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

馬藺

馬蓮花又名馬蘭花、馬藺花,(IrisensataThunb拉丁文),是鳶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根莖短粗,肥壯;葉呈長條形,十分堅韌,難以折斷;花大新奇,花色絢麗,鮮艷奪目,有藍、白、黃、雪青等色。花期5-6個月,每朵花花期7-10天。我國栽培馬蘭花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馬藺馬藺
中文學名:馬藺( 《神農本草經》)

蒙藥名:查黑樂得格(《四部醫典》)

拉丁學名:Irislactea

學名IrislacteaPall.var.chinensis(Fisch.)Koidz.(鳶尾科)

別稱:馬蓮、馬蘭、馬蘭花、旱蒲、蠡實荔草、劇草、豕首、三堅、馬韭

屬:鳶尾屬

英文名稱:ChineseIris

形態特徵

馬藺馬藺
馬藺是白花馬藺的變種,多年生密叢草本。根狀莖粗壯,木質,斜伸,外包有大量緻密的紅紫色折斷的老葉殘留葉鞘及毛髮狀的纖維;鬚根粗而長,黃白色,少分枝。葉基生,堅韌,灰綠色,條形或狹劍形,長約50厘米,寬4-6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帶紅紫色,無明顯的中脈。

花為淺藍色、藍色或藍紫色,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花莖光滑,高5-10厘米;苞片3-5枚,草質,綠色,邊緣白色,披針形,長4.5-10厘米,寬0.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內包含有2-4朵花;花乳白色,直徑5-6厘米;花梗長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長約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4.5-6.5厘米,寬0.8-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爪部楔形,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4.2-4.5厘米,寬5-7毫米,爪部狹楔形;雄蕊長2.5-3.2厘米,花葯黃色,花絲白色;子房紡錘形,長3-4.5厘米。

蒴果長橢圓狀柱形,長4-6厘米,直徑1-1.4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有短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棕褐色,略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9月。

植物學特性

馬藺馬藺

馬藺高10--60cm,密叢生。根狀莖粗短,鬚根長而堅硬。葉基生,多數,堅韌,條形,無主脈,灰綠色,兩面具稍突起的平行脈。花莛直立,高10--30cm,頂生1--3朵花,藍紫色或天藍色。

花期4--5月,果期7--8月。馬藺的種子千粒重為23--27g。種粒大,近球形,有稜角。成熟的種子在適宜的土壤水分、溫度條件下25d左右開始萌發,35d左右出苗。播種當年幼苗生長緩慢。第2年--般3月底返青,幼苗越冬率一般都超過95%。播種當年不分櫱,不開花,第2年分櫱,一般為1--3個。

生態特性

馬藺馬藺
馬藺是一種美麗神奇的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護坡植物,既能很好的保持水土又有美麗的外觀,既有頑強的生命力又容易建植管理,即有良好的生態功能又有經濟價值。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的。它具有成為一種完美的水保護坡植物的“天性”。 

馬藺自然分布極廣。馬藺根系發達,抗性和適應性極強,耐鹽鹼,這些特徵就決定了它非常適用於中國北方氣候乾燥、土壤沙化地區的水土保持和鹽鹼地的綠化改造。 

據測量,馬藺的根系入土深度可達1米以上,鬚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是它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的有力保證,也使其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份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於根部透氣,馬藺生長具有高滲透功能,對降水快速入滲攔蓄,涵養地下水源,造就濕地環境有明顯效應。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其在高溫乾旱、鹽鹼、水澇貧脊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馬藺還是一種耐重鹽鹼的植物,在含鹽量達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並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鹼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馬藺自然頑強生長的明顯例證,在中國的大西北羅布泊無人區,古樓蘭故國的孔雀河流域,其它植物以不復存在,而馬藺草確零散的分布,充分顯現出適者生存的頑強生命力,在羅布泊的強幹旱、風沙疾暴。

