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是現代建築運動中的一個派別,代表人是美國建築師F·L·賴特。這個流派認為每一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夠生存於世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同樣地每個建築的形式、它的構成,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問題的解決,都要依據各自的內在因素來思考,力求合情合理。這種思想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賴特十分欣賞中國的老子哲學),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啟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取名為“有機建築”。

概述

有機建築有機建築

有機建築是種崇尚自然並且有賦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機建築基本和設計的靈感之源。任何活著的有機體,它們的外在型式與內在形式結構都為設計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壞的思想啟迪,有機建築與造型理論由“自內設計”理念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每一次設計都始於一種理論、一種概念,由此向外發展,在變化中獲得形式,不僅如此,建築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也是屬於大自然生態的一部份,也不能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在對自然生態的關係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生態環境發展對未來的啟示相當重要。 賴特還認為住宅不僅要合理安排臥室,起居室,餐櫥,浴廁和書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強家庭的內聚力,他的這一認識使他在新的住宅設計中把火爐置於住宅的核心位置(見圖),使它成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場所。賴特的觀念和方法影響了他的建築。 ww賴特的一生經歷了一個摸索建立空間意義和它的表達,從由實體轉向空間,從靜態空間到流動和連續空間,在發展到四度的序列展開的動態空間,最後達到戲劇性的空間。布魯諾。塞維說如此評價賴特的貢獻:“有機建築空間充滿著動態,方位誘導,透視和生動明朗的創造,他的動態是創造性的,因為其目的不在於追求耀眼的視覺效果,而是尋求表現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動本身

