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有人按德文音譯為“納斯霍倫”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國第一種用特製底盤製成的自行火炮。儘管也可以說它的底盤為TⅣ型坦克,但是,它是在TⅣ底盤的基礎上,經過重大改動製成的自行火炮。最突出的變化是,將發動機的位置從中部移至中前部,取消了傳動軸,直接用聯軸器將發動機和變速箱連線起來。這樣做的目的是儘量擴大戰鬥室的空間。由於發動機的位置前移,使車體內部的布置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簡介

帶冬季塗裝的自行反坦克炮“犀牛” 帶冬季塗裝的自行反坦克炮“犀牛”

1941年冬天,德國設計師們決定在3式或4式坦克(Panzer III/Panzer IV)的底盤上發展新的自行反坦克炮,但由於車體結構並不適合,這個設計沒有通過。同時埃克特(Alkett)公司發展出的新底盤Geschutzwagen III/IV,它結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被認為很適合作為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底盤。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引擎被移到中間,車體被延長以容納長身管的88毫米反坦克炮,同時還可以平衡整車的重量分布。由於火炮的巨大重量和車體承載能力的限制,乘員組只能受到輕型裝甲的保護。1942年10月,整車模型向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得到了批准,他還希望生產能於1943年5月開始。

完美的隱蔽 完美的隱蔽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一說27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大黃蜂”和“犀牛”除了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和火炮型號外沒有任何區別,而這兩點變動都是無關緊要的。儘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戰鬥室的有限空間使載彈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發之間。“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鬥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

實戰

這兩種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裝備了重型坦克殲擊炮營,第一次作戰是跟隨第655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參加庫爾斯克會戰。它們表現得很成功,所以以後一共裝備了6個這樣的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出沒在各條戰線(例如1944年第525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在義大利戰線作戰)。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4式自行反坦克炮)和Jagpanther(獵豹)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歐洲戰場上摧毀過美軍新型的M26“潘興(Pershing)”重型坦克(配備長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裝甲防護)的武器。1945年3月6日,一輛美軍第3裝甲師的M26在250米的距離上被一炮擊毀,這個“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傑作發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