千年的無人區,唯有馬藺綠色與花朵的這道亮麗景觀,這充分證明馬藺的生存奇蹟。給中國及世界治理荒漠化閃亮出一道綠色植被綠燈。而馬藺的葉片和它調節水份與它的生態特性為菌類與昆蟲類的生存發展的空間是自然與野生各種動物生存的必備條件,是生物鏈的先決基礎,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治理荒漠化的首選方略。對中國大西北脆弱植被生態環境的改善,用其地產固有植物植被是正體解決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措施,而不是用引進國外進口植物短期就能適應和實用的,引進國外進口植物物種從它的病害隨之引入的整體價植觀也是得不償失,馬藺由於它根系的滲透功能和涵養地下水源作用及它的遮陰效果控制水份蒸發,植被後逐漸成為濕地環境,為整體生物鏈造就新的格局。 

馬藺繁殖簡單迅速,生命力強,具備建植人工植被所必備的特點。馬藺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進行無性繁殖,直播種子出芽率達80%以上,用成熟的馬藺進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也很高。新苗生長迅速,次年即可發育成熟,馬藺抗逆性強,不僅抗旱、抗寒、抗鹽鹼、耐踐踏,而且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不僅在馬藺植被中從不發生病蟲害,而且由於它特殊的分泌物不受鼠害,老鼠從不到馬藺草地打洞築窩,使其與其它植物混植後也極少發生病蟲害,植被一旦形成即不必進行後期養護,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除具有的水土保護功能外,馬藺還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馬藺色澤青綠,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天以上:馬藺蘭紫色的花淡雅美麗,花密清香,花期長達50天,還可作為切花材料: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後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馬藺植株高矮適中,葉多而直立生長,具有較強的吸塵、減噪、降溫作用。馬藺生命力強,基本不需要日常養護,節約了水肥和管理投入:在建植城市開放或用作家畜飼料,每畝可產乾草500公斤,又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生物學特性

1、繁殖特性
馬藺的栽培技術馬藺的栽培技術
馬藺既可用種子繁殖也可進行無性繁殖,但直播種子出苗率相對較低,用成熟的馬藺進行分株移栽繁殖成活率較高。成熟野生種子絕大多數具有活力,種子發芽的內在潛力很大。經種子活度生化速測法測定,室內儲存的種子與室外土埋貯藏的種子發芽勢分別為90%和88%,但常溫下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很低。

常溫下貯藏時間超過5年的種子,其活力下降。種子變溫儲藏和室外埋土越冬處理比室溫下儲藏發芽率高。種子發芽的溫度範圍為15--30℃。小於10℃或大於35℃時不發芽。恆溫條件下發芽率普遍很低,一般播前採用溫水浸種或層積處理,提高種子出苗率。馬藺種子硬實率較高,使得馬藺種子在常溫室內培養條件下的發芽率平均僅10%--20%。

野生馬藺多以分櫱形式進行無性繁殖。

2、抗旱節水特性

馬藺根系發達,入土深度可達1m以上,鬚根稠密而發達,呈傘狀分布,這不僅是它極強的抗性和適應性的有力保證,也使其具有很強的縛土保水能力。馬藺直立生長的葉片可有效地減少水分蒸發,緩解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刷,而且還利於根部透氣。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馬藺的地上部分會變得相對低矮,地上生長量會減低20%以上,同時根系會更加發達,根系會增加10%以上,這都有助於其在高溫乾旱、水澇等不良環境中正常生存。

3、耐鹽鹼特性

馬藺是一種耐重鹽鹼的植物,其種子在含鹽量0.44%條件下正常發芽;含鹽量0.51%時,發芽率明顯下降,含鹽量達0.75%喪失發芽能力。萌發後的幼苗在土壤含量達0.27%、pH值達7.9--8.8的條件下仍能正常生長並開花結實,是難得的鹽鹼地綠化和改良的好材料。

4、馬藺綠期花期長、色澤美

馬藺在北方地區一般3月底返青,4月下旬始花,5月中旬至5月底進入盛花期,6月中旬終花,11月上旬枯黃,綠期長達280d以上。馬藺色澤青綠,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d以上。

5、抗病蟲害特性

馬藺具有極強的抗病蟲害能力,不僅在馬藺單一植被群落中從不發生病蟲害,而且由於它特殊的分泌物,使其與其他植物混植後也極少發生病蟲害,大大降低了綠色地被建植後防治病蟲害所需的投入和成本。

