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
現代漢語中“企業”一詞源自日語。與其它一些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基本辭彙一樣,它是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大規模引進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翻譯而來的漢字辭彙,而戊戌變法之後,這些漢字辭彙由日語被大量引進現代漢語。(與企業一詞在用法上相關與相似的,還有“業務”一詞)
在中國大陸計畫經濟時期,“企業”是與“事業單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詞語,《辭海》1978年版中,“企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經濟單位”;“事業單位”的解釋為:“受國家機關領導,不實行經濟核算的單位”。
“企業”一詞的用法有所變化。
較常見的用法指各種獨立的、營利性的組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並可進一步分為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後者如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還有一種特殊的稱呼,是在拍賣法當中描述的,拍賣法中的“拍賣人”指的是拍賣企業,例如:世界華商拍賣人指的是世界華商拍賣有限公司,而不是指某個“人”。
管理
第一條 為了加強管理,完善各項工作制度,促進公司發展壯大,提高經濟效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特制訂本管理細則。
第二條 公司全體員工都必須遵守公司章程,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和各項決定、經律。
第三條 禁止任何組織、個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壞公司財產。
第四條 公司禁止任何所屬機構、個人損害公司的形象、聲譽的行為。
第五條 公司禁止任何所屬機構、個人為小集體、個人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或破壞公司發展。
第六條 公司通過發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提高全體員工的技術、管理、經營水平,不斷完善公司的經營、管理體系,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不斷壯大公司實力和提高經濟效益。
第七條 公司提倡全體員工刻苦學習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公司為員工提供學習、深造的條件和機會,努力提高員工的素質和水平,造就一支思想和業務過硬的員工隊伍。
第八條 公司鼓勵員工發揮才能,多作貢獻。對有突出貢獻者,公司予以獎勵、表彰。
第九條 公司為員工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和晉升機會,鼓勵員工積極向上。
第十條 公司倡導員工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發揚集體合作和集體創造精神。
第十一條 公司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公司的決策和管理,歡迎員工就公司事務及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作出貢獻者公司予以獎勵、表彰。
第十二條 公司尊重員工的辛勤勞動,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供應有的待遇,充分發揮其知識為公司多作貢獻。
第十三條 公司為員工提供社會保險等福利保證,並隨著經濟效益的提高而提高員工各方面的待遇。 第十四條 公司實行“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分配製度。
第十五條 公司推行崗位責任制,實行考勤、考核制度,端正工作作風和提高工作效率,反對辦事拖拉和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 第十六條 公司提倡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降低消耗,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第十七條 維護公司紀律,對任何人違反公司章程和各項制度的行為,都要予以追究。
辨析
企業
依照中國法律規定,公司是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企業的所有屬性。
因此,凡公司均為企業,但企業未必都是公司。公司只是企業的一種組織形態。
企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從事生產、運輸、貿易等經濟活動的部門,如工廠、礦山、鐵路、公司等。
在2007年3月1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第一條則有這樣的描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適用本法。”
從上面的解釋和法條可以看出:首先企業是一種社會組織(也即部門,但是“部門”這個單詞有著濃重的計畫經濟色彩,顯得有些過時);其次企業從事經濟活動,也就是能夠給社會提供服務或產品;最後企業是以取得收入為目的,即以營利為目的。
公司,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一種工商業組織,經營產品的生產、商品的流轉或某些建設事業等。
在2005年10月27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第二條則有這樣的描述:“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可見,通常使用“公司”這個單詞時,其含義是較為廣泛,很多時候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也被稱為公司,但是在法律條文中,公司僅僅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若按照公司的法律意義,如下定義可能更合適一些: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從事生產或服務性業務的社會組織。
事業與企業
企業單位一般是自負盈虧的生產性單位。所謂“自負盈虧”意即:自己承擔虧損與盈利的後果,有一定的自主權。企業單位分為國企和私企。國企就是屬國家所有的企業單位。私企就是屬個人所有的企業單位。
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定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與公務員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國家會對這些事業單位予以財政補助。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如學校等,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如醫院等,還有一種是自主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
英語
【enterprise】An enterprise is a company or business,often a small one
【漢譯】企業商業單元:可以是一家公司或者商業店鋪,常常指規模最小的商家。在中國可以指個體經營戶。
【company】A company is a business organization that makes money by selling goods or services
