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文化講座
作者:漢寶德著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6-1-1
ISBN:9787108023353
定價:¥21.50
編輯推薦
建築是技術、藝術與人生的綜合。建築物雖然是實體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卻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為它不但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技術與科學水準,那個時代的精神,當時的審美觀念,而且忠實地記錄了當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建築是生活的舞台。人生離不開建築,大部分具有精神價值的物品都以某種形態連結在建築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藝術品,如果沒有建築空間的架構為基礎,就顯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輝,而論為美麗的古董。
中國建築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的建築。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主的,是沒有理論的人本建築。簡單地說,中國文化在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純樸的精神,把建築看成一種工具,一種象徵。
中國人從來沒有刻意地要改造建築,造成式樣的改變,卻也不受建築傳統的過分約束,常適度地預以修改。因此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就順著中國文化的漸變而漸變,它忠實地反映了中國人的過去;知識分子怎樣在世界上求心靈的安頓,統治階級怎樣展示其權力的象徵,殷商巨賈如何追求生活的逸樂,都能表現在簡單而幾近原始的建築空間架構上——這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部中國建築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於寫一部中國建築史,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中國建築進行深度省思。作者根據多年來對中國建築梳理、研究的成果,給予文化上的詮釋。通過對中國文化特質的了解,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建築,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築空間中包容的生活。從建築與文化的互動對照中,把握中國建築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建築學專家。1934年生於山東日照。1958年自成大建築系業後,留校任助教。1961年轉任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1964-67年赴美取得哈佛大學及普林大學碩士學位後,返國接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接掌建築系的十年間,調整建築教育課程與國外主流的體系同步,培育眾多建築人才,在國內外均有傑出成就。
1977年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1981年起轉任公職,擔任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續接任館長;投入科博館十五年間,始終秉持遠而廣的視野及對品質的堅持,成功地跨越了島內長久以來理念與執行之間的鴻溝,為島內的博物館及文藝事業樹立了嶄新的典範。1995年7月又接任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至2001年2月在校長任內退休,正式告別二十的公職生涯。
現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歷年來的建築設計作品有洛韶、天祥、溪頭、澎湖、墾丁的青年活動中心,"南園"聯合報員工休假中心、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中研院"民族所等。
著作有《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明、清建築二論》、《斗拱的起源與發展》、《為建築看相》、《域外抒情》、《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建築與文化近思錄》、《金玉緣》、《認識中國建築》、《風水與環境》、《風情與文物》、《科學與美感》、《不耐平凡》、《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等,譯有《雕刻的藝術》、《合理的設計原則》、《文明的耀升--人類文明發展史》等書。
曾先後投入建築教育、建築設計、古蹟修護、博物館經營等領域。在每一工作中,均為島內當時的現況帶入了新的觀念,並付諸實行,為其後島內的專業領域奠定較宏廣的根基。東海建築系是如此;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如此;科博館及南藝的創設更是如此。堪稱島內文化界少有的"學者兼實行家",對島內的建築及文化發展有相當長遠的影響。
目錄
序第一編中國的建築與文化
第一講建築文化的基礎
建築與文化的關係
包裝的原始文化
生命的建築
人本的精神
務實的觀念
結語
第二講自文化看中國建築的三個段落
中國的古典時代
中世紀,佛教支配的時代
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時代
第三講中國人的空間觀
單純的文化
棒棒文化
軸線也是一個棒棒
平面文化
正負的空間觀
第四講古典中國的空間課題
單與雙
方與圓
簡與繁
第五講文字、文學與建築
價值的意會
語音的暗示
形通意同
文學的空間意象
文學中的空間觀念
第二編認識中國建築
第一講人生的建築
宗教情緒談薄
家族至上的觀念
現世主義的生活
第二講自建築看文化
建築的空間
建築的形式
建築的結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