套用前景

馬藺馬藺
1.在城市綠化美化建設中具有廣闊套用前景

馬藺根系發達,葉量豐富,對環境適應性強,長勢旺盛,管理粗放,是節水、抗旱、耐鹽鹼、抗雜草、抗病、蟲、鼠害的優良觀賞地被植物。馬藺在北方地區綠期可達280d以上,葉片翠綠柔軟,蘭紫色的花淡雅美麗,花蜜清香,花期長達50d,可形成美麗的園林景觀。馬藺耐踐踏,經歷踐踏後無須培育即可自我恢復。馬藺具有較強的貯水保土、調節空氣濕度、淨化環境作用。因此,在建植城市開放綠地、道路兩側綠化隔離帶和綴花草地等中,馬藺是無可爭議的優質材料。馬藺因其根系十分發達,抗旱能力、固土能力強,又是作為水土保持和固土護坡的理想植物。

2.馬藺快速建植生產體系已形成

提高種子萌發是通過馬藺種子有性繁殖進行綠色地被建植的關鍵技術之一。播前採用溫水浸種、層積處理、濃硫酸浸種等方法,均可破除種子硬實,提高發芽率出苗率。如對採集的野生馬藺種子經濃硫酸溶液浸泡處理後,其發芽率平均提高30%--50%。同時,目前人工繁殖種子基地在我國已經建成,如在吉林和甘肅等地區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馬藺商品種子生產基地,可為大面積建植提供種子來源。

為克服利用馬藺種子發芽進行有性繁殖的局限性,北京草業與環境研究發展中心與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於2002年開展合作研究,篩選出了“成熟種胚----誘導愈傷組織----綠苗分化----繼代增殖----生根----試管苗移栽”等全過程中各環節的最佳培養基和操作程式,從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馬藺組織培養快繁體系,為實現馬藺快速無性繁殖,大幅度降低馬藺建植成本,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今後開展馬藺體細胞無性系變異體篩選乃至基因工程改良等生物技術育種工作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除此之外,馬藺還具有重要的藥用、飼用和工業價值。馬藺利用年限長,產草量高,營養成分豐富,為各類牲畜尤其是綿羊喜食。馬藺的花、種子、根均可人藥。花曬乾服用可利尿通便;種子和根可除濕熱、止血、解毒種子有退燒、解毒、驅蟲的功效。作為纖維植物,可以代替麻生產紙、繩,葉是編制工藝品的原料,根可以製作刷子。真可謂“馬藺全身是寶”。

生態與分布

馬藺馬藺

[生態]:生於林緣及路旁草地,山坡灌叢、河邊及海濱沙質地。喜光、也能耐陰,耐寒、耐熱、耐乾旱、耐鹽鹼、耐瘠薄、耐污染又耐踐踏。

[分布]:原產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生於荒地、路旁、山坡草地,尤以過度放牧的鹽鹼化草場上生長較多。也產於朝鮮、前蘇聯及印度。

【產地產量】產內蒙古各地。產量較多。

藥用價值

馬藺草(IrisensataThunb)也叫馬蓮,馬蘭花,屬鳶尾科(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五冊579頁)。俗稱台灣草,它來源於台灣省,它同中國東北烏拉草南美巴拿馬草齊名於世,被稱為世界上的“三棵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葉長)約30cm。葉寬6-7mm,花葶高20-30cm,花紫藍色,自然分布極廣,全國各地都有生長。馬藺草呈三角形,長而柔軟,用它編的各種草製品,如草帽手提包、床蓆等,細緻光滑堅韌耐用,散熱性強,深受用戶的歡迎。

馬蓮是耐重鹽鹼植物,在含鹽量7%的條件下和碳酸鈉(Na2CO3)、碳酸鉀(K2CO3),硫酸鹽(Na2SO4)的高Ph值7.9-8.8之間重鹽地生長的植株,比輕鹽鹼和無鹽鹼地生長植株矮20%左右,而地下根系卻增加10%左右,其餘如開花結實都正常。大量種植馬蓮對黃河流域的鬆散沙質土壤堤壩、公路工程被水沖刷水土流失能起到重要的堅固路坡、渠道、堤壩的固土作用。