【漢譯】公司型經營企業:依靠經行銷售商品或服務,具有相對規模商業組織,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指銷售商。
【business】A business is an organization which produces and sells goods or which provides a service
【漢譯】大型商戶:具有規模組織,製造和銷售商品,或者提供一種商業服務。主要指製造商和銷售商。
備註:由於世界各地使用辭彙習慣差異,很多辭彙使用屬於約定俗成。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使用特點有區別。
【company】通常指大型跨國公司製造商,以製造業為主。
【business】通常指服務商或供應商,以服務業為主。
在20世紀後期,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技術領域新概念大量湧入的背景下,“企業”一詞的含義有所變化。一方面,大量非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大量湧現;另一方面,在一些新概念中,其含義不限於商業或盈利性組織,這種用法主要來自對英文“enterprise"一詞的翻譯。因此,在公共媒體中出現的“企業”一詞有兩種用法。
較常見的用法企業指各種獨立的、營利性的組織(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並可進一步分為公司和非公司企業,後者如合夥制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
另一種用法與組織接近,可以用來泛指公司、學校、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機構等。後一種用法主要出現在信息技術套用領域的一些專有名詞中,例如企業套用(enterprise applications)、企業計算(enterprise computing)、企業集成(enterprise integration)、企業工程(enterprise engineering)、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企業建模(enterprise modeling)等等。
簡史
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形式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企業的演進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1、工場手工業時期
這是指從封建社會的家庭手工業到資本主義初期的工場手工業時期。16世紀至17世紀,一些西方國家的封建社會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快,大規模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家庭手工業急劇瓦解,開始向資本主義工場制轉變。工場手工業是企業的雛形。
2、工廠制時期
18世紀,西方各國相繼開展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的普遍採用,為工廠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英國人理察·阿克賴特(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在克隆福特創立了第一家棉紗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廠制度在英、德等國家普遍建立。工廠制的主要特性是:實行大規模的集中勞動;採用大機器提高效率生產;實行雇用工人制度;勞動分工深化,生產走向社會化。
3、現代企業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工廠自身發生了複雜而又深刻的變化;不斷採用新技術,使生產迅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加劇,產生了大規模的壟斷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形成職業化的管理階層;普遍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管理理論,從而使企業走向成熟,成為現代企業。
分類
(一)以投資人的出資方式和責任形式分為: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公司制企業。公司制企業又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投資者的地區不同分為: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和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三)按所有制結構可分為: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和私營企業和外資。
(四)按股東對公司所負責不同分為:無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五)按信用等級可分為:人合公司、資合公司、人合兼資合公司。
(六)按公司地位類型可分為:母公司、子公司。
(七)按規模可分為:特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
(八)按經濟部門可分為:農業企業、工業企業和服務企業等等。
(九)按企業健康程度可分為:相對比較健康的隨機應變型企業、軍隊型企業、韌力調節型企業,和相對不健康的消極進取型企業、時停時進型企業、過度膨脹型企業、過度管理型企業。
性質
1937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H.Coase)發表的《企業的本質》一文,被認為是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的開端。
在此之前,關於企業本身的性質是什麼,是一個被傳統的個體經濟學理論忽略的問題。在傳統的個體經濟學理論中,是廠商的生產過程看成一個“黑匣子”,即企業被抽象成一個由投入到產出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黑匣子”。
關於企業性質問題。西方經濟學家具有不同觀點.相互之間也存在一些爭論。一部分西方經濟學家主要是從科斯所強調的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性質的。
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雙方所達成的一項契約。所謂交易成本可以看成是圍繞交易契約所產生的成本。根據科斯等人的觀點,一類交易成本產生於簽約時交易雙方面臨的偶然因素所帶來的損失。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於事先不可能被預見到而未寫進契約,或者雖然能被預見到,但由於因素太多而無法寫進契約。另一類交易成本是簽訂契約,以及監督和執行契約所花費的成本。
就在市場上購買中間產品而言,由於大量的廠商一般都從少數幾個供應商那裡買貨,這就有利於這幾個供應商實現生產上的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而且,中間產品供應者之間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迫使供應商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此外,當少數幾個供應商面對眾多的中間產品的需求者時,這幾個供應商可以避免由於銷路有限而造成的需求不穩定所可能帶來的損失,從而在總體上保持一個穩定的銷售額。
