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看點
2008英國女性文學大獎——橙橘獎
最佳新人獎獲獎力作
內容簡介
三十五歲的羅莎是倫敦一名事業有成的時髦女記者,男友英俊且在政界小有成績,身邊的朋友也都個個成功自信、雄心勃勃,生活看似完美無缺……
然而就在母親去世幾個月後的某一天,羅莎突覺自己為之奮鬥的一切毫無意義,於是她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繼而失去男友和經濟來源。從最初脫離舊生活是的自鳴得意,到入不敖出日漸窘迫,羅莎經歷了一連串“不光彩的小事”。
塵世浩蕩,羅莎以一顆自尊而柔軟的心去碰撞翻臉的人生,體味這番“不光彩”的滋味。在生存壓力與自身弱點之中,她竭盡全力尋找著維護良知、尊嚴與追求夢想的突破口。
不光彩的小事,生命的頭等大事。
作者簡介
喬安娜·卡瓦納,出生於英倫,旅居法、德、北歐和美國等地,在著名的劍橋、牛津大學等校獲得過資助文學創作的獎金。她的首部小說《不光彩的小事》廣獲英美各大媒體好評,並榮獲2008年度英國著名女性作家獎橙橘獎的最佳新人獎(TheOrangeprizeforNewWriting)。
媒體評論
“無比風趣,也無比黑暗……作者對現代都市生活中荒謬的身世入木三分。”
——英國《泰晤士報》
“《不光彩的小事》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書。它率真坦誠,才華橫溢,引人入勝,冷酷無情——它給人的震撼不小。它堪稱一部藝術的小說:尖利、幽默,處處體現人性。最妙的是,它沒有絲毫無病呻吟、多愁善感的跡象。作者在絕望的深淵中發現幽默,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並且在隧道的機頭終於重新鼓起了勇氣。”
——作家安·阿西曼
目錄
一顆柔軟的心,難免常常羞愧難當(代前言)
離去
探詢
試煉
沃爾珀吉斯之夜
歸來
評論
三十五歲的羅莎,一個生活在倫敦的白領,工作體面,衣食無憂,男友不但帥氣,在政界也小有成就……方方面面看似完美無缺,其實卻千瘡百孔,終於使得羅莎在某一天忽然決定與這一切決裂,從此,她開始了從未體驗過的另一種生活。從最初脫離時的自鳴得意,到入不敷出的日漸窘迫,她經歷了一連串“不光彩的小事”,內心時常泛濫著羞恥感。是生活真的對羅莎太不公平,還是羅莎自尋煩惱?作為一個平凡的女子,羅莎自己遠非盡善盡美,因此,她既是羞恥的承受者,又是羞恥的締造者。他人永遠低於羅莎的期待,而羅莎也永遠達不到他人的希冀,於是,羞恥無可避免,當其成為一部小說的主題時,我們有理由這樣判斷--這種“不光彩”,更是內向的,是指向主人公自身的一個省察與詢問,如果它只是一個對於外部世界的簡單指責,那么這個指責便太過淺薄了。所謂“外部”,恰恰是由一個個“內部”構成的。毋寧說,這是人性的缺陷,人是無力修復與撫平的。若再將我們的目光向更深廣處延伸,那么,這種“不光彩”是人性普遍的羞恥。塵世浩蕩,我們被裹挾其中,倘若善良和自尊尚未泯滅,便會時時感到羞愧難當。羅莎的可貴,抑或是可悲,恰恰在於她依然能敏感地體味到這番“不光彩”的滋味,而大多數人飽受其苦,已逐漸麻木了。不是嗎?我們已經被太多的勵志故事餵養得雄心勃勃,喪母?離職?失戀?沒什麼--不過是重頭再來!挺豪邁,卻是以喪失了寶貴的柔軟為代價,而柔軟,那種對於不堪、屈辱、剝奪、遺棄……心懷近乎羞恥的柔軟,上帝知道,有多么重要。卡瓦納捕捉到了這份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彌足珍貴的柔軟,僅此一點,就讓這部小說從庸常中轉身,凝眸於浩渺的虛無,達到了揭示生活和人性本質的高度,並且將看似平淡、老套的俗事演繹成一個長長的故事,令人慾罷不能,如安德雷。阿希曼所言:“《不光彩的小事》是一本令人驚異的書。它率真坦誠,才華橫溢,引人入勝,冷酷無情--它給人的震撼不小。可它堪稱一部藝術的小說:尖利、幽默,處處體現人性。最妙的是,它沒有絲毫無病呻吟、多愁善感的跡象。卡瓦納在絕望的深淵中發現幽默,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並且在隧道的盡頭終於重新鼓起了勇氣”。