 1 有機建築是“活”的有生命的建築

賴特將建築看成是有機生命的,與一切有機生命相類似,處在連續不斷地發展進程之中。在建築上獨創性地使用這個詞,指的是局部與整體和整體與局部一樣,整體統一正是有機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內在的本質的含義。只有當一切都是局部對整體如同整體對局部一樣時,我們才可以說有機體是一個活的東西。這種在任何動植物中可以發現的關係是有機生命的根本。所謂的有機建築就是人類精神活的表現,活的建築。這樣的建築必須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活的建築是現代新的整體。他特彆強調整體統一才是有機建築的根本,完美的相互關係、整體才是生命,任何生長的事物的第一原理。就是說它不只是一種集合,最關鍵的是作為統一性的整體性,意味著任何事物的每一部分本身並不具有價值,除非它是和諧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種整體與局部不可分割的特性是所有有機生命所固有的。賴特善於從這種自然界生物生長中的自然規律獲得啟發,尋求創作靈感,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文化背景、料特性、技術條件的不同情況具體分析,創作出能真實地體現建築的基地環境,建造它的材料特性的建築表達形式。
 2 有機建築是“自然”的建築
這個觀點表明了賴特對大自然的崇敬。自然的建築即是適應其環境的建築。對特定環境形成特定的建築,它是環境天然的一部分,它應使環境增色而不是毀壞環境。認為事物的內在特性總包蘊著本身的解答,建築應是基地環境的產物,土生土長,與環境融為一體,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他為自己設計的住所是二個塔里埃森,東塔里埃森(見左圖)位於離山頭頂部之下的斜坡上。他認為沒有一座房屋應凌駕于山丘或任何事物之上,而應從屬於這座山丘,只有這樣房屋才能與山丘共生而相得益彰。西塔里森呈45。傾斜的混凝土結構則是以當地的巨大園石頭為骨料,加上木屋架和帆布蓬的有機結合體,使得該建築與亞利桑那沙漠融為一體。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流水別墅(見下圖),尤如植物一樣從地上長出來似的,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密切結合。這些建築均是那些特定地點的特定建築。
3 有機建築是由內到外的建築,其準則是“形式和功能合一”
建築的目的和形式合一,它們是一體的。這與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不同,賴特提出的形式和功能合一是從更高層次來理解的,他認為建築是為人的精神,為生命的,形式可以超越功能。建築在精神上是可供居住的內部空間的圍護,中間被圍合的內部空間才是建築的主體。後來發現這個觀點竟與公元前500年的中國老子的觀點相同,即房屋的實在不是在四片牆和屋項而是在其內部居住的空間。取有機形式作為建築物實體的內部空間則成為一種現代生活更高的精神秩序,通過運用地方材料和結構的自然方式,使建築物成為整體。這種觀點就是把人對房間空間本身的感覺看成是建築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適合這一目的的建築形式。
有機建築是由內到外的建築,它的目標是整體性,即總體屬於局部,局部屬於總體,密不可分的。運用材料和建築目標的本質,從這種本質出發,可確定出特定環境中建築的性格,有機建築自然地從特定的環境中產生,於是其獨有的形式則表達了人的個性,而不應是那種毫無性格的僵死的建築。
4 有機建築理論充分表現材料的內在性能和外部形態
賴特泛神論信仰的深刻影響決定了他對材料天然特性的認識和尊重。對建築材料的內在特性,如形態、紋理、色澤、力學和化學性能等都經過了研究,包括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他認為想要做好根本不了解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因此很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木材、玻璃、金屬板材、陶土、水泥、鋼材、混凝土等,並且要了解怎樣切合實際地、巧妙地使用那些材料的有效手段。他主張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真實地體現材料的本來面目(見右圖),而不能歪曲它。他曾經批評希臘、羅馬和哥德式建築,認為希臘人用石材模仿木結構是不了解石材的本性,濫用了石料,歪曲材料的性能。對於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現,應努力創造出新的形式去表達新的材料;對於使用混凝土材料,他充分利用這種材料的可塑性,設計了不少有創新的建築。賴特還認為應根據建築特定的環境和目的來選擇最合適的材料。每一種不同的材料要求不同的處理,每一種不同的處理以及材料本身都有特別適合某一性質的使用可能,適宜於某種材料的設計不一定適合其他材料。他設計的建在沙漠上的西塔里埃森,大量使用了當地產的紅木作房屋的上部結構。清水磚牆也常出現在他的設計作品中,都恰如其分地展現材料的紋理、色彩和工藝。
5 有機建築是整體的概念
建築從內到外,整體統一才是有機建築的根本。有機建築只有實現整體統一才是更高層次的理想。十八世紀末的美國大多數的古典主義、折衷主義、國際式住宅除了是“現代”的充滿裝飾的外殼之外,沒有地域感、沒有思想。因此賴特提出了有機簡潔的概念,“有機簡潔”的理想實際上就是完美整體,即所有建築的組成部分包括裝修、懸掛物、地毯、家具等都應保持同一類特徵(見左圖),雕塑和繪畫同樣也屬建築上的一部分,必須由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師的合作完成,只有這樣的建築才真正有生命力。
實現建築整體性的手段是建築的可塑性和連續性。連續性是作為美學原則套用於建築設計中,一旦理解了建築的連續性的充分意義,美學和結構就成為完整的一體。賴特的可塑性和連續性體現在建築結構上,主張消除樑柱體系構件過於分明的做法。任何建築都應是完整的,包括它內部的一切,牆、天棚、樓板不僅是各組成部分,同時它們之間又是互相聯繫的,互為連續的。
賴特將美學上的連續性引入到建築物的建造方法中去。如建築結構中懸臂的運用(如圖),板被加強後從支撐處懸挑,從而形成平行於地面的懸臂板結構,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結構,這種懸挑成為建築形式的新特點,這也是賴特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的特點之一。
這種連續性體現在空間處理上,則表達了賴特的空間觀念——連續性和時間性。賴特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流動空間概念。他認為建築是整體的,在整體的建築中,房屋內部的生存空間應顯示出來。建築就是這樣,不再有隻作為外部的外部,內外不可分,外部可以進入內部,內部也可向外部發展,只有材料的特性以及方法和目的都一體化了,那么形式和功能在設計和建造中也就會成為一體了。
賴特的作品具有連續的動態的空間形式的特徵,他早期設計的住宅,採用字形平面即向四個方面延伸走廊和平台,表現出空間的內外連續,在公共建築設計中,將空間連續發展到垂直向的空間連續。如詹森制臘公司和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垂直空間的處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效果。
6 有機建築論與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觀
賴特的有機建築論的形成,是他泛神論自然觀的反映,來源於他對自然界有機生物的觀察和對自然界有機生命的深刻理解,他的大多數建築創作的靈感來源於大自然,他的作品極富個性。但應該說明的是,賴特的有機建築論,有其時代局限性,其觀點中許多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在他以後的一些建築師的建築理論和建築創作曾受到他的有限建築觀點和設計方法的影響。在人類進入現代高科技時代的今天,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自然生態的破壞,城市環境的污染,能源危機,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到極大破壞時,我們重又提起賴特的有機建築論,其目的加深我們對自然的理解,對建築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從而反思我們以往的違背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建築活動。去尋求自然生態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共生,建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工環境,從而建立有效的相應的建築觀。
今天,人類已逐漸認識到環境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旦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物質環境就會影響到自身的持續發展。人類在求其生存發展中都離不開與自然的關係,可以說建築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像有機系統一樣,是一個具有生機的活性體,它必然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保持可持續的生機和活力,隨著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中的進化而進化。依照自然的啟示,建立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觀”正是有機建築論的繼承和發展,它主張動態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要善待地球,尊重自然,重視有利於今後在生態、環境、能源、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賴特已逝世四十多年了,但他的有機建築論的影響十分深遠,其觀點也被後人繼承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起源

