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作者伯曼 (Berman Marshall) (作者), 周憲 (編者), 許鈞 (編者), 徐大建,於2003年1月1日商務印書館出版,全書以十九世紀的政治和社會革命為背景,透過歌德、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矛盾和曖昧不明的現代世界畫面。通過重新闡釋馬克思和深入思考羅伯特·摩西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作者標示出了二十世紀及其以後的發展軌跡。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第1版(2003年1月1日)
外文書名: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TheExperienceofModernity
叢書名:現代性研究譯叢
平裝:52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100037751
條形碼:9787100037754
商品尺寸:19.8x13.8x2.6cm
商品重量:499g
ASIN:B001197YN0

內容簡介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用迷人的筆觸,以十九世紀的政治和社會革命為背景,透過歌德、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充滿矛盾和曖昧不明的現代世界畫面。通過重新闡釋馬克思和深入思考羅伯特·摩西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作者標示出了二十世紀及其以後的發展軌跡。

編輯推薦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編輯推薦:他得出的結論是,適應不斷的變化是可能的,建設真正現代社會的希望也正是在這裡。

媒體推薦


中國古代思想中歷來有“變”的智慧。(詩)日:“周雖舊邦,其命睦新。”斗轉星移,王朝更迭,上下幾千年,“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啓超)
照史家說法,“變”有三個級度:一日十年期的時尚之變;二日百年期的緩慢漸變;第三種變化並不基於時間維度.通稱“激變”或“劇烈脫節”。這種變化實為根本性的播撼和震動,它動搖乃至顛覆丁我們最堅實、最核心的信念和規範,懷疑或告別過去,以無可遏止的創新衝動奔向未來。倘使以此來透視中國歷史之變,近代以來的社會文化變革也許正是這第三種。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伯曼(BermanMarshall)譯者:徐大建張輯編者:周憲許鈞
馬歇爾·伯曼,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講授政治理論和城市生活研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是《本真性政治學:激進政治學與現代社會的出現》。

目錄

企鵝版前言:寬廣開放的理解方式
前言
導論:現代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一章歌德的《浮士德》:發展的悲劇
第一變形:夢想者
第二變形:情人
第三變形:發展者
尾聲:浮士德和偽浮士德的時代
第二章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馬克思現代主義和現代化
1融化的圖景及其辯證法
2革故鼎新的自毀
3赤裸:本來面目的人
4價值觀念的變形
5光環的喪失
結論:文化與資本主義矛盾
第三章波德萊爾:大街上的現代主義
1田園詩的與反田園詩的現代主義
“幾何學已經出現”:沼澤地上的城市
普希金的“青銅騎士”;職員和沙皇
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彼得堡:皇宮與前景的對抗
果戈理:現實的和超現實的大街
話語和鞋子:年輕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219世紀60年代:大街上的新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前線的街道
大街上的地下人
彼得堡和巴黎:大街上現代主義的兩種模式
政治前景
後記:水晶宮、事實和象徵
320世紀:城市的興起,城市的衰落
1905年:更多光亮,更多陰影
比利的(彼得堡):影子通行證
曼傑利什塔姆:無意義的祝福詞
結論:彼得堡的前景
第五章在象徵的森林中:關於紐約現代主義的
筆記
1摩西:高速公路的世界
紀60年代:大街上的吶喊
紀70年代:把它全帶回家
注釋
索引
譯者後記
……

