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dybowskii)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重唇魚屬。俗稱:重唇魚,石花魚,花魚,裸黃瓜魚。體長,稍側扁,頭圓錐形,吻部略尖。口下位,呈馬蹄形。唇發達,下唇分左右兩葉,唇後溝深,中斷。下頜前緣沒有銳利的角質邊緣;須1對,較細長,伸達眼後緣。體幾乎裸露,僅在胸鰭基部上方、肩帶後緣有3-5行不規則的鱗片;肛門和臀鰭兩側各有1行大行鱗片;側線上具鱗97-98個,前端鱗片較大,後段較小。側線完全,平直或稍彎向腹方。背鰭無硬刺;體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頭部、背部和側面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斑點,腹側淡黃帶灰色,背鰭和尾鰭上具有許多不規則的小斑點。生殖期間雄性個體的背鰭邊緣突出或成半圓形,鰭條較長,鰭膜也較寬;臀鰭特別延長;頭部和鰭上均出現有珠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新疆裸重唇魚新疆裸重唇魚
新疆裸重唇魚,為冷水性魚類。生活在大江和河川的急流中,有時也游至附屬的靜止水體內。2-3月開始向河的上游遊動,尤以4月比較集中,10月間即開始下游。為雜食性魚類,主要以軟體動物橈足類、端足類、小魚、搖蚊幼蟲和其它昆蟲為食,有時也食少量的水生植物枝葉和藻類。個體成熟慢。4-5冬齡的魚才開始性成熟,通常雌體較同齡的雄體為大。產卵期在4-8月,喜產卵於湖泊、河川多石質的水底,卵常附著於石子上,以後被水流沖走至石縫中進行發育。
新疆伊犁河塔里木河、烏魯木齊河、楚河、塔拉斯河、錫爾河阿拉湖、齋桑湖等水系及中亞的部分水體中均有分布。
個體較大,一般能長至30-50厘米,最大可重達3公斤左右。肉味鮮美,脂肪含量豐富。乾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遠運,為貴重的經濟魚類。其卵有毒,加工時需注意剔除乾淨。

藥用價值

中藥化學成分:全魚含蛋白質、肽類、胺基酸、脂肪。含甘油酯(glycolipid),主要為三醯甘油(triglyceride);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palmin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toic acid),十八碳烯酸(octadeceno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膽甾醇(cholesterol),磷脂(phospholipid),其組成主要為磷脂醯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和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 choline)。此外還含矽酮(silicone)。

功效:補氣利水;祛風濕;強筋骨

考證: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重唇魚,出湖廣石門縣,東陽山下東陽水中,魚口兩層,故名。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腰膝酸痛;行動艱難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右捕撈,捕殺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鯪(魚骨)的肉。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出處:《中華本草》

【藥名】:新疆重唇魚膽

【來源】:為鯉科動物厚唇重唇魚的膽。

【功效】:清熱熄風、明目退翳、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熱病神昏、目赤紅腫、白障蔽睛、視物昏花、瘡瘍疔癤、水火燙傷。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6克。外用:膽汁塗敷患處。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魚鱗,占魚體重2%一3%。鱗片的主要特性:從外表上看是透明的,像花瓣,且邊緣呈微小的捲曲;白色光澤;略帶有魚腥昧;質地堅且柔軟;含水量範圍16·4%一17.8%,平均為17.5%。營養學家研究發現,魚鱗是特殊的保健食品。它含有較多的卵磷脂,把脂肪球分解成乳狀液與水交溶,有增強人腦記憶力,緩延細胞衰老的作用。魚鱗中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促進血液循環,起到預防高血壓及心臟病的作用。

相關科目

鯉形目

新疆裸重唇魚新疆裸重唇魚
韋伯氏器連線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目前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布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只有2科為海產,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鮎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布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線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B)鮎(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布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藥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產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布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向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鬚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布在我國南方山谷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藥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藥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相關種類

