在社會的發展,記錄中國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面貌、不同的思想面貌、不同的時政熱點和有代表性的人、事、物。這部分是“中國故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創作來源

作者原創+媒體合作

“中國故事”的作者更多的是傳統作者,包括專欄作家和紙書的寫作者,如馮唐、閻連科;也包括研究人員和專家學者,如許紀霖、何帆等思想領域和學術領域的大家;還有來往於兩岸三地海外作者、香港作者,如馬家輝、查建英;他們都是“中國故事”的作者。

“中國故事”的創作來源一部分是優秀的合作媒體,包括《人物》、財新網,騰訊網大家欄目、《中國經營報》等,在過去很多年以來這些優秀的媒體基於他們的視角進行社會觀察和展望。

品牌推廣

渠道、宣傳、三個圈子

“中國故事”上市之後三個月內,收益超出預期,在銷售和口碑上都贏得了渠道和用戶的歡迎。“中國故事”目前位列亞馬遜kindle銷售排行榜第一位。馮唐的《小通鑑》上市10天已經衝到了亞馬遜的搜尋排行榜第一名,現在仍在前100位。

三年內,“中國故事”的品牌傳播途徑將形成三個圈子:第一個圈子是作者群,意見領袖和主流媒體為核心的內容和話題產生圈,第二個圈子是以機場書店、主流數字閱讀銷售平台為核心的用戶圈,第三個圈子就是以社會化網路、閱讀服務平台為核心的服務增值圈,中信出版社將把這三個圈合併一起,形成一個從創作到宣傳到銷售再到反饋,並加上分析的不斷循環的閉合的圈。通過分析,給讀者推出更多有價值的,符合需求的閱讀服務。

部分目錄

《小通鑑》馮唐

《德商張大中》查建英

《大腳印兒》關軍

《美劇啟示錄》周黎明

《何偉,再見涪陵》劉晉鋒

《正確先生白岩松》張卓林天宏

《天才的出走》蔣方舟

《我們的1978》梁曉聲等

《他們在島嶼生活》房慧真

《人生有何意義》胡適

《視若無睹的中國》郭怡廣(美)等

《新歐洲舊歐洲》周寧

《在正確與正確之間》鄭也夫賈樟柯等

《相親記》李天田

《太平輪一九四九》張偉趙涵漠

《比死亡更久遠》張偉趙涵漠

《李玫瑾: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蔣明倬

《詩人之死》雪汗青

《在印度相遇》曹可臻李國卿

《大佬的夜宴:陳惠敏的“面子”人生》陳光之楊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