文摘

書摘
歌德用這種情況來表明,一種情感的內疚如何能夠是自我保護和自我欺騙的。如果浮士德完全是一個卑鄙小人,受到眾神的憎恨和嘲弄,那么他還能對葛麗卿做出什麼好事來呢?令人驚異的是,魔鬼在此扮演了浮士德的良心的角色,將浮士德拉下山去,進人人類責任和相互關係的世界。但浮士德不久又離開了,這是一次更加興奮的逃跑。他終於感到,葛麗卿已給了他她能夠給與的一切,因此使得他去渴望她無法給與的東西。他在一個晚上與靡非斯陀一起奔向“哈茨山”去慶祝“瓦卜吉司之夜”,一個狂歡性質的魔女聚會。在那裡浮士德享受到了遠為有經驗的不知羞恥的女人、更加使人興奮的靈藥、以及自身就是迷幻狀態的奇異的談話。這個場景,自19世紀以來就由大膽的編舞者和舞台背景設計者給人帶來了歡樂,成為歌德偉大的舞台藝術品之一;讀者或觀者,就像浮士德本人一樣,必然會從中得到快樂。只是到了這一夜即將結束的時候,浮士德才有了一陣不祥的感覺,詢問被他拋下的姑娘的情況,並且得知了最壞的訊息。
現在這條大街展現出新的前景:“我有意更頻繁地走上涅夫斯基大街,以便能更生動地描繪,當我確實這么做的時候,我會怎樣做。.現在,他構想自己是積極活動的主體,涅夫斯基大街變成了一系列新意義的載體,一座自我演出的戲院。
“地下人”開始籌劃他的行動。他的計畫漸漸地得到修正: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建築和城市規劃領域發動了“現代運動”的那些人轉而激烈地反對這種現代的浪漫:他們一致走向科比西埃的戰鬥口號:“我們必須消滅大街”。正是他們的現代圖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重建和重新發展的巨大浪潮中取得了勝利。20年來各地的大街,在最好的情況下是被動地為人遺棄了,而更為常見的情況(如在布朗克斯區)則是,它們被主動地摧毀了。金錢和精力被重新引導到新的公路、以及因公路而開闢出來的由娛樂公園、購物中心和郊外住宅區構成的龐大系統之上。於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代人的時間之內,過去總是用來表達生機勃勃不斷進步的現代性的大街,現在卻變成了一切污蝕、無序、沒有生氣、停滯不前、破敗和過時的東西的象徵一變成了應當被現代性所具有的活力和進步所拋棄的一切東西的象徵。
……
書摘1
歌德的《浮士德》中最有創見和最富成果的觀念之一是,文化上的自我發展理想與導致經濟發展的現實社會運動兩者之間存在著聯繫。歌德相信,在這兩者中的任何一種典型的現代理想得到實現之前,這兩種形式的發展必定會走到一起,必定會融合為一體。浮士德和我們都將發現,現代人轉變自身的惟一途徑就是,根本轉變他生活於其中的整個物質的、社會的和道德的世界。歌德的主人公成為英雄的途徑是,將受壓抑的人的巨大能量解放出來。不僅僅是他自身的能量,而且還有他所觸及的一切東西的能量,最後是他周圍的社會的能量。但是,他所開創的各種偉大發展——理智的、道德的、經濟的、社會的——最終都將使人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就是浮士德與魔鬼的關係的含義:人的力量只有通過馬克思所謂的“魔鬼”,即可能以可怕的力量爆發出來而人類根本無法加以控制的各種令人恐懼的黑暗能量,才能得到發展。歌德的《浮士德》是第一個並且還是最好的一個發展的悲劇。
浮士德的故事可以通過三個變形敘述出來:他最初表現為夢想者,然後通過靡非斯陀的介入而將自己轉變為情人,最後,在愛情的悲劇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將達到自己生命的頂點而轉變為發展者。
第一變形:夢想者
幕啟之後,我們看到浮士德一個人在深沉的夜色中困惑地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唉!我還要在這監牢里坐到什麼時候?這個該死的陰暗牆洞……但不管怎樣!外面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第398-99,418行)這個情景對我們來說應當似曾相識:我們看到過許多在深夜裡自言自語的現代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只是其中的一個。不過,這個自言自語者通常很年輕,而且一貧如洗,毫無資歷——實際上是在一個殘酷的社會裡由於階級、性別或種族的障礙而被剝奪了機會。可是浮士德不僅已人到中年(他是現代文學中最早的幾個中年男主人公之一;也許亞哈船長是第二個),而且差不多已取得了他那個世界裡一個中年人所能獲得的成功。社會承認他,尊他為博士、律師、神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教授和大學管理者。我們看到,他的周圍到處都是珍貴而漂亮的書籍和手稿,繪畫、圖表和科學儀器——全都是成功的精神生活的隨身用具。然而他所取得的一切聽起來都是空的,他周圍的一切看起來像一堆廢物。他不停地自言自語,說自己根本就沒有生活。
