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

滿鐵

滿鐵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簡稱,是日本在華最大的壟斷組織和殖民機構,是日本間諜的主要指揮活動場所。1906年11月26日在東京成立。中國的總部設在大連。它表面上是一個鐵路經營公司,但卻公然涉足於政治、軍事、情報等領域;它名義上是一個半官方的企業,卻擁有極為顯赫的權勢。據史料顯示,在近40年的時間裡,“滿鐵”始終活躍於日本侵略中國行動的最前沿。

簡介

滿鐵大連滿鐵總部

滿鐵,即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不只管鐵路的公司,是日本帝國主義在大連設立的對中國東北進行殖民侵略的機構。1906年(日本明治39年)創立,總資本為2億日元,日本政府投資1億日元,另一半股份主要來自日本皇室、貴族、官僚。翌年4月開業,以經辦鐵路、開發煤礦、移民及發展畜牧業等為其經營方針。第一任總裁後滕新平。總社設有總務部、調查部、運輸部、礦業部、地方部;分社設於東京,下有東京東亞經濟調查局。出版有《滿鐵月報》等刊物。九一八事變後,滿鐵於1932年將鐵道附屬地的行政權移交給偽滿洲國。1938年,滿鐵將昭和制鋼所等重工業及化學工業轉讓給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此後,滿鐵集中全力於鐵路、煤礦及調查情報工作,並積極配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其情報調查人員最多時達兩千多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情治單位之一。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滿鐵企業也不斷增多與擴大,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總資產達到42億日元,就業員工也從開辦時的1.1萬人增加到39.8萬人。1947年7月,滿鐵日籍人員撤離東北,其在華機構全部為中國政府沒收。解放後一直為瀋陽鐵路局大連鐵路分局。鐵路企業改制後,現為瀋陽鐵路局大連辦事處等辦公用地。

主要活動

日本侵華的排頭兵

1906年,日本政府設定了一個特殊的機構,它表面上是一個鐵路經營公司,但卻公然涉足於政治軍事情報等領域;它名義上是一個半官方的企業,卻擁有極為顯赫的權勢。這個機構便是大名鼎鼎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在近40年的時間裡,“滿鐵”始終活躍於日本侵略中國行動的最前沿。

1906年夏天,時任日本殖民當局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來到中國東北,他此行的目的是受頂頭上司——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出任“滿鐵”首任總裁。提起這位後藤新平,在當時的日本政界可謂聲名顯赫。他1857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早年家道貧寒,後畢業於醫學院,並取得醫師資格。1882年,他擔任愛知縣醫院院長。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時任陸軍副總參謀長的兒玉源太郎,從此走上仕途。當兒玉出任台灣總督府長官後,後藤很快由總督府的衛生顧問被破格擢升為民政長官。也正是在這一職位上,後藤充分顯示了其殖民統治的手腕。由於當時兒玉雖名為台灣總督,但還兼任陸軍副總參謀長及駐滿洲軍總參謀長,因此後藤成為台灣的實際統治者。由於“政績”突出,日本朝野都稱其為“殖民地經營家”。

日俄戰爭後期,隨著日本在東北勢力的膨脹,為了進一步推行殖民統治,後藤又追隨兒玉來到中國,並將早已準備好的《滿洲經營梗概》呈交給老上司。那時,西方列強紛紛在中國境內修築鐵路,以榨取豐富的經濟資源。鑒於形勢的發展,後藤向兒玉建議:日本在滿洲必須重點經營鐵路,其餘依次為開發煤礦,從本土移民和發展農業、畜牧業。只有這樣,才有實力與俄國再次進行交戰,或為全面占領中國作好準備。對於這一建議,兒玉大加讚賞。據說這位侵略頭子後來曾感慨地說道,他從來沒有聽到在日本能有第二個人像後藤君這樣“從勝敗得失中來談論如何經營滿洲的方針,並且是如此的翔實與周密”。

滿鐵滿鐵

在兒玉的大力舉薦下,1906年11月,後藤被明治天皇任命為“滿鐵”首任總裁。11月26日,“滿鐵”作為日本的國策會社宣告成立,並於次年4月正式開始經營活動,主要項目包括鐵路、開發煤礦、移民及發展畜牧業等。1907年,“滿鐵”總部從東京遷往大連。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該會社的總資本為2億日元,其中日本政府投資1億日元,另一半股份則主要來自日本皇室、貴族和官僚。