【入藥部分】

種子(馬藺子)、花及根人中藥。花及種子入蒙藥。

【採集加工】

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搓去外殼,取種子,曬乾備用;夏季採花,陰乾備用;春、秋季採挖根,除去莖葉,曬乾,切段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花具花被6片,長2.5-3厘米,條形,多皺縮,頂端彎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藍紫色。雄蕊3枚。質輕。氣顯著,味微苦。

種子呈不規則卵形的多面體。一端略鈍而稍大,另端漸窄。表面光滑紅棕色至黑棕色,基部有黃棕色或淡黃色種臍。質堅硬,不易碎。斷面灰白色,角質性。氣微弱,味淡。

【化學成分】

花和根含揮髮油。種皮的醚溶液部分含馬藺子甲素Pallason A、馬藺子乙素和馬藺子丙素。還含有β一谷甾醇,三萜類化合物及植物臘澱粉脂肪油

【藥理作用】

馬藺子的醇浸膏對小鼠有抗孕卵著床作用;對兔無抗排卵作用。對兔子宮內膜轉化實驗,馬藺子醇浸膏無黃體酮樣作用,可使幼兔子宮內膜處於增殖期;對照組(黃體酮組)則使子宮內膜處於分泌期。馬藺子的種皮醇浸膏對小鼠有抗孕卵著床作用,種仁不明顯。馬藺子素經動物試驗具有抗癌作用

馬藺馬藺
【性味功能】

中藥馬藺子:味甘,性平。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花:味鹹、酸、苦,性微涼。清熱解毒,止血,利尿。根:味甘,性平。清熱解毒。蒙藥味辛、甘,性平、重、固、燥、糙。殺蟲,止痛,解毒,消食,解痙,退黃,治傷,生肌,排膿,燥“希日烏素”。

【主治】

中藥馬藺子: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吐血,衄血,崩漏,白帶,小便不利,瀉痢,疝痛,癰瘡腫毒,外傷出血。花:治咽喉腫痛,吐血,衄血,咯血,小便不利,病,癰瘡癤腫。根:治咽喉腫痛,傳染性肝炎,痔瘡,牙痛。蒙藥治胃痧證,霍亂蟯蟲病,蟲積腹痛,蟲牙,皮膚瘙癢,毒熱,瘡瘍,燙傷,膿瘡黃疸,脅痛,口苦。

【用置用法】

中藥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患處。蒙藥多入丸散劑。

史書記載

葉似薤而長濃,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采實,並陰乾用。許慎《說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高誘雲∶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不知即馬薤也。

時珍曰∶蠡草生荒野中,就地叢生,一本二、三十莖,苗高三、四尺,葉中抽莖,開花結實。

【正誤】宗曰∶蠡實,陶隱居言方藥不用,俗無識者。本草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本草》不當更言可為菜蔬。蓋馬藺葉出土已硬,又無味,馬牛皆不食,豈堪人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更俟博識。

荔字之訛也。張揖《廣雅》雲∶荔又名馬藺,其說已明。又按∶周定王《救荒本草》言∶其嫩苗味苦,炸熟換水浸去苦味,油鹽調食,則馬藺亦可作菜矣。寇氏但據陶說疑之,欠考矣。

陶氏不識藥多矣。今正其誤。 

實【修治】時珍曰∶凡入藥炒過用,治疝則以拌炒之。

【氣味】甘,平,無毒。保升曰∶寒。

頌曰∶山人服之,雲大溫,甚有奇效。

【主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久服輕身(《本經》)。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膚肥大(《別錄》)。療金瘡血內流,癰腫,有效(蘇恭)。婦人血氣煩悶,產後血暈,並經脈不止,崩中帶下,消一切瘡癤,止鼻衄吐血,通小腸,消酒毒,治黃病,殺蕈毒,敷蛇蟲咬(大明)。治小腹疝痛,腹內冷積,水痢諸病(時珍)。

【附方】舊二,新六。

諸冷極病,醫所不治者∶馬藺子九升洗淨,空腹服一合,酒下,日三服寒疝諸疾,寒疝不能食,及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盡愈。(姚僧坦《集驗方》)