有機建築是一種活著的傳統,它正向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方向發展,它並非一種統一的運動,而是具有多元、反常、矛盾和善變的特徵。有機建築總是容易引起爭議又難以描述,或是加以定義,所以領略觀感知一座有機建築的最佳方法就是全面地進行實地考察。
有機建築有時也被稱為“另類傳統”,其歷史長久而名聲威嚇,從古希臘一直延伸到新藝術運動時期。有機建築根植於對生活、自然和自然型態的情感中,從自然世界及其多種生物多樣性形式與過程的生命力中攝取營養。有機建築中自由流暢的曲線造型和富有表現力的形式強調美與合諧,與人的身體、心靈和精神融為一體。在一個設計良好的“有機“建築中,我們真正可以獲得心曠神怡的感受。
直線與直角構圖的建築模式之所以在 20 世紀占據了傳統的地位,是由於大工業時代的維物主義價值觀作用的結果。後工業帶正在催生出一個新的世界,同時也是一種更為古老智慧的重現。有機設計觀念的再生為思像帶來了新的自由,也同時為未來帶來了希望。有機設計將影向到設計行業的大多數領域,從工業產品到家具設計、照明與紡織品設計到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當這種情況發爭的時候,有機設計就不再會是一種邊緣性的設計風格。而是整體設計潮流的主流。
有機建築不是一種懷舊的風格,而是一種極度迷人和富有靈感的,並將以一場新的國際運動形式再生,這場運動把尊重自然和對自然形式、潮流和體系的美好和諧的讚美結合起來。在新千年里,一個更為整體有機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來表達自然本身的多樣性和創造性。這種新的且令人興奮的變革,就像一場衝擊波正在席捲全世界,並且漸漸在改變未來世紀的建築與設計。

觀念

鄉土建築似乎生來就是有機的,它們挪用自然的形式與結構,簡單開採用當地材料,更進一步,鄉土建築是人的生存、繁育以及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一部份,它與土地和人類精神緊密相關。古埃及和希臘文明研究自然型態與人體,並將它們抽象為幾何學。他們從圓、橢圓、三角形和矩形中得到和諧的比例已建造神和宇宙,並在他們自己及其自然、地球何宇宙之發展這種和諧關係,它們的主要成果包括發現各重幾何型態、如黃金分割、對數螺鏇形以及生命循環的基本曲線。