後藤到任後,立即全面實施發展計畫,在堅持以鐵路為主的前提下,將其經營觸角迅速延伸到海港、海運、旅館服務、煤礦,以及鐵路沿線城市市政建設等方面上來,短時間內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沿著鐵路沿線,後藤建立了不少學校,打算為日後長期殖民統治培養人才;他還開設了許多醫院,力爭使每一所醫院都具有野戰醫院的功能;成立“滿鐵”中央實驗所,全面推進和開發對中國東北的科技殖民……據日方統計,“滿鐵”先後鋪設了55條鐵路,平均一天鋪設1公里。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滿鐵”的企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到1945年時,其總資產達到42億日元,就業員工也從開辦時的1.1萬人增加到近40萬人。1908年7月14日,後藤卸任“滿鐵”總裁職務,但直到1913年12月,“滿鐵”的重大決策仍然由他定奪。

滿鐵滿鐵

為了服務於日本政府對中國的侵略,“滿鐵”從建立之初就不滿足於修建鐵路,而是打算將自己發展成在東北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侵略活動的大本營。剛成立時,“滿鐵”下設總務部、運輸部、礦業部附屬地行政部四個機構,不久又成立了直屬總裁的調查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蒐集一切有用的資料和情報。為此,後藤四處網羅人手,居然請到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法學博士岡松參太郎主管調查部。

隨著“滿鐵”業務領域的不斷擴張,其調查範圍也迅速擴大。為了進一步攫取中國的鐵路修築權和礦產資源,它在東北許多地區進行地質調查,並在與東北相鄰的內蒙朝鮮乃至西伯利亞等地廣泛蒐集資料。1918年,“滿鐵”設立了北京分所和上海分所,並在日本東京也設立一個支社,其下屬調查室負責與外務省、陸軍省等下屬情治單位交換情報,每周二、五必舉行定期碰頭會。

“九·一八”事變後,“滿鐵”除集中全力於鐵路、煤礦及調查情報工作外,更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予以積極配合。1938年5月,當駐華北方面軍侵入黃河沿岸時,“滿鐵”就應其要求對華北資源進行緊急調查。同年8月,應日軍參謀本部的要求,“滿鐵”上海事務所人員對以武漢三鎮為中心的長江沿岸地區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況進行調查。“滿鐵”調查部的“中國通”們還大肆蒐集有關八路軍新四軍解放區的情報資料,並作為機密檔案分發給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情報部、侵華日軍各師參謀部情報課及日本駐華其他情治單位。

在其成立後近40年的時間裡,“滿鐵”為日本對外擴張和殖民統治積極出謀劃策,尤其是為關東軍占領中國東北及偽“滿洲國”的建立進行了周密翔實的準備。據披露,“滿鐵”最盛時期有情報收集人員4500名,其中專門分管對華情報蒐集研究與宣傳的人員達2000多名。“滿鐵”總共提出了1萬多份調查報告,差不多每天就有一份調查報告出籠。其中一些調查報告,如“中國抗戰力之調查”、“遠東蘇軍後方調查”等,對日本當局的決策起過重要作用。

1945年日本投降後,“滿鐵”亦停止運作,收藏在“滿鐵”所屬各圖書館的大量調查報告和資料被陸續發掘出來。經統計,“滿鐵”的家底除去1萬多份調查報告外,還有為調查研究而積累起來的資料,包括蒐集的各種情報、檔案、書籍、雜誌、剪報等,竟達二三十萬件,加上它先後出版的數千種圖書資料及雜誌,可謂規模龐大。難怪人們常將其稱為20世紀前半葉世界三大情報資料寶庫之一,它所掌握的資料不亞於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蘇聯克格勃

抗日戰爭期間,“滿鐵”調查部人員甚至一度走向中日政治較量的最前台,參與了日本對國民黨政治人物的誘降活動。擔負此項任務的主要負責人就是“滿鐵”上海事務所南京支所所長西義顯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對國民黨政權進行分化、拉攏,在“滿鐵”總裁松岡洋右的指使下,西義顯與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的高宗武進行秘密接觸。

