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1.器物名。梵語“阿那律”的意譯。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銅、鐵等製成,長三尺許,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劃和防身用。又,和尚宣講佛經時,也持如意,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汰侈》:“ 崇 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
《南史·韋叡傳》:“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按,近代的如意,長一、二尺,其端多作芝形、雲形,不過因其名吉祥,以供玩賞而已。直到現在人們所用搔癢之具,叫“痒痒撓”、“不求人”,即古時爪杖、如意之遺制。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釋民要覽·道具》。
2.傳說寶物
如意者,昔有貧士多玄善,陰德旁及鳥獸,而菽水不贍,忽遇一道士遺以一物,謂之“如意”,曰:“汝陰功感神,故以相與,勿輕用也。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隨即如意,雖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今商之世,有十四年大旱,天運自然,孰敢有違?汝欲救之,當解其半耳。”商世果大旱,至七年,湯乃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為犧牲,禱於桑林,天忽大雨,及數千里。其人方隱私元元,為之一舉耳。後人仿其制,號“如意”雲。《采蘭雜誌》
起源來源
據故宮博物院資料,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異名錄》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其形態發生分化,一支保留實用功能,在民間流傳;另一支強調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
“如意”於印度梵語中稱“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銀質鎏金,首為雲頭,柄為直柄。
據有關資料記載,此物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在清朝時,已成為宮廷的珍寶之一。它的造型是由雲紋、靈芝做成頭部銜結一長柄而來。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當時人們用它來搔手顧不到的癢處,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較為特殊的製品,是我國傳統的吉祥之物。
如意來源
“如意”, 又稱“握君”、“執友”或“談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多呈S形,類似於北斗七星的形狀。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為主流;唐代發展為柄身扁平,頂端彎折處演變為頸部,柄首為三瓣捲雲式造型。明清兩代,如意發展到鼎盛時期,因其珍貴的材質和精巧的工藝而廣為流行,以靈芝造型為主的如意更被賦予了吉祥驅邪的涵義,成為承載祈福禳安等美好願望的貴重禮品。臣子們常進獻如意祝賀皇室壽辰,皇族也拿如意賞賜王公大臣,如意漸漸地成了上層人物權力和財富的象徵。而在明末時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為崇尚古風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賞物件。
如意的材質極為多樣,各色玉石、金、銀、銅、鐵、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應有盡有。其中玉石如意就分為翡翠、白玉、青玉、碧玉、墨玉、水晶、孔雀石、瑪瑙、珊瑚等。裝飾手法也異彩紛呈,尤其是配以各種所謂“中國結”,如盤長結、銅錢結、蝴蝶結、喜結、壽結等,不僅有和諧的視覺效果,也增添了如意的韻味。如意的品類極多,工藝繁複的就有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多雕有龍紋,有的還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碧璽、松石、寶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靈芝、蝙蝠之類。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長壽,是明清常見的祝頌圖案。清宮如意收藏中的一個大類即為工藝獨特的木柄三鑲玉如意。這種如意的木柄質地分紫檀、花梨、黃楊、黃檀及檀香木等十餘種,有的雕刻有吉祥圖案,有的鑲嵌金銀絲花紋,也有素麵無紋飾的。如意的首、身、尾分別嵌飾玉雕,這些玉飾往往採用歷代古玉,也有一部分由清宮專門碾琢。此外,清代宮廷如意還有不少罕見的品類,如染骨如意、鶴頂紅如意等;造型上也有別出心裁的,如雙首如意和形如兩柄如意交錯的五鑲如意等。
如意的收藏,往往同時具有保值增值和祈福納祥的預期。隨著近幾年,國內各級市場的興盛,尤其是拍賣業瓷雜器物的火熱,如意的成交價格不斷攀升,刺激了人們投資收藏如意的積極性。但市面所見如意以清代最多,明代製品已不多見,收藏者須避免“盲目崇古”。
如意的樣式
如意樣式也是慢慢發展起來的,現在經常見到的經典樣式有三種,天官式如意、靈芝式如意和三鑲式如意。
天官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線條簡單,但是高貴而威嚴。
靈芝式如意:這種如意的造型跟靈芝一樣。這九鼎如意都是靈芝式如意。
三鑲式如意:就是用玉器、瑪瑙、碧璽、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貴寶石鑲嵌在珍貴的紫檀紅木或者銅鎏金上,我們稱為三鑲式如意。
