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校碩士考研叢書:風雨考研路》

《中國名校碩士考研叢書:風雨考研路》

《中國名校碩士談考研叢書》是一個優秀青年群體的集體智慧結晶。近10年裡,先後有7位編委,9位助理,150餘位著名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者撰稿,為她奉獻了心血和汗水。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考研者的精神聖經,十年中國的考研傳奇,錯過《風雨考研路(上冊)(第10版)》,也許就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關於考研、讀研乃至人生的深度思考。多年暢銷最新修訂。怎么能夠不努力,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生命歷練,花火般的青春,考研心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玻璃到玉……多年來,該叢書已成為考研圖書的知名品牌,在考研群體中享有很高聲譽。與目前流行市面的大量直接針對具體科目的考研書籍不同,本叢書的最大特色是由考研成功者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後來者交流心得體會,共收錄全國數十所著名高校的近百位研究生(部分為博士生)的文章,其中部分作者系入學考試專業第一名。多年來,許多文章在考研者中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自2000年起,《風雨考研路(上冊)(第10版)》歷經9次修訂,數萬名考研者在她的激勵下實現夢想,開創成功人生。本叢書不僅適合於即將考研的高年級本科生和在職人員,而且對計畫考研的大一,大二學生及自考生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透過《風雨考研路(上冊)(第10版)》,您將看到:考研路上——成功的奮鬥典範優秀學生的故事無悔的青春故事考研心得感悟自考生的成功 親情與愛情

內容簡介

《風雨考研路(上冊)(第10版)》為《中國名校碩士談考研叢書》最新修訂第10版之《風雨考研路(上冊)》。多年來,該叢書已成為考研圖書的知名品牌,在考研群體中享有很高聲譽。與目前流行市面的大量直接針對具體科目的考研書籍不同,本叢書的最大特色是由考研成功者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後來者交流心得體會,共收錄全國數十所著名高校的近百位研究生(部分為博士生)的文章,其中部分作者系入學考試專業第一名。多年來,許多文章在考研者中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風雨考研路》(上冊)多角度地展現了考研者的奮鬥歷程,體現了對考研群體的獨特人生體驗的關注,反映出當代中國青年拼搏奮鬥的進取精神,讀來催人奮進,希望能為考研者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其中部分作者為大學本科畢業直接考取研究生,也有一些作者曾經是教師、醫生、記者、機關幹部、下崗職工,他們回顧改變人生命運的考研歲月,並進而反思考研,探討人生意義。自2000年起,《風雨考研路(上冊)(第10版)》歷經9次修訂,數萬名考研者在她的激勵下實現夢想,開創成功人生。本叢書不僅適合於即將考研的高年級本科生和在職人員,而且對計畫考研的大一、大二學生及自考生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桑磊,國家某部考試中心副處長。1973年出生於山東單縣。1988年底開始參加自學考試,1995年獲自學考試中文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山東師範大學學士學位,同年赴中國政法大學進修,2000年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2003年畢業進入國家某部考試中心工作至今。

目錄

成功的奮鬥典範怎么能夠不努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就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執著是飛翔的翅膀我為理想做傻事優秀學生的故事我這四年我的心結就這樣打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生命歷練無悔的青春故事戀曲2000花火般的青春難忘那個冬季通往幸福的路上考研心得感悟考研心經考研五“狀”懷念灰塵落到心上的日子為了一份熱愛心在路上,我在別處自考生的成功從自考生到研究生從頭再來,我選擇了飛翔一個中專機修工的兩次革命追夢腳踏泥濘,心想彩虹親情與愛情從玻璃到玉協和之路盛年不再來考研爸爸的四月寶寶,如果你能看到……附錄A回首研究生活八千里路雲和月青春花火依舊燦爛回首向來蕭瑟處最美好的時光回望身後的那串腳印如此三年附錄B回首青春十年極地跨越與考研無關人生我這十年的學習造就一雙隱形翅膀附錄C編後記2000年首版後記:播種龍牙2003年第4版編者絮語2003年第4版後記:一本書和一群人的成長2009年第10版後記:青春十年

