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劇毒物質,稱為“鶴頂紅”或“丹毒”,一旦入口,便會致人於死地,無可救藥。據說皇帝在處死大臣時,就是在所賜酒中放入“丹毒”。大臣們也都置“鶴頂紅”於朝珠中,以便急難時服以自盡。在武俠小說中,武林中人常用這種劇毒之物來施展其下毒的高超本領。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毫無根據的。
丹頂鶴體態高雅,舞姿優美,鳴聲如笛,富有音韻,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我國古代詩歌、繪畫等藝術作品中,對它的矯美形態,無不交口稱讚。早在2100年前,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漆器上,就清晰地繪有丹頂鶴的圖案。漢景帝(公元前156一前143)時的路喬如曾作《鶴賦》,開頭就指出:丹頂鶴為“白鳥朱冠”。三國吳人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更是作了細緻的描述:“大如鵝,長腳,青翼,高三尺余,赤頂,赤目,喙長四寸余,多純白”。唐朝詩人描寫丹頂鶴的句子尤其繁多,如薛能在《答賈支使寄鶴》中寫道:“瑞羽奇姿踉蹌形,稱為仙馭過青冥”。白居易在《池鶴》中說:“低頭乍恐丹砂落,曬翅常疑白雪消”。張賁也有:“渥頂鮮毛品格馴,莎庭閒暇重難群。”的句子。可見古人認為,丹頂鶴的美,在於它的整個形體的和諧一致,而這種美的奧秘之處,無疑是因為它在那玉羽霜毛之上還具有一個渥(朱)頂、丹砂,顯得典雅而風流,令人難以忘懷。明朝王象晉的《群芳譜》中評價丹頂鶴:“體尚潔,故色白;聲聞天,故頭赤。”以及:“丹頂赤目,赤頰青腳。”丹頂鶴全身素裝,但在頭頂部沒有羽毛,露出鮮紅色的皮膚,十分醒目,這種顏色實際是膚色和血色的交融,丹頂鶴也因此而得名。
丹頂鶴的幼鳥是沒有“丹頂”的,只有達到性成熟後,“丹頂”才會出現,因此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由垂體前葉分泌的促性腺素作用於生殖腺,促其分泌性激素作用的結果。 “丹頂”的大小和色度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季節來說,春季時發情時紅色區域較大,而且色彩鮮艷;冬季則較小。對於情緒來說,輕鬆時紅色區域較大,色澤鮮艷;恐懼時則較小。對於身體狀況來說,健康時紅色區域較大;生病時則縮小,而且色彩明顯暗淡,其表面還略顯白色。當丹頂鶴死亡後,其“丹頂”就會漸漸褪去紅色。
有人曾經做過試驗,在小動物的食物中加入了丹頂鶴的“丹頂”的細屑。小動物們吃了以後並沒有什麼異常的反應,這至少說明了“丹頂”並沒有劇毒。那么,古人所說的“丹毒”或“鶴頂紅”到底是什麼物質呢?其實這些東西就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呈紅色,又叫紅礬,有劇毒,“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