滿鐵滿鐵

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在南京召見高宗武,後者當場誇口能說服日本首相近衛文麿,使日軍從華北全面撤退。當晚,高宗武找到西義顯,請他通過“滿鐵”總裁松岡洋右的協助,直接取得與近衛文麿的聯繫。但這次聯繫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1938年初,日本近衛內閣發表對華聲明,宣布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期望……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但高宗武等人並未死心,繼續暗地裡與日本進行投降談判。在西義顯的協助下,高宗武派人與日本參謀本部謀略課課長影佐禎昭進行接觸。1938年3月,高宗武將影佐的信件呈給蔣介石。4月,高宗武飛赴香港,與西義顯會面。高宗武稱蔣介石表示了談判的意願。西義顯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迅速返回東京,向日軍參謀本部傳遞了這一信息。但當時日本軍方執意要以武力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對西義顯的做法不屑一顧。

第一次努力失敗後,西義顯又與高宗武等人密謀促成汪精衛與日方私下談判。他們還合謀在漢口發起所謂“和平運動”。在西義顯的鼓動下,高宗武於1938年7月秘密抵達日本。在東京,日本陸相坂垣征四郎、參謀本部次長多田駿、海相米內光政等人分別與高宗武會談,推動汪精衛與日本方面進行“合作”。

1938年11月20日,影佐禎昭與代表汪精衛的高宗武和梅思平在上海進行秘密協商,雙方簽訂了《日華協定記錄》。《日華協定記錄》包括三個檔案,後來被簡稱為重光堂密約。這份密約被梅思平縫在西裝的馬甲背心裡帶回重慶。26日清晨,它出現在汪精衛的眼前。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衛發表第三次對華政策聲明,以示對汪精衛招降。29日,汪精衛發表了臭名昭著的“艷電”,回響近衛聲明,公開賣國降日,從此走上了不歸路。

掠奪印記

滿鐵滿鐵

“滿鐵”在東北的掠奪速度很驚人。自它成立後,將戰時修改的窄軌軌距再次更改為標準軌距。後來又獲得了安奉鐵路(安東至奉天)、撫順鐵路(奉天至撫順)、牛莊鐵路(大石橋至營口)的路權,其鐵路從奉天再向東延,直達中、朝邊境的安東,與朝鮮半島的鐵路系統連線起來。據統計,從1907年到1928年,“滿鐵”收益增長率為2110%,純收入增加19倍。從“滿鐵”開業到“九·一八”事變前的1931年,24年間,“滿鐵”共付給日本政府、股東、英國及日本的公司紅利公積金8億多日元。“滿鐵”的第一任總裁後藤新平戰後曾供認,建立“滿鐵”就是使之成為“帝國殖民政策的急先鋒”。

東三省淪陷後,“滿鐵”繼續保持其“對滿投資的主要渠道”。“九·一八”事變後,“滿鐵”強占了東北的煤礦。在長達14年的“人肉開採”政策下,日本侵略者用中國礦工的血肉和生命換取了2.4億噸煤炭。為滿足日本國內和侵略戰爭的需求,日偽先後設立了滿洲採金株式會社、滿洲礦業開發株式會社、滿洲輕金屬株式會社等,對金、銅、鉛、鋁、鋅、鎂、錳等進行掠奪性開採。據不完全統計,僅1940年就掠銅1200噸,1937年掠金398.8萬克。東北農業同樣被納入掠奪的軌道。為了加速對主要東北農產品的掠奪,日本侵略者先後設立了滿洲特產中央會、滿洲糧谷株式會社、滿洲農產公社、興農合作社等機構,並實行糧食的強制購銷,同時壓縮民食,減少供給。每年強制掠奪東北糧食總產量的40%—50%。“滿鐵”從成立到滅亡,在我國土地上掠奪了40年之久,它藉助關東軍的刺刀,長期控制東北的經濟命脈,掠奪東北的資源,並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製造偽滿洲國及進一步發動“七七”事變,進而全面侵華提供經濟上的支撐。正如趙煥林所說,沒有“滿鐵”,“九·一八”日本打不贏,“滿鐵”更是日軍整個侵華戰爭的經濟基礎。“它成立時就被確定為日本的國策機關,可以說是擔負著國家的使命來侵略東北的。在它存在的40年間,可以說無所不在地進行著壓榨和掠奪。保證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機器的正常運轉。了解日本的侵華歷史,‘滿鐵’是必須要牢記的一個歷史名詞。”


中國近現代經濟知識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該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開始形成和發展時期,該時期經濟的主要特徵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