前言

當今社會正逐步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毋庸置疑,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在今日中國,大學本科生屈指可數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國家出台的高考擴招政策更使本科生的數量成倍增長。人們已達成一個共識:大學本科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第一步。於是,考取研究生、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成為無數青年提高自身素質、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途徑。作為過來人,幾年來,我們一直關注於此,並希望能為此做些什麼。2000年,我們編輯出版了《中國名校碩士談考研》一書。該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先後作了報導。2002年,《中國名校碩士談考研》改為叢書,分為《考研戰略戰術》和《風雨考研路》兩冊。此後,兩書每年均推出修訂版。2007年,我們又將《風雨考研路》擴充為上下兩冊,希望能夠為讀者展現更豐富的考研歷程。與目前流行於市面的大量直接針對具體科目的考研書籍不同,本叢書的最大特色是由考研成功者以過來人的身份與後來者交流心得體會,共收錄全國數十所著名高校的近百位研究生(部分為博士生)的文章,其中部分作者系入學考試專業第一名。多年來,許多文章在考研者中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精彩書摘

成功的奮鬥典範怎么能夠不努力——此文獻給媽媽、小田以及所有考研的朋友在明顯可見的利益與渺茫未知的前途間我彷徨了許久,最後下了決心:我曾渴望在社會上闖蕩,既然已經見識過了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該是重新開始充實自己的時候了。隨著精力的逐漸耗盡,壓力卻越來越大,最後那段日子裡我常有“堅持不下去了”的感覺,每當這時我就將自己關在屋裡,不敢想“考不上怎么辦”,而是拚命去想考上後將如何如何好,並對自己說:“前面有這么好的東西等著你,你怎么能夠不努力?”正是在點點星光的照耀下,我在黑暗中摸索時才不至於迷失方向或者喪失勇氣,而我也得以一直前進,走出白族小城劍川,走出古城大理,走出春城昆明,來到3000公里外美麗的未名湖畔,平心靜氣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考北大吧!”在7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的男朋友這樣對我說。當時,我在昆明工作,我的職業是導遊。我的家鄉雲南劍川,是即使從最詳盡的地圖上也要費盡周折才能勉強找出的一個小縣城,隸屬大理白族自治州,距有名的古城大理120公里。父母親退休前一直做農村中學教師,他們竭盡全力為我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於是儘管家境並不寬裕,我這年白族孩子還是得以國小、中學、大學一路念上來,一直沒出什麼紕漏。從劍川到大理再到昆明,幾年過去,漂泊異鄉的感覺也漸漸淡了。在雲南大學的四年本科中我學的是法語。當初為什麼決定報考這個專業,我已不大記得了。大概是因為聽說法語很美,僅此而已。高考那年我還不到16歲,年少任性,很多事情做了也就做了,並不需要像現在這樣,非找出一個圓滿的理由不可。父母親曾十分希望我學理科,尤其希望我做醫生。但他們都是極開明的人,從來不曾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我,對我的選擇並沒有橫加干涉。大學四年里我沒怎么用功,法語卻還學得不錯。我哥哥當時在清華上學,來信中往往抱怨競爭激烈,壓力太大,字裡行間,卻也常有意無意地透著身為名校學生的自豪。相比之下,我身邊的同學都過著優哉游哉的生活。在昆明四季如春的溫暖中,我覺得哥哥信中提及的艱辛和夢想,都離我很遠很遠。1996年我畢業時還未滿20歲,在同學中算是比較小的。當時一門心思只想趕快找份工作,從此可以心安理得花自己掙來的錢。我進了一家很大的旅遊公司,開始了我的導遊生涯。工作漸漸轉入正軌。