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鯉

鱸鯉

鱸鯉(Percocypris pingi)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鱸鯉屬。俗稱:花魚,青脖。體略側扁,頭較大,前端較尖,頭背面平而寬,頭後背部隆起。口亞上位,斜裂,下頜突出。須2對,吻須略短於頜須。鰓裂大,兩側鰓膜聯於鰓峽處極接近。背鰭刺弱,後緣具細齒。鱗較小,胸、腹部鱗更小,淺埋皮下,側線略下彎。體背面青灰色,側面及腹部白色;體側鱗絕大部分有一黑色邊緣,因此聯成體側整齊的直條紋,頭、背部有分散的小黑點;背鰭、胸鰭、尾鰭微黑。

基本信息

種群現狀

鱸鯉是產區的大型經濟魚類,長江上游產量相當大,常見體重0.5-1公斤,最大達15公斤。不過由於水工建築的過度建設導致的生境破壞以及違法捕撈方式的泛濫,使得原來在長江上游數量較多鱸鯉數量在近些年急劇下降,現其瀕危等級已達瀕危級別。截止到2013年在多個省市已成為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

鯉形目

鱸鯉鱸鯉

鯉形目為魚類中最大目之一。體表被圓鱗或裸露,頭部無鱗;有中喙骨弧,下咽骨呈鐮狀,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結,且兩側附有4對鰾骨(帶狀骨,舟狀骨、間插骨及三腳骨等)構成韋伯氏器連線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目前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布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只有2科為海產,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鮎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布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線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鱸鯉鱸鯉

(B)鮎(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布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藥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產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布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向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鱸鯉鱸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鬚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布在我國南方山谷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藥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藥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相關種類

金沙鱸鯉

鱸鯉鱸鯉

金沙鱸鯉,又叫大花魚。尖尖的嘴巴,向前突起的下頜,修長的身材,披著細小的鱗片。 金沙鱸鯉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和南盤江水系,生活在江河的中上層,屬於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在江河中,以吞食其他的野雜魚類為主。

常見的金沙鱸鯉是1到5公斤,最重的可以達到20多公斤,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它體長的增長速度會逐漸減慢。春季為產卵期。

這種魚比較稀少,曾經瀕臨滅絕,如今野生馴化取得階段性成功,可以人工大面積養殖。而且它的肉質鮮嫩。養殖金沙鱸鯉要求水體的溶氧要高,水質清新,底棲動物比較多,這樣會比較適合金沙鱸鯉的馴化、養殖及生長。在飼養時有一點要注意,就是金沙鱸鯉的生長溫度最好是在11~17攝氏度之間,這時它的攝食最旺盛,生長最迅速。

小鱸鯉

鱸鯉鱸鯉

形體特徵: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呈弧形。體長約10餘厘米。頭的背面平直,稍下彎。吻尖細,吻長較眼後頭長為短。口端位,下頜稍向前突出,口裂傾斜,上唇薄而下唇厚。須2對,前、後對長約相等或後對稍長,向後可伸至前鰓蓋骨邊緣。眼位於頭側正中。下咽齒3行,細長,末端稍呈鉤狀。側線完全,側線鱗73~79,在腹部一段,微彎向腹方,入後延至尾鰭基的中軸,鱗細小,但沿側線者較大。背鰭Ⅲ7,有硬刺,後緣且有鋸齒,其起點距尾基較距吻端為近。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臀鰭Ⅲ5,起點位於背鰭條末端之下。全身呈淡黃色,背部略帶青灰色,體側近背部有許多黑色斑點,各鰭均為金黃色。 生活習性:多生活於靜水湖泊中,平時棲息於湖泊出口、水較深處。主要以小魚為食,產卵期初夏。分布雲南東部的昆明湖、陽宗海等湖泊中。

營養價值

肌肉鮮樣含肉率為79.93%,蛋白質為18.22%,水分為78.77%,灰分為1.15%,粗脂肪為0.93%,膽固醇為88mg/10

鱸鯉鱸鯉

0g。肌肉中17種胺基酸總量為乾重的89.69%;鮮味胺基酸占乾重的32.51%,占胺基酸總量的36.25%;必需胺基酸占乾重的38.47%,占胺基酸總量的42.89%;非必需胺基酸含量占乾重的43.84%,必需胺基酸與非必需胺基酸比例為87.75%,必需胺基酸指數(EAAI)為81.39,符合FAO/WHO標準。肌肉中K含量最高,為362mg/100g;Ca含量為35.30mg/100g,P為222mg/100g,Ca∶P為1∶6.28。肌肉7種脂肪酸中,3種飽和脂肪酸總量(SFA)為28.22%,4種不飽和脂肪酸(UFA)為71.75%,以UFA中油酸C18:1含量最高,為44.28%。表明,鱸鯉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食用珍貴魚類。

