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論》

《樂毅論》四十四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鹹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右軍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基本信息

簡介

《樂毅論》《樂毅論》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之事。傳王羲之抄寫這篇文章,是書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證說,官奴是王獻之。這一書跡,早在去東晉未遠的南朝曾被論及。梁武帝在與陶宏景討論內府所藏的這篇書跡時說:“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真跡”,陶宏景表示贊同,曰:“《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那么,梁朝內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跡。

歷史沿革 

《樂毅論》《樂毅論》

儘管如此,陳、隋之際釋智永卻視《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據他說:“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陳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恆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四海同文,處處追尋,累載方得。”

唐朝初年,《樂毅論》入於內府,曾經褚遂良檢校鑑定,認定為真跡。褚氏著錄內府所收王羲之書跡,為 《右軍書目》,列《樂毅論》為王氏正書第一,並註明“四十四行,書付官奴”。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蘭亭序》與《樂毅論》。唐內府收藏的《樂毅論》,最初摹拓分賜大臣是在貞觀年間。褚遂良《榻本(樂毅論)記》曰:貞觀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館馮承素摹榻,分賜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載:“至高宗又敕馮承素、諸葛貞榻《樂毅論》及雜帖數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傳布範圍,限於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見其貌。

傳世

《樂毅論》墨跡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據唐韋述《敘書錄》稱,內府所藏的《樂毅論》,“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榻寫”,“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蹟記》記載得更為具體一些,曰:後歸武則天女太平公主,其後為一鹹陽老嫗竊去,縣吏尋覺,老嫗投之灶下,真跡遂永絕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這一說法,其所著《考古編》卷八謂:“開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跡為百五十八卷,以《黃庭經》為正書第一,無《蘭亭》、《樂毅》,則開元時真本不存明矣。今世傳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當時傳本。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貞觀中嘗敕馮承素等榻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人間遂有六本,其內本之經褚河南敘錄者,凡接縫及卷首、卷尾皆印‘貞觀二年’以識。今傳本又皆無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書譜》著錄的《樂毅論》,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還提出一新說,他認為“王羲之書,舊傳惟《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太宗人昭陵。朱梁時,耀州節度使溫韜發昭陵得之,復傳人間。或曰‘公主以偽本易之,元石曾入曠」。本朝高紳學士家,皇佑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予嘗見之。時石已破缺,末後獨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餘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片,以鐵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雲‘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見。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筆畫無復昔之清勁。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絕,《遺教經》之類,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說實際上是把傳世的石刻榻本追認到王羲之那裡,以他所見的刻石為原石。權作一說存之。

越州石氏本 榻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傳為宋高紳任湖北轉運使時得《樂毅論》刻本殘石於秣陵,石存前半段二十餘行。沈括嘗親見,並認為是王羲之親書於石的刻石。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四亦有類似沈括之說的記載:“右《樂毅論》石,在故高紳學士家。紳死,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遂秘密之,漸為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錢於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復有本矣。”現在傳世的《樂毅論》,皆摹刻本。著名者,南宋有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本,明朝有文氏《停雲館帖》本、陳巗《玉煙堂帖》本、吳廷《余清齋帖》本、王肯堂《郁岡齋帖》本,清朝有馮銓《快雪堂帖》本。《越州石氏帖》本,僅存二十九行,帖首第一至五行下方缺一角,第一行“初”字,第二行“為劣是以敘而”六字,第四行“必迂迴”三字,第五行“其”字。第二十九行僅剩行末“海”字,亦稱“海字本”,與沈括所記相符,當是據高紳所藏殘石舊本摹刻。

余清齋帖本 榻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余清齋帖》乃吳廷摹刻於明朝萬 歷二十四年(1596),摹刻皆精善,可惜刻於木板。但仍然是明朝叢帖名刻,楊守敬認為“出明代諸集帖之上。”今初榻本,比之《停雲館帖》等,尤為難得。其中《樂毅論》帖,未有“異僧權”三字,其下又增刻“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書付官奴”一行。《珊瑚網》卷一錄董其昌跋“梁摹《樂毅論》真跡”云:“余所見《樂毅論》宋榻本,及唐貞觀摹真跡,二本皆無'付官奴'三字,獨此有之。”董氏所見,可能是吳廷收刻《樂毅論》所據的原本。又,“異”為隋朝朱異的押署,“僧權”為梁朝徐僧權的押署,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自古跋尾押署”條。

王羲之書法作品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