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宦帖》

《遠宦帖》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

基本信息

作品

《遠宦帖》《遠宦帖》

釋文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簡介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撫。是周訪之子,與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兒女姻親。(侃子瞻,娶周嫵妹為妻)書信中提到“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被認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於其晚年,即鹹和五年(三三○)鎮守武昌,周撫即於是時至武昌,後遷建監巴東,刺史益州。也正當庾亮、庾冀鎮武昌之時。右軍於鹹和九年(三三二)參庾亮軍事,時與周撫往還最密。故此一書信當在其前後所致周撫者。
此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亦刻入《淳化閣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間,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將此帖一同上石。後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籤,上鈐雙龍方印,專用於古法書者。後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後歸賈似道。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曾著錄於《墨緣匯觀》,訂為唐人鉤墓本。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今藏故宮博物院,曾先後輯入故宮法書晉王羲之真跡冊,《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一冊影印行世。

特點及地位

據宋代一位名叫黃伯思的學者所指,《遠宦帖》是《十七帖》中的書信。公元332年時,王羲之在武昌擔任庾
亮的軍事參謀,而好友周撫剛好從武昌轉至益州鎮守,此帖便是羲之在當時寫給周撫的一封信札。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賞家所爭相收藏,即使擁有尊貴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據說唐太宗就曾為了《蘭亭集序》派人四處尋找,這些軼聞說明了後人對王羲之書藝的重視。《蘭亭集序》呈現出行書的風格,而《遠宦帖》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草書約略始於漢代,因為運筆的快速,造成線條連綿暢順的形式特質,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及後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如果我們再將文中“平安”二字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現相互比較,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此的筆墨特性。

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

王羲之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