基本內容

鱸鯉(Percocypris pingi)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鱸鯉屬。俗稱:花魚,青脖。

鱸鯉鱸鯉

體略側扁,頭較大,前端較尖,頭背面平而寬,頭後背部隆起。口亞上位,斜裂,下頜突出。須2對,吻須略短於頜須。鰓裂大,兩側鰓膜聯於鰓峽處極接近。背鰭刺弱,後緣具細齒。鱗較小,胸、腹部鱗更小,淺埋皮下,側線略下彎。體背面青灰色,側面及腹部白色;體側鱗絕大部分有一黑色邊緣,因此聯成體側整齊的直條紋,頭、背部有分散的小黑點;背鰭、胸鰭、尾鰭微黑。

幼魚多在支流或幹流的沿岸,成魚則在敞水區水體的中上層游弋。行動迅速,為兇猛性魚類,專門獵食小型魚類。3冬齡魚達性成熟,生殖期約在6月間,產卵地點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鱸鯉主要分布於宜昌以上的長江上游的乾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盤江等水系。鱸鯉的另一個亞種――花鱸鯉(P.pingi regani)俗稱:花魚。分布於雲南省南盤江水系和撫仙湖。花鱸鯉的形態區別在於:體側有許多分散的黑色斑點,不組成直行條紋,腹鰭末端至臀鰭起點間的距離小於吻長。

鱸鯉是產區的大型經濟魚類,長江上游產量相當大,常見體重0.5-1公斤,最大達15公斤。肉可供藥用,有祛痰、止血、鎮靜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胃潰瘍出血,咯血,衄血,子宮出血,癲癇失眠,月經過多等症。

藥用價值

【拼音名】 Lú Lǐ

【別名】花魚、青脖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鱸鯉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骨髒,洗淨。

【原形態】鱸鯉,體長而側扁,頭前端團黨委尖,下頜向前突出。口亞上位,呈斜裂。須2對,前對較後對略短,後對與吻長約相等。眼前上位,距吻較近。下咽齒3行,尖端微彎。鰓孔大,鱗小,胸腹鱗片更小,且隱於表皮之下。側線鱗51(9-10/5-6-V)54,側線較直,入後伸至尾鰭基中軸。背鰭3,8-9,起點在腹鱗的稍後方,臀鰭3,5,末端不達尾鰭基。背面青黑色,側面及腹部白色,體側鱗絕大部分有一黑色邊緣,背鰭、胸鰭、尾鱘微黑。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江河的支流或幹流,成魚則在大水面游弋。主要以魚類為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宜昌以上長江的乾支流中,如岷江、嘉陵江、鴉江等地,宜昌以下少見。西江流域、南盤江也有。

【胚胎髮育】

2011年4月,研究人員對人工授精的鱸鯉受精卵發育過程進行連續觀察,鱸鯉胚胎髮育分為7個階段,32個發育期,成熟卵直徑2.61mm±0.05mm,淡黃或金黃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1h40min膨脹達最大,直徑3.51mm±0.15mm。在水溫15.7℃±0.7℃條件下,受精卵歷時164h孵出。初孵仔魚全長10.05mm±0.39mm,肌節51對,胸鰭原基形成,血液循環明顯。

2011年4月,研究人員對人工授精的鱸鯉受精卵發育過程進行連續觀察,鱸鯉胚胎髮育分為7個階段,32個發育期,成熟卵直徑2.61mm±0.05mm,淡黃或金黃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1h40min膨脹達最大,直徑3.51mm±0.15mm。在水溫15.7℃±0.7℃條件下,受精卵歷時164h孵出。初孵仔魚全長10.05mm±0.39mm,肌節51對,胸鰭原基形成,血液循環明顯。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化痰;止血。主急慢性支氣管炎;胃潰瘍出血;咯血;衄血;子宮出血;癲癇失眠;月經過多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摘錄】《中華本草》

