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該彈是德國牽頭、聯合其他歐洲國家研製的第四代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簡稱為“依爾依斯特”(IRIS-T),全稱為“紅外成像無尾控制的響尾蛇”(infra-Red Imaging Sidewinder-Tail control)。從80年代初前聯邦德國引進生產美國的“響尾蛇”AIM-9L以來,聯邦德國一直在對其進行改進,尤其是在90年代初德國統一之後對蘇制米格-29與美制F-16的空戰演練表明,裝備“射手”AA-11飛彈和與之配套使用的頭盔瞄準具的米格-29,比裝備“響尾蛇”AIM-9L的F-16在空戰中始終占有明顯的優勢,而AA-11比AIM-9L在性能水平上則有更明顯的優勢。
為此,博登湖設備技術公司提出採用TELL公司的紅外成像導引頭,改裝到“響尾蛇”AIM-9L上,但遭到德國空軍的反對,其理由是“響尾蛇”AIM-9L的彈體尺寸和發動機推力有限,改裝後的性能不可能超過AA-11飛彈。在德國空軍對近距空空飛彈的現狀和未來進行研究並對包括馬特拉的“米卡”、美國的“響尾蛇”AIM-9X、拉斐爾的“怪蛇”4在內的多種新型飛彈進行考察之後,決定採用博登湖設備技術公司提出的IRIS-T飛彈方案,這是該公司對其生產的“響尾蛇”AIM-9L進行的一系列改進中的最新項目。
1995年6月,該公司宣布,德國空軍、德國國防部的軍械部和國防技術採購局一致同意,將該公司提出的IRIS-T飛彈,作為德國的EF-2000和“狂風”戰鬥機裝備的未來近距空空飛彈,並在當時舉行的巴黎航展上展出其模型。1996年開始方案設計,1997年底進入為期5年的研製階段,2002年進入現役。目前已完成改裝紅外成像導引頭的“響尾蛇”AIM-9L的載飛試驗,正在進行其發射試驗,以對該紅外成像導引頭的性能進行鑑定。該項目將採用國際合作方式,已有加拿大、義大利、挪威和瑞典四國參加,丹麥、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也表示有意參加。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採用尾舵加推力矢量控制氣動外形布局和模組化艙段結構,外形奇特、結構新穎。4片切梢三角形固定式小前翼位於頭部整流罩之後,4片窄翼展、長翼弦、等腰梯形大彈翼位於彈體中部,4片切梢三角形舵面位於直徑加大的尾部,4片相對應的各個前翼、彈翼和舵面均處於同一平面。內部結構分為5個艙段,從前到後為:導引頭、電子組件和致冷組件艙,主動雷射近炸引信艙,戰鬥部艙,固體火箭發動機艙,發動機尾噴管及電動舵機和噴流偏轉片艙。
為保證該彈能適用於其他各種戰鬥機及其裝備的其他類型的頭盔瞄準系統,其彈體設計確保與“響尾蛇”AIM-9L機械和電氣兼容,並具有與之相似的質量、長度、直徑和重心位置,從而還為其參予美國“響尾蛇”AIM-9X和英國的“阿斯拉姆”(ASRAAM)以及歐洲“響尾蛇”AIM-9L後繼彈的竟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TELL公司的紅外成像導引頭採用2×64元線列、機械掃描、銻化銦紅外敏感元件,工作波長3~5μm,離軸角±90°,具有全向截獲、發射前/後鎖定目標以及良好的抗紅外干擾能力,其致冷所需的冷氣瓶裝在飛彈發射架內。尾部的4片控制舵面分別由各個電動舵機單獨進行控制,並與相應的尾噴管內的噴流偏轉片機械藕合,以實現推力矢量控制。
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兩級推力,在彈道初段給出小推力,以便在大離軸角發射時在低速狀態迅速轉彎,然後在彈道末段給出大推力,以便使飛彈加速飛向目標。為降低飛彈的氣動阻力,將採取措施使目前較大直徑的後部彈體減至與其前面的主彈體直徑相同。在總體性能上,該彈已大大超過美國“響尾蛇”AIM-9L,屬於第四代先進近距格鬥空空飛彈。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12km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2.5
使用高度
最大過載 ≥50g
制導系統 紅外成像
引 信 主動雷射引信
戰 斗 部 破片式,重11.4kg
動力裝置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87kg
彈 長 3.0m
彈 徑 127mm
翼 展 3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