造型寓意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廣泛,它可作為防身器物,戰爭中也用於代麾作指揮之物,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作為吉祥之物,它在民間及宮廷中都有廣泛的使用,常人遠行前,家人或友人會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祝願;佛僧講經時,常用“如意”作隨身攜帶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宮廷中得到了最廣泛的套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在皇帝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兩國友好,國泰民安。在帝後、嬪妃的寢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性,兆示吉安;特別是在帝後大婚,及至宮中萬壽,中秋元旦時節,都需要臣下敬獻數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後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陳設賞玩為一體的珍貴之物。“如意”最廣泛的講法是由“笏”發展而來的,就是朝臣上朝用以記事的筆記本,為了增加美觀便在上面繪上祥雲的圖案,寓意吉祥如意。 時光冉冉,許多歷史上盛行的玉器飾品(包括翡翠飾品)如玉簪、玉釵、龍鉤、頂戴、板指、玉帶、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眾化的珠寶消費市場上已基本絕跡,只有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場中還或許能見到這些飾物,但如意卻能夠穿越歷史被人們接受並流傳下來,受到了當代人們的普遍欣賞,成為雅俗共賞,雅俗樂用的飾品。如今在北京,廣東四平、揭陽、河南南陽,鎮平以及揚州等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藝師運用翡翠、和田玉、獨山玉等製作各種造型的如意雕件。
造型寓意
中國文化悠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玉器文化一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古人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可見玉之可貴,玉乃君子之愛物。華夏文明的實物圖騰——靈玉精神,一直伴著時代的前行,深入人心,得天獨厚,備受國人的推崇。而“玉中之王”正是緬甸玉,又被稱之於翡翠玉。它產於緬甸北部一帶,現代人都稱它為翡翠。由於翡翠神秘、稀有而華貴,在古代即為王公貴族所擁有,又被稱之於“皇家玉”“帝王玉”。佩戴翡翠,即為身份的象徵。翡翠的工藝,也發展的很快,精雕細琢,造型多樣。而翡翠的造型,即緬甸玉最常見的造型即為如意。
很多人都知道如意,但不見得知道如意的來歷與寓意。“如意”,顧名思義,如意如意,萬事如意,它是緬甸玉雕件中比較神秘和特殊的製品。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吉祥之物。據古史記載,如意遠在東漢時就已有之。發展到清朝,更是成為宮廷所專屬擁有的珍寶。傳說慈禧太后就最愛如意。如意的造型,是由雲紋、靈芝做成頭部,然後銜接一長柄而成。大家可以想像,如意其實就是由權杖演變而成,象徵著權力及統治地位。因此,在清朝古代皇帝登基之時,主管禮儀的大臣,必定要敬獻一柄如意,以祝國泰民安,新政順利。而皇帝在會晤外國使節之時,也喜歡饋贈如意,以示尊敬,兩國友好。同時,還可用它來搔到手顧及不到的身體的癢處,非常的好用,如人之意。如意的用途很廣泛。它即可以作為防身的器物,也可以用於戰爭中的指揮之物,民間和宮廷都將如意奉為吉祥之物。百姓之間,在逢年過節喜事之時,也喜歡將如意作為禮品奉上,以表示良好的祝願。就是這樣一件小小的如意,它是集王宮尊貴禮儀、民間禮尚往來、家居陳設把玩為一體的珍稀實用之物。
進入現代以來,翡翠投資收藏前景巨大,緬甸玉的銷量風聲水起。尤其是緬甸玉的如意造型,不僅從古代上流傳了下來,更是被現代人所接受所喜愛。成為雅俗共賞的珍品。因為如意的歷史源遠流長,寓意吉祥喜慶,永遠都不會被時代所遺忘。
發展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痒痒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權杖的作用。最初原型結合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現,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可以推測出當時的玉如意有隨身佩帶之大小。清雅悠閒之時,文人雅士吟詩詠賦,和著“如意舞”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物。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藝術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如意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而柄端由直狀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多種形狀。頭尾兩相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裡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清朝野史大觀》卷一載: “如意,物名也,唐宋前已有之。”
分類及套用
如意的品類有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另外,又有種種如意圖案,以喻吉祥之意,例如年年(鯰)如意、萬(萬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藝(琴棋書畫)如意、必(筆)定(錠)如意、四合(四個)如意等等,它們被古代的繪畫、建築、家具、服飾、玉器、瓷器、竹木牙雕廣泛運用。
藝術價值
