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研究》

《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研究》

《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研究》是由作者符靜著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研究》《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研究》

上海史的研究近年來逐漸升溫,特別是一系列海外研究成果的引進,使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但上淪陷時期(1937.11~1945.8)史學的發展狀況一直是研究的薄弱點,國內外迄今未見有全面或專門的成果出現。自2003年讀博以來,導師就引導我關注有關淪陷時期上海史學發展狀況的資料。通過近幾年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從最初的全面撒網到後來集中關注期刊史料,我逐漸對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並擬定以“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作為研究對象。

1937年11月,即中國開始全面抗戰後第四個月,中國軍隊經過數月苦戰,最終棄守上海,倉皇西撤。日軍隨後進駐,上海淪陷。淪陷初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未被日軍占領,時人稱之為“孤島”。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駐滬日軍向租界發起攻擊並占領公共租界,此時的法租界名義上獨立,實際也在日本控制之下,孤島從此消失。

作者簡介

符靜,女,苗族,1978年生,湖南花垣人。2000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湘潭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發表關於中國近代人物思想研究、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化研究論文數篇。

媒體評論

本書詳盡論述了日偽統治時期上海史學研究的環境與方式的轉變,“親日史學”、“抗日愛國史學”和“夾縫中求生存史學”三類史學的主要表現、具體內容及特點,全面展現了當時上海史學研究的學術性、政治性、社會性和時代性,豐富了中國近代史學史和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內容,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曾業英 研究員
抗戰史的研究,學界重國統區,輕淪陷區;重抗日,輕親日,重上層,輕基層。符靜選擇以上海淪陷時期的史學作為研究對象,兼論抗日史學與親日史學,善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具有開拓的學術眼光與獨到之見解。
——王奇生 教授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上海淪陷時期史學研究的環境
第一節上海日偽政權的沿革及施政重點
第二節上海日偽政權的文化宣傳管制
第三節各方反日力量的抗爭
第二章上海淪陷時期史學研究方式的轉變及刊載史學研究成果的各類刊物
第一節上海淪陷時期史學研究方式的轉變
第二節上海淪陷區背景各異的文、史、政刊物
第三章宣揚“和平”、“合作”、反英美的親日史學
第一節從“和”、“戰”之辯到中日“聯合”:投降論調的兩個階段
第二節隨日本侵華戰爭的需要而變:為日偽當局提供政策借鑑
第三節拉近中日關係,溝通中日文化
第四節“共御白色侵略”:攻擊英美以宣傳“大東亞戰爭”
小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