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頁碼:371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807413786/9787807413783
·條碼:9787807413783
·版次: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叢書名:海派文化叢書
內容簡介
說人話,寫人事,有人味,給人看。
琢磨自己這么多年的閱讀體驗,能給我帶來快感的史學敘事,大體都有這樣一些特徵:
研判史料,玄想問題,不再留筋骨而剔血肉,冷冰冰地見事不見人;思維更趨柔軟,描述更多感性,落筆更重細節,拆析史實更添幾分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人文關懷,情采與識見兼備;自覺秉承“通古今之變”的衣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儘可能打通兩端,知會本末,溫故的目的,是為了更明白地知新;搜尋隱匿在史料中的情境畫面,還原(或重構)歷史的現場感,有很強的“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現實觀照——但願《上海租界百年》能是這樣一本書。
作者簡介
姜龍飛,祖籍山東,1954年3月出生於上海,曾下鄉、當兵、做工,凡16載。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現任上海市檔案局(館)期刊部主任,《檔案春秋》、《上海檔案》兩刊常務副主編。著有《檔案啟示錄》、《解密檔案》、《緩衝地帶》、《海上舊事》、《警界儒風》等作品集,與人合集十餘種。另有350餘萬文字散見於報刊。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上海理工大學特約研究員、上海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檔案局專家委員會成員。
目錄
總序李倫新
第一章宮慕久、巴富爾與上海租界起源
宮慕久與《上海土地章程》
巴富爾與上海開埠
英商居留地首開租界先例
青浦教案
英租界首次擴張
開闢美租界
敏體尼首創“租界”新概念
黃浦江邊的“釘子戶”
第二章一對廣東老鄉的生死際遇
劉麗川初登上海灘
小刀會勇奪上海縣衙
吳健彰喬裝潛逃
海關大權旁落
泥城浜與泥城之戰
華洋合力圍剿小刀會
第三章崛起於老城廂臥榻之側
迅速膨脹的租界
華夏與夷狄攪和成一鍋粥
新的租地章程與工部局成立
從“更夫”到“巡捕”
愛棠與公董局
淪為“危邦”的上海
第四章亂世商機
把商機變為現實的金能亨
從夾縫中崛起的買辦
第五章流產的“獨立共和國”與公共租界
李秀成兵臨上海
洋寡頭的上海之夢
第六章物化的西風東漸
所謂“外灘”
最老的外灘建築——英國領事館
老資格的外灘建築——禮查飯店
看一眼真實的租界
細節中的上海
第七章雜交,從物質到精神的慣性導人
租界,從居留地到城市
是是非非說時尚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工部局樂隊
第八章純歐版空間格式化
跑馬廳的三次移擴建
從英國總會到上海總會
以和平女神命名的德國總會
第九章圍繞外灘與外灘公園的歷史風雲
送他一個神聖的頭銜——外灘之父
誰家之外灘
園禁之爭
第十章會審公廨,從司法之爭到民族對抗
憑空而來的一則情報
會審公廨的由來
德為門發飆與《蘇報》案
群情激憤上海灘
四明公所的斑斑血淚
從罷市到流血
善後交涉餘波激盪
收回會審公廨
第十一章拆城填壕築路,百年前的系統工程
1912年1月19日述評
上海城牆沿革
保城派初戰告捷
拆城派的質疑和理由
認同,還是降服
第十二章五月三十日的租界
五卅運動的緣起
一衣帶水的危險鄰邦
最後的五分鐘到了
來自國際司法調查委員會的法庭調查
第十三章被外力終結的租界
“孤島”淪陷
工部局的日本時代
水深火熱的美英僑民
美英日競相亮出橄欖枝
跋鄭家堯
後記
參考文獻
……
書摘
序言
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沒有也不可能有兩個城市是完全相同的,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個性。上海,無論是城市的形成過程、發展道路,還是外觀風貌、人文內蘊,抑或是民間風俗習慣等,都有鮮明的特點和個性.有些方面還頗具奇光異彩!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上海這座城市,我以為唯獨一個“海”字,別無選擇。
上海是海。據研究表明,今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地區,在六千多年以前,尚是汪洋一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江的奔流不息,大海的潮漲潮落,漸漸淤積成了新的陸地,以打魚為生的先民們開始來這一帶活動。灘涂濕地漸長,圍海造地漸移,漁民順勢東進,於是出現了叫上海浦、下海浦的兩個小漁村,由此迅速發展起來。到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東門十六鋪岸邊形成集鎮,稱上海鎮。後於1292年正式設定上海縣,縣署就在今老城廂內的舊校場路上。一個新興的中國濱海城市就這樣開始崛起。
文摘
第一章宮慕久、巴富爾與上海租界起源
宮慕久與《上海土地章程》
1845年深秋,在上海這座枕江濱海的蕞爾小城中,發生了一件足以撼動後世的大事。然而這件大事在當時人們的心海間,卻沒有掀起足夠的波瀾,因為根本就沒有太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所以也就不會有太多的人來關心這件事。
道光二十五年,霧蒙蒙的陽光顯得幽邃而慘澹。
11月29日上午,一件關於允準英國商人在上海縣域內租地、建屋、築路的大字告示,被悄悄地懸掛在了外灘新海關,以履行它必須完成的一道程式:公布於眾。若干年後,這件告示被沿用它的不同國籍的人們安上了《上海土地章程》、《地皮章程》、《第一次土地章程》、《上海租地章程》等等花樣繁多的名目,成為了上海百年租界的一個起點,備受關切。然而在它面世之初,一切都遠不如後來這般鄭重其事。它是直白而裸露的,只有光禿禿的23項條款,連個像樣的標題都沒有。它僅僅是上海道宮慕久與英國首任駐滬領事巴富爾經過兩年的反覆拉鋸,以個人名義“依約商妥”的一個約定、一件充其量相當於今天地級市制發的公文而已。檔次不高,文本意義似乎更大於實際意義。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充分預見到它將給後世社會帶來多么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作為當事人的宮慕久也不能。他曾花費了兩年時間,試圖拖延或阻止這樣的文本出現,他痛恨英國佬的貪婪與得寸進尺,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但是,在清王朝舉國衰微的頹勢面前,他的拖延、阻止,乃至痛恨,悉屬狗屁!不接受又當如何?
江蘇巡撫孫善寶,還有兩江總督璧昌,均已為他統一好了口徑,並且筆墨酣暢地批下了兩個大字:照準。
清代官制,總督為轄治一省或數省的封疆大吏,官階從一品,舉凡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無所不包。康熙年以後,全國共設直隸、四川、兩江、湖廣、浙閩、兩廣、雲貴、陝甘八大總督,這一建制如今早已消失,假如類比的話可能同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區制比較接近。而巡撫,則為省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今天的省長。
豈止巡撫和總督,朝廷上下,哪一層哪一環不是風帆直掛、一路放行?但宮慕久清楚,筆墨酣暢並不代表心情酣暢,朝廷這也是出於無奈啊!他所面對的晚清政治,就是典型的“危機政治”,為國家民族千年之所未遇之大變動、大危機。那些表面看來不可一世的皇族貴戚、政治大佬,其實已經喪失了對政治局勢的駕控能力,根本弄不明白該如何應對危機,從祖宗成例和儒家教義中,他們找不到可以像馴化百姓一樣馴化洋人的有效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