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休閒
【拼音】 xiu xian
【英譯】Free
【基本解釋】一種狀態、放鬆、閒暇
詞語釋義
休閒之事古已有之。休閒的一般意義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消除體力的疲勞;二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將休閒上升到文化範疇則是指人的閒情所致,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於的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建構的一種生存狀態或生命狀態。它通過人類群體共有的行為、思維、感情,創造文化氛圍,傳遞文化信息,構築文化意境,從而達到個體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整的發展。休閒發端於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又為人類提供了閒暇、伴生了閒情逸緻。休閒反映時代的風貌,是整個社會發展與變更的縮影。透過休閒,可以了解其它文化形式,當然也能了解整個人世滄桑的變化。休閒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倫理水平緊密相連,並相互作用。
中國古人對休閒內容也是很講究的,並賦予很濃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如收藏字畫,篆刻臨帖,弈棋鼓琴,栽花養魚等,均列為一種休閒生活的方式。
休閒包括:運動,旅遊,以及時下流行的農業休閒。休閒農業主要提供了:清泉菜地認養、清泉葡萄莊園採摘、釀酒、客家古村落、鐵爐嶂樹屋生態私院及具其他的特色休閒形式,形成一站式的都市休閒、游游、觀光目的地。
。
詞語解釋
何為休閒?
首先,我們從字義的角度進行考察。“休”在《康熙字典》和《辭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人倚木而休。”《詩·商頌·長發》中釋“休” 為吉慶、美善、福祿。“何天之休”。“閒”,通常引申為範圍。多指道德、法度。《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閑。”其次,有限制、約束之意。《易·家人》:“閒有家。”“閒”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從詞意的組合上,表明了休閒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因而,它不同於“閒暇”、“空閒”、“消閒”。這個頗具哲學意味的象喻,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係,又喻示著物質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賦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價值意義。
來源
同樣,在英文詞義學的考證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詞來源於法語,法語來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在希臘語中“休閒”為“Skole”,拉丁語為“Scola”,意為休閒和教育,認為發展娛樂,從中得益,並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這種精華涵義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為前提,至今還存在,並將有社會價值的娛樂區別於其他娛樂。可見英文中“Leisure”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勞動之餘的自我發展”。表明了“休閒”一詞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精神底蘊。“在拉丁語中,我們同樣能找到這種排斥關係,因為,Otium(休閒、閒逸)的反意為Neg-otium (字面意為事務、商業、勞動)。”(參見[法]羅歇· 蘇著,《休閒》,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8頁)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一書中曾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休閒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That leisure is the center -point about which everything revolves,引自 Josef Pieper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P20)。在馬克思眼中:“休閒”一是指“用於娛樂和休息的餘暇時間”;二是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 ;是“非勞動時間”和“不被生產勞動所吸收的時間”,它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 分冊,第287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休閒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把休閒從勞動狀態與負有責任的其它活動中分離出來。這是人的生存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它與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中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理念相一致。旨在巡查精神世界中人的創造力和鑑賞力,通過休閒促使人對生活(生命)進行思索,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工具與技術,而是為人類構建意義的世界和守護精神的家園,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它還以特有的精神理想賦予人的經濟技術行為以真實的意義,使它與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政治、經濟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離或相對的獨立性,從而可以形成一種對社會發展進程有矯正、平衡、彌補等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
休閒經濟是文化經濟的一個主要組成。
休閒零食也是促進文化經濟的一種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