烹飪方法

酥鱸鯉

鱸鯉鱸鯉

主料輔料:鱸鯉1000克,醋15克,川鹽30克,胡椒粉5克,白糖30克,蔥段15克,料酒30克,姜15克,味素3克,熟菜油500克,醬油30克,鮮湯300克 烹製方法

1、選每條約50克的小鱸鯉,經剖殺,去鰓和內臟洗淨後,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至呈金黃色時撈起。

2、鍋內留油100克,燒至五成熱時,下蔥段煸香,摻鮮湯,下川鹽、白糖、醬油、醋、料酒燒沸,放入炸好的魚,用小火慢至汁將乾時,加芝麻油、胡椒粉、味素,推轉起鍋,裝盤即成。

工藝關鍵

1、鱸鯉剖殺後不心去刺,用鹽少許稍醃,成菜口味更佳。

2、中火溫油,炸酥炸透,連皮帶骨一起吃。

鯉形目百科(二)

鯉形目是魚綱中很多種淡水魚的通稱,一般具有圓鱗,包括三個亞目15科。
厚唇裸重唇魚
黑體雲南鰍
黑斑雲南鰍
紅唇薄鰍
黑尾近紅鮊
黃河雅羅魚
黃河鮈
花斑裸鯉
黃尾鯝
黃河高原鰍
黑龍江花鰍
紅鰭方口䰾
忽吉圖高原鰍
厚唇魚
花斑副沙鰍
黃線薄鰍
黃皮鯉
河口光唇魚
黑鰭鰁
黑龍江鰟鮍
橫紋南鰍
河口華鯪
後鰭薄鰍
黃河裸裂尻魚
黑龍江泥鰍
花尾纓口鰍
海南原纓口鰍
厚唇原吸鰍
橫斑原纓口鰍
黃果樹爬岩鰍
卷口魚
尖頭金線䰾
尖裸鯉
金線䰾
寬紋南鰍
寬鰭鱲
寬頭雲南鰍
遼寧棒花魚
鱗頭鰍
瀘溪直口鯪
路南金線䰾
亮銀鮈
裸腹肓䰾
鄭氏間條鰍
中國結魚
中華倒刺䰾
壯體沙鰍
林氏細鯽
凌源鮈
綠鰭魚
隆頭高原鰍
卵形白甲魚
瀾滄江華平鰍
練江擬腹吸鰍
犁頭鰍
裸腹原纓口鰍
墨脫四須䰾
美麗沙鰍
縣高原鰍
墨脫裂腹魚
麥氏波魚
蒙古紅鮊
南方白甲魚
擬赤梢魚
南方鮈
擬鯰高原鰍
南定南鰍
南方裂腹魚
擬硬刺高原鰍
擬平鰍
擬腹吸鰍
怒江爬鰍
平鰭鰍鮀
平頭鰍
片唇鮈
平口鮈
潘氏鰍鮀
盆唇華鯪
葡萄條鰍
平舟原纓口鰍
彭氏間吸鰍
彭氏爬鰍
埔里華吸鰍
平鰭裸吻魚
青海湖裸鯉
泉水魚
邛海白魚
奇額墨頭魚
犬首鮈
翹嘴紅鮊
三角魴
散鱗鏡鯉
少鱗白甲魚
中華花鰍
穗唇須鰍
四川白甲魚
三角鯉
雙江條鰍
雙須葉須魚
斯氏高原鰍
嵩明白魚
四川華鯿
四須盤鮈
似鱤
雙孔魚
條鰍
條紋沙鰍
圖們江中鮈
條紋墨頭魚
透明金線䰾
台細鯿
吐魯番鱥
條紋似白鮈
泰國南鰍
唐魚
原鯉
無須鱊
武昌副沙鰍
須鱲
小鰁
細紋似鱤
小眼高原鰍
新疆大頭魚
稀有鮈鯽
西昌白魚
稀有南鰍
興凱銀鮈
銀刺䰾
圓吻鯝
雲南沙鰍
異鰾鰍鮀
隱鱗裂腹魚
岩原鯉
銀飄魚
異鱲
宜昌鰍鮀
雲南鯝
雲南四須䰾
雲南華鯪
直口鯪
錐吻南鰍

淡水魚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