新疆裸重唇魚新疆裸重唇魚
中甸重唇魚

分布於雲南中甸盆地的內流水體及金沙江水系的小中甸河。為該地區主要經濟魚類。

體長,略側扁。尾柄稍圓。頭錐形,吻鈍。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角質緣。唇稍薄,下唇側葉窄,唇後溝中斷。口角有短須1對,末端不超過眼後緣。體被細鱗,胸腹部裸露,側線上鱗30左右,具臀鱗。背鰭不分枝鰭條為光滑軟刺,腹鰭起點與背鰭基的後半部相對。

全裸裸重唇魚

體延長,腹近圓而身略側扁,除臀鱗和腹鰭基外側有一腋鱗外,通體幾乎“一絲不掛”,呈“全裸體”狀,故得名。背灰腹白,背側散布眾多不規則斑點,構成典型的“河道色”。

全裸裸重唇魚僅見於騰衝境內之瑞滇和明光兩鄉,為珍稀種類。生活在高海拔山間小溪,於中下層水中尋覓雜食,性耐寒,雖個體小,食用價值不高,但作為裂腹魚亞科中明顯特化的一個屬,它是由原始的裂腹魚屬伴隨高原的隆起分化而形成的,因而在科學研究尤其是在魚類遺傳與生態的研究領域具有特殊的價值,可稱為一種珍稀的“化石魚”。

皮膚及衍生物

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髮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螢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繫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瑯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運動器官

新疆裸重唇魚新疆裸重唇魚
附肢為鰭,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併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厚唇裸重唇魚

厚唇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裸重唇魚屬。俗稱:重唇花魚,麻魚,石花魚。分布於長江流域的岷江嘉陵江、漢水等水系及黑龍江流域各水系中。多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也食軟體動物中的淡水殼菜等。2齡開始性成熟。4-6月產卵。

體呈長筒形,稍側扁,尾柄細圓。頭錐形,吻突出,吻皮止於上唇中部;口下位,馬蹄形。下頜無銳利的角質邊緣。唇很發達,下唇左右葉在前方互相連線,後邊未連線部分各自向內翻卷,兩下唇葉前部具不發達的橫膜,無中葉;唇後溝連續。口角須1對,較粗短,末端約達眼後緣的下方。體表絕大部分裸露,除臀鰭兩側各有1列大型臀鰭外,僅在胸鰭基部上方的肩帶後方有2-4行不規則的鱗片。側線平直,背鰭無硬刺。體和頭部黃褐色或灰褐色,較均勻地分布著黑褐色斑點,在側線下方也有少數斑點;腹鰭呈灰白或黃灰色。背鰭淺灰色,尾鰭淺紅色,均布有小斑點。

棲息於青海、甘肅、四川等省長江和黃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寬谷河流中,在河灣洄水處較常見。以水生動物如石蛾幼蟲、端足蝦和石蠅的稚蟲等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節為4-5月。

生長較緩慢,10齡魚的平均體長僅為44厘米左右。但肉質好,肉味鮮美,產量較高,為產區的重要經濟魚類。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時需注意去除乾淨。其肉、骨、膽有藥用價值,用以主治婦女病、腸胃病、促瘡癤化膿、水腫、瘡瘍熱痛、白內障、燒傷等症。分布於同一地區的花斑裸鯉(Gymnocypris eckloni)和黃河裸裂尻魚(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魚類也均有相同的藥效。

鱗的作用

①在魚肚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猶如一面鏡子,從而使底下兇猛的水生動物眩目,產生天水一色,不辨物體,成為天然的偽裝。

②為魚體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使它與周圍的無數微生物隔絕,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③作為一層外部骨架,鱗既可以使魚體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減少與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學家根據鱗片上環生的年輪(每輪表示過一冬),判知魚的年齡;亦可較為正確地掌握其生長、死亡率及健康狀況。

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鑑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淡水魚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