浮士德之所以會將自己的勝利看作陷阱,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它們全都是內心的勝利。多年來,他不停地思考、做實驗、讀書、吃藥——他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文主義者;他身上沒有非人的東西——他盡了一切努力來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然而他的心靈越進步,他就越敏感,他越孤立自己,他與外部生活——其他人、自然、甚至他自己的需要和行動力量——就越缺乏聯繫。他的文化,是靠遠離生活的整體才發展起來的。
我們看到浮士德召喚自己的魔力,於是一幅壯麗的宇宙景象在他的(和我們的)眼前展開。但他又把目光從閃現的景象中移開:“的確壯觀!但不過是一幅幻景。”沉思中的所見,無論是神秘的還是數學的(或兩者的)所見,都只是他自己的所見,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的所見。浮士德渴望與一個更加生氣勃勃、同時更加性感更加活躍的世界建立起聯繫。
怎樣才能把握你,無限的自然?
哪兒才能找到你的乳房,那一切生命的源泉……
讓我焦渴的胸脯傾力追尋?(第455-460行)
他的精神力量轉向內心時,便轉而反對自己並變為自己的監獄。他要竭力尋求一條途徑,讓自己豐富的內心生活外溢,通過在外部世界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生活。在瀏覽他的魔法書時,他看到了“地靈”(EarthSpirit)的符築;於是突然之間,
我看到並感到自己的力量大長,
好像喝了新酒容光煥發,
我覺得有了勇氣去世界上闖蕩,
將人間的苦樂一概承當,
哪怕與風暴搏鬥,
哪怕在冒險中船破人亡。(第462-467行)
浮士德用法術召喚地靈,並在它顯現時肯定了自己與它的親緣關係;但地靈卻嘲笑他和他對宇宙的抱負,告訴他應去找一個更接近於他的實際身材的精靈。地靈在隱去之前,輕蔑地給浮士德取了一個將在此後數世紀的文化中產生很大反響的嘲弄性綽號Uber-mensch——“超人”。整部著作都可以用來描寫這個象徵的各種變形;在這兒重要的是它首次出現的形上學背景和道德背景。歌德杜撰了Ubermensch這個詞,與其說是為了表達現代人的巨大努力,不如說是為了提醒,人的大量努力都用錯了地方。歌德筆下的地靈對浮士德要說的是,你為什麼不去努力成為一個Men-sch——一個真正的人。
浮士德的問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這些問題用戲劇的形式,表達了在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前的年代裡刺激著歐洲社會的那些大矛盾。在現代歐洲社會的早期,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到歌德自己的年代,社會勞動分工已產生了一大批相對獨立的文化與觀念的生產者。這些藝術、科學、法學和哲學的專家們在三個世紀中創造了一個光輝燦爛、生氣勃勃的現代文化。然而,勞動分工雖然使這種現代文化得以生存發展,卻也使得它的新發現和新見解以及它的豐富的內涵,不為外在的世界所了解。浮士德參與並幫助創造了一種文化,這種文化遠遠超越了古典和中世紀的眼界,使人看到了各種前所未見的人類欲望和夢想。與此同時,浮士德又是一個停滯不前的封閉社會中的一員,這個社會仍然被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形式包裹著,例如同業公會的專業化割斷了他和他的觀念與外界的聯繫。作為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中的生氣勃勃的文化的承擔者,他不得不在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兩者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在歌德寫作《浮士德》所花的六十年中間,現代知識分子要尋求耳目一新的途徑來擺脫他們的孤立。這些年代將目睹一種新的社會勞動分工在西方出現,隨之將在思想與政治社會生活之間出現一些新的關係——冒險的、以及我們將看到的悲劇關係。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