首先,廠商在市場上購買中間產品是需要花費交易成本的,它包括企業在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簽訂契約及監督契約執行等方面的費用。如果廠商能夠在企業內部自己生產一部分中間產品,就可以消除或降低一部分交易成本,而且,還可以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其次,如果某廠商所需要的是某一特殊類型的專門化設備,而供應商一般不會願意在只有一個買主的產品上進行專門化的投資和生產,因為,這種專有化投資的風險比較大。因此,需要該專門化設備的廠商就需要在企業內部解決專門化設備的問題。最後,廠商雇用一些具有專門技能的雇員,如專門的產品設計、成本管理和質量控制等人員,並與他們建立長期的契約關係。這種辦法要比從其他廠商那裡購買相應的服務更為有利,從而也消除或降低了相應的交易成本。
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指出,導致交易成本在市場和企業這兩個組織之間不相同的主要因素在於信息的不完全性。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契約的任何一方都會努力去設法收集和獲取自己所沒掌握的信息,去監督對方的行為,並設法在事先約束和在事後懲罰對方的違約行為等等。所有這些做法,都會產生交易成本。由於這些做法在市場和企業中會各自採取不同的形式,所以,相應的交易成本也就不相同了,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以上這些做法所導致的交易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因此,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形式,可以使一部分市場交易內部化,從而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所產生的高的交易成本。
儘管企業的內部交易會消除或降低一部分市場交易成本,但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企業所特有的交易成本。導致企業這一缺陷的主要原因也同樣在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具體地說,首先,企業內部存在著各種契約關係,其中包括企業與勞動者的契約關係、企業與管理者的契約關係等。企業要對其所雇用的工人、產品推銷員,直至經理等各類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同時還要誘導他們為企業努力工作。所以,企業在簽訂契約,以及在監督和激勵方面要花費成本。其次,一方面,企業決策者往往要從下級獲取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上層的決策信息又要通過向下級傳遞而得到實現。這兩個不同方向的信息傳遞,都會因企業規模擴大所帶來的隸屬層次的增多而被扭曲,從而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再次,企業的下級往往出於利己的動機向上級隱瞞或傳遞錯誤的信息,以使上級作出有利於下級的決策。或者,下級對上級的決策僅傳遞或執行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這些都將導致企業效率的損失。由此可見,企業的擴張是有限制的。根據科斯的理論,企業的規模應該擴張到這樣一點,即在這一點上再多增加一次內部交易所花費的成本與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所花費的成本相等。
文化
企業文化或稱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sational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裡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首先,要有哲學的方法,從中國企業文化的現實出發,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把握企業文化各種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繫。依據實踐經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進行科學的概括、總結。其次,要通過實踐把所認知的企業文化的本質及一般的特徵去偽存真,從而確定企業文化的本質。第三,要認識到企業文化不是單一的因素構成的,找出企業文化最基本的決定性的因素及其與諸因素的關係。第四,要看到企業文化這個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發展中形成,並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豐富和變化。
企業文化的內涵具體包括如下一些因素:價值觀、行為準則、企業經營管理哲學、經營理念、企業精神等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企業為生產經營管理而形成的觀念的總和。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理論,它強調管理中的軟要素,其核心涵義是企業價值觀。
企業文化結構是指企業文化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時空順序,主次地位與結合方式,企業文化結構就是企業文化的構成、形式、層次、內容、類型等的比例關係和位置關係。它表明各個要素如何連結,形成企業文化的整體模式。即企業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態。
安防
企業已經不再是傳統概念中的行政、宣傳和後勤等簡單的部門疊加,而是包含了行政、研發、生產、物流、接待處、辦公室、餐廳、後勤處、停車場等多個場所的綜合區域。
從工程的角度考慮,企業的安防系統設計應該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企業安防的子系統比較多,所以需要一個大的兼容性強的集成平台來管理所有子系統;企業監控範圍廣,保護對象較多,安防系統規模較大,並且企業的安防系統比一般的項目更加複雜,通常需要集成視頻監控系統、門禁系統、報警系統、周界防範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電子消費系統等,而普通項目一般只需要前三者;企業的安防一般要求分步控制,集中管理,它的擴展性要求比較高。
企業的安防套用系統都是一些綜合性的系統或解決方案,其安防產品主要涵蓋CCTV視頻監控、門禁、報警、周界、停車場、電子消費等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的集成將是安防系統的重要趨勢。
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
關於律師擔任企業法律顧問的若干規定
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非公司企業法人對外投資比例問題的答覆
企業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2006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
特徵
一:企業是以特定利益為目的的經濟組織
二:企業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此說法錯誤,企業並非一定是法人,還應包含合夥企業、個人獨資企業)
三: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
四:企業是一個經濟運行系統
核心
企業都非常認可執行力之重要,對於員工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執行力的培訓,但總感覺有些隔靴搔癢,總是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企業執行力提升的問題實際是企業建設的問題。如果企業建設問題不解決,那么執行力就永遠無法解決。那么只要認識到企業建設的核心,那么也就找到了解決執行力問題的根本核心。
這個核心就是:企業教育員工組織起來為共同利益而努力和奮鬥。要建立全員認同的文化與宗旨,根本上調動全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牽引人心的理念系統,用員工認可的思想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