我認識了許多人,去了許多地方;在公司里雖然只是個小卒,卻也頗有人緣;雖然有時仍會犯錯,但遊客的評語中也頻頻出現EXCELLENT字樣;我衣食無缺,甚至還有了一間小小的屋子。本來,生活就這么過下去,似乎也沒什麼不好。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心裡開始有種新的東西在萌動。工作以來我極少有時間讀書,難得的餘暇也往往在電視機前或朋友聚會中打發掉。兩年里我唯一的兩次伏案學習是為了參加全國導遊資格考試和出國領隊資格考試。我開始變得性情急躁,整日裡疲於奔命,對得失斤斤計較,對自己越來越不滿意。男朋友看出了我的煩惱,說:“想讓生活有點改變嗎?考研吧。”其實這個念頭也曾不止一次在我腦中閃過。之所以一直沒有痛下決心,除了畏難之外,就是功利主義作祟,覺得好不容易到手的這份很讓人羨慕的工作又要白白丟掉,未免有些可惜。要知道雲南的旅遊業正在蓬勃發展,許多人擠破了頭都想進旅行社。在明顯可見的利益與渺茫未知的前途間我彷徨了許久,最後下了決心:我曾渴望在社會上闖蕩,既然已經見識過了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該是重新開始充實自己的時候了。千金難買我願意,偶爾隨心所欲也沒什麼不好。我想到了考母校雲大的研究生。不巧的是,雲大法語系研究生兩年一招,1999年沒有招生名額。再等一年嗎?我好不容易下定了決心,怎么還能等?於是,在7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的男朋友說:“考北大吧!”北大!我從來沒敢想過自己能考北大!我哥哥曾對我描述過與清華毗鄰的北大;我在電視上曾見過綠樹紅牆的北大;在昆明難得一見的法語參考書上,我見過“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字樣……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遙遠得不太真實的地方。’男朋友說:“你考得上,你一定行的。”那天我們談了很久,像兩個還未走出過校門的學生那樣,滿懷激情地談理想談人生。我們舉出一系列著名學者夫妻的例子,對前輩風範悠然神往,並決心以他們為楷模,博覽群書,修身養性,創造有品味有情趣的生活……而這一切,將從我考上北大開始。我看到美好的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大受鼓舞,開始著手準備。一切活動都是瞞著公司悄悄進行的。作為在職的考生,我參加考試必須經單位批准。但一切尚未成形時我不想過早把這件事弄得盡人皆知。說到底還是死要面子:這時就開始咋咋呼呼,萬一考不上,豈不丟人現眼?至於領導的批准,我從來沒想過這會是個問題.覺得求學深造這等光明正大的事,一定會得到大力支持。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先複習。我從此開始了白天工作,晚上讀書的日子。政治理論課一向是我的弱項。我天生缺乏綜合與分析的能力,上中學時常把政治課本背得爛熟還是不會做題,何況現在記憶力大大不如以前,更該多下工夫。沒有帶團任務時,我便把政治課本帶到辦公室,抽空鬼鬼祟祟地瞟上兩眼。一旦有團隊這就不可能了。一整天馬不停蹄,回到家已經很晚,常常累得無心學習。生活的無規律使我始終無法制定一個周密而詳盡的複習計畫。我著實感到了時間的緊迫和自己的力不從心。就在這時,媽媽出現在我面前。如同往常一樣,當媽媽得知我的某個重要決定時,立刻表示了充分信任和全力支持。自1998年7月中旬她從家鄉來到我身邊,一直到1999年2月2日,研究生考試後的第二天,這半年多的時間裡,他住在我7平方米的小屋裡,白天給我煮東西吃,收拾屋子;晚上枯坐著陪我讀書到深夜,只在我站起來伸懶腰時才開口說兩敗俱傷句話;純粹為消磨時間而織了三四件毛衣。除此以外,沒有娛樂,沒有同伴——沒有怨言。與此同時,男朋友竭盡所能幫助我,幫我找資料,打聽訊息。偶爾有時間出去散步時,也是坐在街邊的長椅上和我一起背英語單詞,使一件本來枯燥乏味的苦差變得充滿詩情畫意。在職業生涯里我曾出入許多豪華酒店,見識過燈紅酒綠,衣香鬢影;然而任何一家酒店大堂里的真皮沙發,都不像秋日昆明街邊那幾張木頭長椅,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里,揮之不去。9月初我的公共課複習初見成效,該是考慮專業課的時候了。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我頻頻到外地出差,一去就是十天半月,複習進程屢屢受挫。