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捲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至清代,如意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功能也達到空前的高貴,凡值年節,王公大臣督撫,必進如意於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趨珠寶市,一時如意價連城”的詩句。現今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可欣賞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間,大型如意為廳堂的一種陳設,小型如意成饋贈之物,以示吉祥的祝願。常見材質有金、銀、玉、角、牙、翡翠、珊瑚、銅、竹、木等。
中國傳統吉祥物中有不少與年節相關,如意即為家喻戶曉的吉祥物。
五福如意
作為吉祥的象徵,當然人人都渴望擁有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價甚為昂貴,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變遷,現今如意已經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成為古玩之屬,但一柄柄精緻粹美的如意承載著它們所曾擁有的歷史及它們所蘊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悅目怡情,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概述
繼成功舉辦奧運會,載人航天夢圓太空,中華民族又將迎來上海世博這一偉大歷史時刻,為了向世界展現悠久璀璨的中華文明和傳統藝術的神韻與精髓,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指定傳承人--程淑美大師領銜製作,中國文物學會監製,採用花絲鑲嵌宮廷技法,以純銀鎏金,鑲嵌和田美玉、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碧璽、珍珠等名貴寶石製成巧奪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
特點
“五福如意”體形弧曲圓渾,如意 首為三層靈芝式,鏤空,弧度圓滑自然,正中鑲嵌和田碧玉,在金燦絢爛的富貴風格中又蘊含著古樸雅致之情趣,又將玉的堅潤不渝美德與如意的吉祥寓意結合,成就了極具中國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四周運 用了傳統技法鏤雕出了“如意金錢紋”、“富貴牡丹紋”、“吉祥蝙蝠紋”、“山水崖紋”等吉祥紋飾,整體呈縷空狀,花絲流暢,紋路繁而有序,疏密適當,嚴絲合縫,極富美感,不但增添了如意的韻味,更傳遞出富貴吉祥、福氣安康、財運連綿、節節高升等美好祝福。
如意手柄上通體鏨雕九條升降各異,互不雷同的飛騰金龍,九龍各具神韻,在祥雲中穿行,每條金龍都是經精雕細琢而成,鱗片、龍鬚等絲毫畢現,萬縷金光在龍身上閃耀,龍身抖動,曲頸昂首騰躍於空,龍鬚目怒張,闊口長須,鱗爪銳利,肘毛如劍,碩長的龍軀攪動著雲氣,勢不可擋,猶如真龍再現,宛然如生。寓意著太平盛世、群賢共濟、尊貴連綿。
群龍環繞之中還篆刻五個御筆福字,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御筆,雖然筆體不同,卻精髓神似,其字型遒勁渾厚,筆勢蒼勁有力,筆走龍蛇,飛動流暢,可謂福內藏龍,尤如龍福。手柄最中為“天下第一福”,此福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是古今唯一的“五福合一”、“福壽合一”之福。更為有趣的,乾隆、道光、嘉慶三帝在民間還被暱稱為“乾道嘉”,暗指“錢到家”,巧妙地滿足了人們的美好寄望。
材質
金銀、和田玉、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碧璽、珍珠、奇南如意、黃鶴頂紅、紅鶴頂如意、金、銀、銅、鐵、象牙、松石等。
【監製】中國文物學會
【公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國立公證處
【發行數量】 5000柄
文獻記載
•·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歸》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北宋 釋道誠 《釋氏要覽》
•·(三國孫權時)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又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使人問綜,綜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氣,平諸山阜,處處輒埋寶物,以當王氣,此蓋是乎?”——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一
•·初,孝文欲觀諸子志尚,大陳寶物,任其所取。京兆王愉等皆競取珍玩,帝唯取骨如意而已。孝文大奇之。——《北史·魏本紀第四》
•·(竺曇猷)後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俄而群虎皆去。——《高僧傳·卷第十·竺曇猷三》
•·(釋慧瑜)手執如意於座而卒。——《續高僧傳·唐荊州玉泉寺釋慧瑜傳十二》
•·眾共謀議,若非蜀炫無以對揚,共推如意以將付炫。炫既為眾所推。又忿張賓浪語。安庠而起徐升論座。——《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護法篇上》
•·陳林道在西岸,都下諸人共要至牛渚會。陳理甚佳,人慾共言折,陳以如意拄頰,望雞籠山嘆曰:「孫伯符志業不遂!」於是竟坐不得談。——《世說新語·豪爽》
•·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南史》
•·“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也。”——蘇鄂《杜陽雜編》
•·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麾軍,一日數合,英甚憚其強。——《梁書·列傳第六》
•一柄曲拳代談者,琳玢古色錯金銀。
•誰知子氏猶尚質,已有欣於如意人。——乾隆《詠商銅如意》
•盈尺和闐玉,良工琢曲瓊。
•惟堅待為錯,曰白自含英。
•底藉公孫辯,還嗤惠子鳴。
•指揮供代語,靜默足沈情——乾隆《詠白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