對於羅莎,卡瓦納坦言“喜歡她”。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羅莎有夢想,有憧憬,有優點,有不足;在生活的難題面前,她也表現出虛榮、自私、軟弱,猶豫,喬安娜說她“大多數時候可愛、有自知之明、頭腦清醒,可有時也優柔寡斷、無聊平庸,甚至令人惱火不已”。但無論怎樣,她的內心是單純柔軟、善良自尊的。否則,她大概會過得容易些,不會讓自己陷入舉步維艱的窘境。然而,生活的種種矛盾、多變、複雜,和羅莎內心的善良自尊總是悲劇性地時常牴觸、錯位,讓她無法簡單快樂地活著,也讓原本不算什麼的事情一件件都放大成了羞恥。羅莎是尷尬的,她似乎很笨拙,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捉襟見肘,狼狽不堪。可是,誰又比羅莎強多少呢?借著羅莎,卡瓦納告訴我們:找到自己的路,抵禦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期許有多么艱難;同時,她也向每一個人發問:人為什麼活著?人應當怎樣打發自己的年月?到底什麼才構成美好的生活7羅莎的矛盾和窘境正是很多現代人的真實狀況:在良知、尊嚴、追求夢想和自我遷就、生存壓力、人性的弱點中尋求平衡。而這,絕不是一個輕鬆的命題。
“平淡”是這部小說一貫之的風格,但是,當故事發展到羅莎從茱迪和威爾的家中不辭而別,冒雨前行的時候,一段景物的描寫令人難忘,將小說推向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羅莎的衣服已經濕透,穿在身上成了重負,她開始跑起來。身邊這種種大自然的力量讓她甦醒了,風迎著她猛刮,陣陣響雷齊聲在她內心深處轟鳴。天上又划過一道閃電。她看見一排橡樹被風吹得彎了腰,晃動著枝葉。雨像流水般傾瀉下來,在她腳下發出嘶嘶的吼叫。”……“她看見灰撲撲的岩石在急流的沖刷下越發顯得黑黝黝的。一群鳥在空中飛行,使勁穿過被雷電劃出溝壑的大塊雲層。她突然覺得一陣巨大的喜悅,一種隱藏在萬物下面古老而榮耀的感覺。”
在冰冷的雨水和肆虐的狂風中,羅莎竟感到了內心巨大的喜悅,一種隱藏在萬物下面古老的榮光。這是一次靈魂的升華,一次從世俗的無盡煩惱中短暫而淋漓盡致的解脫。羅莎是內心豐饒的女人,她單純質樸卻又十分敏感細膩,而平凡的現實生活往往很難給予她足夠的撫慰一一無論是和英俊的安德雷亞斯之間肉體的歡愉,還是茱迪和威爾家中大盤的羊肉,抑或是那些永遠也讀不完的名著經典。當豐沛的思想和情感在內心不斷洶湧,卻又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傾瀉口時,只有更強大的能量才能將其釋放。因此,羅莎從茱迪家中幾乎是“逃”了出去,一頭扎進了曠野。在這裡,喬安娜似乎是通過羅莎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人,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太有限,只有像大自然那樣未知而神秘的、冥冥中比人類高出許多的力量才會給人以震撼和啟迪。羅莎沖向暴風雨,恰似奔向一場心靈的救贖。
最後一章題為“歸來”,羅莎從狂風暴雨的郊野重新回到了倫敦,回到了都市生活。可是她的心緒仍然紛亂,她的雙眼仍然盯著“TEMP”--那個蘊含著“短暫”、“脾氣”、“忍耐”、“鄙陋”、“節制”等等多重暗指的詞--這正是生活的本色。面對7EMP,她無能為力,只好又開始了一次新的離去。那意外得到的一筆錢能幫羅莎撐多久呢?羅莎自己對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構想,她只不過是又登上了下一列車而已。但是,她聽到一個無比清晰的聲音:一定要活下去。有了這個信念,比起哈姆萊特“生,還是死”的傷痛來,平凡的羅莎已經幸運了許多。是的,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羅莎的影子,我們千差萬別,卻又大同小異,我們平凡單調,卻又精彩紛呈,我們以自己的方式活著。而生活,永遠是那條擺在我們眼前的路,和羅莎未來的路一樣,它起伏不定,漫漫而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