喉痹腫痛∶《衛生易簡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水一升,煎三合,入少蜜攪勻,細呷,大驗。

《聖惠方》∶用馬藺子二升,升麻一兩。為末,蜜丸。水服一錢。又方∶馬藺子八錢,牛蒡子六錢。為末,空心溫水服方寸匕。

水痢百病∶張文仲《備急方》∶用馬藺子,以六月六日面熬,各等分,為末,空心米飲服方寸匕。如無六月六日面,常面亦可,牛骨灰亦可。

又方∶馬藺子、乾薑、黃連各等分,為散,熟湯服二方寸匕,入腹即斷也。冷、熱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輕之。忌豬肉、冷水。腸風下血,有疙瘩瘡,破者不治∶馬藺子一斤(研破酒浸,夏三、冬七日,曬乾),何首烏半斤,雄黃、雌黃各四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日三服,見效。(《普濟方》)

花、莖及根、葉【主治】去白蟲(《本經》)。療喉痹【發明】頌曰∶蠡草、花、實,皆入藥。《列仙傳》雲∶寇先生宋人,好種荔,食其葩實,是矣。

時珍曰∶按《葉水東日記》雲∶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行而愈。

據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附方】舊三,新七。

睡死不寤∶蠡實根一握,杵爛,以水絞汁,稍稍灌之。(《外台秘要》)

喉痹口噤∶馬藺花二兩,蔓荊子一兩,為末,溫水服一錢。

喉痹腫痛,喘息欲死者∶《外台秘要》∶用馬藺根、葉二兩,水一升半,煮一盞,細飲之,立瘥。

《聖惠方》∶用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熬成,徐徐點之,日五七度。一方∶單汁飲之,口噤者灌下。無生者,以刷煎汁。

沙石熱淋∶馬藺花七枚(燒),故筆頭二七枚(燒),粟米一合(炒)。為末。每服三錢,酒下,日二服。名通神散

小便不通∶馬藺花(炒)、茴香(炒)、葶藶(炒),為末,每酒服二錢。(《十便良方》)

一切癰疽,發背惡瘡∶用鐵掃帚,同松毛、牛膝,以水煎服。(《乾坤生意》)

面上瘢∶取鐵掃帚,地上自落葉,並子,煎湯頻洗,數次自消。(《壽域神方》)

面鼻渣∶馬藺子花,杵敷之佳。(《肘後方》)

各家論述

《日華子》《日華子》
(1)《日華子》:“馬藺,亦可蔬菜食,、葉同用。”

(2)《本草圖經》:“今陝西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京尤多。葉似薤而長厚,三月開紫碧花,五月結實作角子,如麻木而赤色有棱,根細長,通黃色,人取以為刷。三月開花,五月采實,並陰乾用。《說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廣雅》云:馬藺,荔也。蔡邕、高誘云:荔以挺出,然則鄭以荔挺為名,誤矣。

此物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多,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故不識馬藺。其花、實皆入藥。《列仙傳》:寇先生者,人也,好種荔,食其葩實焉。今山人亦單服其實,雲大溫,益下,甚有奇效。崔元亮治喉痹腫痛,取荔花、皮、根共十二分,以水一升,煮取六合,去滓含之,細細咽汁,差止。” 

(3)《本草衍義》:“蠡實,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俗無識者,《本經》諸家所注不相應,若果是馬藺,則《日華子》不當更言亦可為蔬菜食。蓋馬藺,其葉、牛皆不食,為才出土葉已硬,況又無味,豈可更堪人食也。今不敢以蠡實為馬藺子,更俟博識者。”

植物文化

詩詞《馬藺草》(明,吳寬)