而信息的缺乏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在昆明能找得到的法語參考書屈指可數,就算找得到書我也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複習。說到底,對北大的敬畏始終讓我茫然,我無法用自己慣有的思維去想像北大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在公司里有個很好的朋友——北大法語系1991屆的畢業生。他在我眼裡是真正能代表北大精神的那一類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他堅持每天讀書,正是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即使把閱讀作為業餘愛好,一個人也可以變得多么博學。獲悉我的打算後,他把手頭現有的書、大學時的筆記慷慨地借給我,並向我細細講述自己在北大的求學經驗,讓我不至於對北大一無所知。溫暖的友誼不僅僅來自他一個人,公司領導雖然還蒙在鼓裡,但在我的小圈子裡,我每天總能收到許多鼓勵和幫助,有的朋友甚至幫我分擔了一部分工作。在斷斷續續的複習中很快到了11月份。我拿著申請去找公司領導,卻遭受了意外的打擊。領導不但拒絕在申請上籤字,而且對我幾個月來瞞天過海、自作主張的複習大為光火。先是斬釘截鐵地一口回絕,然後又使緩兵之計,說世博會即將開幕,公司正缺人手,“明年再考吧。”我再蠢也知道這不過是託詞。眼看報名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領導始終不鬆口。我慌了手腳,四處求告說話可能管用的人,希望他們能幫我美言幾句,結果反而弄巧成拙。不出兩天,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說:“看不出這小姑娘還挺會耍手段的!”耍手段?我不是出錢買官,不是爭權奪利,我不過想繼續求學而已!在我瀕臨絕望的時候,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轉機:我所在部門的經理救了我。從國外出差回來的當天,她走進總經理辦公室,談笑中輕易解決了讓我一籌莫展的棘手難題。這個令我衷心佩服並感激不盡的女人所說的每個字至今仍縈繞在我耳邊:“……年輕人多學習是好事,咱們應該支持啊,老總。我沒意見,您就簽字吧。”這是我整個複習考研過程中最驚心動魄的一段,也是一個轉折,標誌著我的複習從地下轉為公開。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同時也覺得壓力更大了。案頭堆滿了我能找到的所有參考書,其盛況可以從我元旦時即興所作的一首打油詩中看出。那首詩前半截忘了,後4句大概是這樣的:“……日到窗前猶未醒,只把瘦骨裹輕棉。可恨案頭書千卷,齊聲喚我賀新年。”我決心背水一戰,咬牙埋頭書山,將許多久已荒疏的功課一點點重新拾起,並把法國文學中種種我不甚熟悉甚至一無所知的知識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沒有接團任務時,如果恰逢周末,我在街邊的長椅上一坐就是一天,對嘈雜的人聲和車聲充耳不聞。春城的冬天雖然也冷,卻常有燦爛的陽光。我在陽光下旁若無人地高聲讀書,滿心希望自己正在做的事前景一片光明燦爛。更多的時候,我坐在自己的小屋裡,在檯燈下與一陣陣襲來的睡意作鬥爭。與我做伴的是媽媽,是法國近千年的文化精粹,是窗外黑暗中閃爍的寒星。在複習專業課的過程中,我沒敢把政治丟在一邊。人大何偉編的一套書,被我翻得厚了一倍。相反,我對英語沒有傾注太多的心血。我大學時過了六級,自信對付一次二外英語考試還不是大問題。話雖這么說,我還是把考試大綱上列出的辭彙大體看過一遍,做了十多套模擬題。從一開始我就沒對任何類型的輔導班有過太大信心。男朋友幫我在雲大報了一個政治班,我去過幾次,覺得沒什麼幫助,從此不再去了。12月北大的林代昭老師到雲南師大來講時事政治。雲南考研學生久在邊疆,苦於訊息閉塞,這一下有如久旱逢甘霖,紛擁而至。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是12月24日,第二天是聖誕節,也是我22歲的生日,男朋友送我一隻髮夾作為禮物。我們倆一邊吃便當,一邊努力在擁擠不堪的人群中站穩腳跟,等候階梯教室開門。我當時心想:“無論我是否考得上北大,我都會永遠感謝身邊這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