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唇薄鰍

紅唇薄鰍

紅唇薄鰍,鰍科,頤下有1對鈕狀突起。須3對。眼下刺不分叉。腹鰭末端超過肛們,體色變化較大,全身具不規則的斑塊,或僅背部具斑紋,或全身無斑紋而呈褐色。

基本信息

識別特徵

背鰭iv-8;胸鰭i—13;腹鰭i-8;臀鰭i-5。第一鰓弓內側鰓耙10。脊椎骨數4+35—37+l。鰾2室。前室發達,呈梨形,被包於骨鰾囊內;後室短小,呈泡狀。僅為前室長的l/2。胃呈“U”字形。腸管粗短,彎曲成1個環。腹腔膜白色。標準長為體高的3.8--4.4倍,為頭長的3.8—4.1倍,為尾柄長的5.8—6.9倍,為尾柄高的7.7—8.1倍。頭長為吻長的2.1-- 2.2倍,為眼徑的13. 3—21.0倍,為眼間距的4.6--5.7倍,為尾柄長的1.4--1.8倍,為尾柄高的1.9 --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l.2—1.3倍。體延長,較高,側扁,尾柄高而鰣扁。頭長,呈錐形。吻較長,前端尖,其長較眼後頭長短。口小,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頜稍長於下頜,下頜邊緣匙形。唇厚,有許多皺褶。頦部中央有l對較發達的紐狀突起。具須3對,吻須2對,聚生在吻端;口角須1對,稍粗長,後伸達眼前緣下方。眼小,位於頭的前半部。眼下刺粗壯,光滑,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離眼前緣較近。鰓孔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方與峽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背鰭較寬,外緣截形,無硬刺,起點至吻端的距離大於至尾鰭基部距離。胸鰭稍長,末端圓鈍,後伸可達胸、腹鰭基部的1/2。腹鰭短小,外緣截形,起點與背鰭第2-- 3根分枝鰭條相對,末端常超過肛門。臀鰭稍長,無硬刺,外緣稍內凹,末端後伸不達尾鰭基部。尾鰭長,深分叉,上下葉等長,末端尖。肛門位於腹鰭基部後端與臀鰭起點的中點。鱗片細小,腹鰭基部具狹長腋鱗。側線完全,平直,位於體側中部。身體基色為棕黃色帶褐色,腹部黃白色。背部有6—8個不規則的棕黑色橫斑,略呈馬鞍形,有時延伸至側線上方,有時不明顯,體側有不規則的棕黑色大小斑點。頭背面具許多不規則棕褐色斑點或連成條紋。背鰭上有2條棕黑色條紋。胸鰭外緣具l條淺棕黑色條紋。腹鰭上有l--2條淺棕黑色條紋。臀鰭上有1條棕黑色帶紋。尾鰭上有3 --5條不規則的斜行棕黑色短條紋。

生活習性

棲息在江河底層。個體較大,僅次於長薄鰍。有食用價值。種群數量較小,許多水系和江段都難捕到。50年代岷江中,下游漁獲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現已稀少。

鯉形目(一)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鯉形目百科(二)

鯉形目是魚綱中很多種淡水魚的通稱,一般具有圓鱗,包括三個亞目15科。
厚唇裸重唇魚
黑體雲南鰍
黑斑雲南鰍
紅唇薄鰍
黑尾近紅鮊
黃河雅羅魚
黃河鮈
花斑裸鯉
黃尾鯝
黃河高原鰍
黑龍江花鰍
紅鰭方口䰾
忽吉圖高原鰍
厚唇魚
花斑副沙鰍
黃線薄鰍
黃皮鯉
河口光唇魚
黑鰭鰁
黑龍江鰟鮍
橫紋南鰍
河口華鯪
後鰭薄鰍
黃河裸裂尻魚
黑龍江泥鰍
花尾纓口鰍
海南原纓口鰍
厚唇原吸鰍
橫斑原纓口鰍
黃果樹爬岩鰍
卷口魚
尖頭金線䰾
尖裸鯉
金線䰾
寬紋南鰍
寬鰭鱲
寬頭雲南鰍
遼寧棒花魚
鱗頭鰍
瀘溪直口鯪
路南金線䰾
亮銀鮈
裸腹肓䰾
鄭氏間條鰍
中國結魚
中華倒刺䰾
壯體沙鰍
林氏細鯽
凌源鮈
綠鰭魚
隆頭高原鰍
卵形白甲魚
瀾滄江華平鰍
練江擬腹吸鰍
犁頭鰍
裸腹原纓口鰍
墨脫四須䰾
美麗沙鰍
縣高原鰍
墨脫裂腹魚
麥氏波魚
蒙古紅鮊
南方白甲魚
擬赤梢魚
南方鮈
擬鯰高原鰍
南定南鰍
南方裂腹魚
擬硬刺高原鰍
擬平鰍
擬腹吸鰍
怒江爬鰍
平鰭鰍鮀
平頭鰍
片唇鮈
平口鮈
潘氏鰍鮀
盆唇華鯪
葡萄條鰍
平舟原纓口鰍
彭氏間吸鰍
彭氏爬鰍
埔里華吸鰍
平鰭裸吻魚
青海湖裸鯉
泉水魚
邛海白魚
奇額墨頭魚
犬首鮈
翹嘴紅鮊
三角魴
散鱗鏡鯉
少鱗白甲魚
中華花鰍
穗唇須鰍
四川白甲魚
三角鯉
雙江條鰍
雙須葉須魚
斯氏高原鰍
嵩明白魚
四川華鯿
四須盤鮈
似鱤
雙孔魚
條鰍
條紋沙鰍
圖們江中鮈
條紋墨頭魚
透明金線䰾
台細鯿
吐魯番鱥
條紋似白鮈
泰國南鰍
唐魚
原鯉
無須鱊
武昌副沙鰍
須鱲
小鰁
細紋似鱤
小眼高原鰍
新疆大頭魚
稀有鮈鯽
西昌白魚
稀有南鰍
興凱銀鮈
銀刺䰾
圓吻鯝
雲南沙鰍
異鰾鰍鮀
隱鱗裂腹魚
岩原鯉
銀飄魚
異鱲
宜昌鰍鮀
雲南鯝
雲南四須䰾
雲南華鯪
直口鯪
錐吻南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