薿薿葉如許,豐草名可當。

花開類蘭蕙,嗅之卻無香。

不為人所貴,獨取其根長。

為帚或為拂,用之材亦良。

根長既入土,多種河岸旁。

岸崩始不善,蘭蕙亦尋常。

鳶尾科·鳶尾屬

鳶尾屬,鳶尾科,約300種,分布於北溫帶,我國約有40種,廣布於全國,西北和北部最盛,南部極少,很多種類供庭園觀賞用,少數入藥。

姜目百科

阿寬蕉
阿希蕉
矮山姜
矮砂仁
凹唇姜
凹唇姜屬
矮姜花
閉鞘姜屬
斑葉竹芋
芭蕉屬
芭蕉
白朮
波翅豆蔻
白豆蔻
閉鞘姜
碧江姜花
白花山柰
白象牙參
長柄山姜
垂花山姜
脆果山姜
草豆蔻
草冠
長柄豆蔻
長序砂仁
草果藥
長果砂仁
長花豆蔻
長穗姜花
長柄象牙參
藏象牙參
長果姜屬
長果姜
川東姜
匙苞姜
短柄直唇姜
大花美人蕉
大蕉
島山芭蕉
地涌金蓮屬
地涌金蓮
大頭山姜
短穗山姜
大花山姜
敦六山姜
多花山姜
德保豆蔻
豆蔻屬
大苞姜
大苞姜屬
多花距藥姜
滇姜花
大豆蔻屬
大豆蔻
大葉山柰
大象牙參
大花象牙參
滇象牙參
多穗姜
莪術
耳葉象牙參
鄂川姜
粉美人蕉
腐花豆蔻
革葉山姜
高雄山姜
高良姜
光葉山姜
光葉雲南草蔻
光葉球穗山姜
廣西豆蔻
光葉閉鞘姜
廣西莪術
廣西姜花
高山象牙參
高雄姜
桂姜
骨碎補
鶴望蘭科
花葉竹芋
海南柊葉
海南蘭花蕉
黃花美人蕉
紅蕉
茴香砂仁
紅茴砂
茴香砂仁屬
花葉山姜
紅豆蔻
紅豆冠
海南山姜
華山姜
滑葉山姜
黑果山姜
紅草果
紅花砂仁
海南砂仁
紅殼砂仁
海南假砂仁
黃花大苞姜
紅苞距藥姜
黃姜花
紅姜花
海南三七
喙花姜屬
喙花姜
華象牙參
紅球姜
紅冠姜
姜目
尖苞柊葉

芋[植物]
蕉芋
蕉麻
距花山姜
靖西山姜
假益智
節鞭山姜
九翅豆蔻
距藥姜
距藥姜屬
薑黃屬
薑黃
姜花
姜花屬
姜屬

開南山姜
寬唇山姜
旅人蕉科
蘭花蕉屬
蘭花蕉
蘭花美人蕉
綠苞山姜
菱唇山姜
美人蕉
美人蕉屬
密穗山姜
毛瓣山姜
馬藺
美山姜
密苞山姜
密毛山姜
蒙自砂仁
麥氏舞花姜
毛舞花姜
毛薑花
密花姜花
偏穗姜
偏穗姜屬
球穗山姜
全唇姜
絨葉肖竹芋
柔瓣美人蕉
日比野山姜
少花柊葉
樹頭芭蕉
山姜屬
疏花山姜
扇狀山姜
水山姜
縮砂密
砂仁
疏花草果藥
雙翅舞花姜
山柰
山柰屬
雙唇象牙參
梭穗姜
珊瑚姜
台灣芭蕉
田林姜花
頭花象牙參
土田七屬
土田七
台灣姜
蘘荷
萵筍花
溫鬱金
舞花姜屬
舞花姜
無絲姜花
烏姜
蠍尾蕉
肖竹芋
肖竹芋屬
象腿蕉
香蕉
小果野蕉
象腿蕉屬
蠍尾蕉屬
香姜
小草蔻
小花山姜
狹葉山姜
細砂仁
香豆蔻
心葉凹唇姜
小珠舞花姜
小花姜花
小苞姜花
小毛薑花
西藏大豆蔻
象牙參
象牙參屬
襄荷
雲南柊葉
野蕉
益智
艷山姜
雲南草蔻
銀葉砂仁
野草果
疣果豆蔻
鬱金
圓瓣姜花
陽荷
直唇姜屬
直唇姜
竹葉蕉屬
竹葉蕉
竹芋屬
竹芋
紫葉美人蕉
紫紋山姜
柱穗山姜
竹葉山姜
爪哇白豆蔻
紫花山柰
早花象牙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