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尊

“商鞅”尊,1995 年鹹陽市區塔樂坡戰國秦墓出土了一批戰國秦的青銅器,“商鞅”尊為其中的一件。該尊高 5.2 厘米、直徑 2.3 厘米、壁厚 0.1 厘米。呈圓柱形,尾端較細,端面呈拱形,中空,中部有透孔。“商鞅”尊最突出的特點是尊的外表面刻有非常珍貴的銘文,共 4 行 14 字,內容為:“十九年大良造庶長鞅之造殳犛鄭”。

簡介

1995 年鹹陽市區塔樂坡戰國秦墓出土了一批戰國秦的青銅器,“商鞅”尊為其中的一件。該尊高 5.2 厘米、直徑 2.3 厘米、壁厚 0.1 厘米。呈圓柱形,尾端較細,端面呈拱形,中空,中部有透孔。“商鞅”尊最突出的特點是尊的外表面刻有非常珍貴的銘文,共 4 行 14 字,內容為:“十九年大良造庶長鞅之造殳鄭”。“十九年”為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 343 年),“鞅”即商鞅,“大良造”、“庶長”為秦官爵,“之造”是戰國中期秦器雕刻銘文的習慣,“殳”為此器自名,“犛鄭”應是殳尊的

上為“商鞅”尊器物,下為銘文拓片上為“商鞅”尊器物,下為銘文拓片
製造地,“十九年商鞅殳”當是商鞅監造的秦孝公儀仗器,因而此尊為商鞅所監造的殳尊。

青銅器上的銘文-金文

青銅器是將紅銅與錫、鉛等其它化學元素通過冶煉澆鑄的方法製成的合金器皿。早期青銅器多為素麵,商周至春秋戰國為青銅器的盛行時期,一般器物表面都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有的並鑄刻有字數不等的銘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金文”,金文最早出現於商代,一般只有幾個字,以 2 —— 5 字為多,其中有的是族徽,屬文字者,只鑄人名或父、祖名。商代末期開始出現較長銘文,最長有三四十字,內容大抵是因受賞而為其父輩作器。西周時期的銅器多鑄有銘文,且多長篇。迄今發現最長銘文的是現存台灣省的毛公鼎,有銘文 32 行 497 字。自此銘文的記載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主要有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誥、命令、交換、狩獵、宴饗、戰爭功勳、賞賜策命、盟誓契約、訴訟等。根據銘文,可以推定銅器的製作年代,也可以研究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史實。從作為史料價值來說,金文比甲骨文更重要,文字不易磨損,而且篇長,所記述的內容較詳細。因此,金文是寶貴的歷史文獻。

“商鞅”尊銘文特點及歷史意義

“商鞅”尊上鑄刻的銘文,字型鐫秀,筆道行細,行款章法自如,運筆嫻熟奔放,筆劃剛健有力。從其內容上可知此尊的製造年代,並可以清晰地窺視到商鞅時秦國的政治風貌,為研究當時秦國的政治軍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