各國的有機建築

美國

有機建築有機建築

到了美國,有機建築才開始走向成熟。總歸來說,外在表現傳達內在的意圖,事劉易斯‧沙利文對他著名的格言,形式追隨功能的一種描述,這也是有機建築設計的一個基本理念。受到芝加哥 H.H 理察森的馬歇爾抵押公司宏偉的羅馬風格的影響,它發展出在芝加哥禮堂中首次使用的巨大圓拱體系,以及獨特的羽毛狀和植物紋樣的新藝術裝飾風格,起初,它在一棟功能單一的鋼結構辦公樓的細部裝飾上十分保守,後來他的作品逐漸成熟,繼而能夠將功能與裝飾有機融為一體。
有機建築的遺產,對許多人來說, 弗蘭克·勞埃德·萊特是有機建築之父。他不僅是一謂罕見的天才建築師,而且也是一位魅力超凡的演說家、作家、教育家,並且鼓舞並帶動許多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同位設計理念加以創新。這種具有未來傾向的有機建築將大量復染的元素融為一體。例如:俄克拉馬荷州的巴維格住宅是一組連續的對數螺鏇形開放空間平台,平台已索懸與中心立柱相聯繫。這些空間看起來像要公然反抗地心引力,彼此迭合,漂浮在室內水池上方,然而它們通過巨大的岩石砌體根植於大地上。

日耳曼

有機建築傳統的另一獨立永絡在日耳曼文化傳統中奠定了根基。其中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日耳曼來自雨果·哈林。儘管他設計過一些重要的建築,如 1924 年建在呂貝克 (Lubeck) 附近的迦高 (Garkau) 農場規劃 , 發現一些類似的表現性做法 : 斜屋頂造型與巨大的構成元素和磨圓的角落成對比。幾年前韓林已在柏林跟比他年輕四歲的密斯·凡·德·羅 (Mies van der Rohe) 共同執業,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參加1921年著名的斐特烈街 (Friedrichstrasse) 辦公大樓競圖作品, 他們將類似有機手法用在造型創作。他表達一種信念,即每一個場所,每一項任務都暗示了一種型態,他認為功能來自自然與生活而表達方式則來自人類的才智,同樣功能的形式貫穿於整個世界和歷史過程。

德國

在德國的有機建築最主要的代表之為漢斯·夏隆 (Hans Scharoun) 一生設計過大量作品,包括為私人住宅、公寓大樓、學校到戰後柏林及其它城市的大規模重建項目。他不僅成功的詮釋了哈林的有機功能主義觀念 (Orgnic functionalism) ,還將其套用於實踐。進一步的通過對用地、功能需求以及更深遠的社會意義所做的細緻研究,他展出全新的空間體驗與形式。在他最著名的柏林音樂廳中,全新的舞台設計將表演者置於大廳中心,四周是自由伸展的不對稱的觀眾席,夏隆對於戰後德國有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它的精神持續不斷的延伸到世界各地。

設計宣言

有機建築有機建築

應當從自然得到靈感,它可持續、健康、環保和具有多樣性。
像有機體那樣,從種子內部發育直到開花結果。
存在於現實連續和不斷創新之中。
跟隨各種自然的力量並且附有靈活性和適應性。
滿足社會、身體和精神上的需要。
強調此時此地和獨一無二。
要像年輕人那樣有朝氣、歡樂和驚喜。
要表達音樂的韻律和舞蹈的力量。

未來

對於有機建築在未來設計的領域上,無論是什麼樣的設計方法,都必須將永續生態的概念套用於每一個設計中,讓整個環境是個“活生生”的有機建築,套用其當地文化特色的建材與大自然所賦予的能源,使其整個環境是在不破壞的狀態下而生。除了考慮基本的環境因子與適應性,也要考慮建築的整體造型設計,也必須包含基本概算、空間需求、氣候環境、場地特徵等等。在做任何設計之前,必須先對當地環境與基地做充分的了解,並實際深入觀察而且針對這些條件進行分析,進而設計規劃每一個空間。進一步建築這個有機體的功能走向成熟,對建築空間不同機能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也日漸顯得重要。
然而,基地場地中也必須考慮的各種自然因素,例如:太陽、風、水、氣候、日照角等對建築進行自外向內的分析,許多在地設計都要考慮到自身環境的影響,當整個有機體的結構確定之後,並將整體的美學造型融入於建築設計之中,使有機建築內外部都能達到自然共生與美感合諧的建築作品,這就是一種有機的設計過程。

世界主要建築風格及流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