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郛》

《說郛》是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所編纂,多選錄漢魏至宋元的各種筆記匯集而成。書名取揚子語“天地萬物郭也,五經眾說郛也”,《說郛》意思就是五經眾說。共100卷,條目數萬,匯集秦漢至宋元名家作品,包括諸子百家、各種筆記、詩話、文論;內容包羅萬象,有經史傳記、百氏雜書、考古博物、山川風土、蟲魚草木、詩詞評論、古文奇字、奇聞怪事、問卜星象等。為歷代私家編集大型叢書中較重要的一種。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楊維楨為之作序,說:“學者得是書,開所聞擴所見者多矣。”

作者簡介

陶宗儀(1321~1407),字九成,號南村,浙江台州黃岩人。父陶煜,字明元,號逍岙山人。相傳他家是東晉陶淵明的後裔。果真如此的話,那陶宗儀不慕榮利,清貧執教,唯以著書為樂事,還真有先祖陶潛之遺風。他一生著書10餘部數百卷。這部《說郛》,被收進了《四庫全書》,除此之外,《四庫全書》還收錄了他的《南村詩集》、《國風尊經》、《四書備遺》、《古唐類苑》、《草莽私乘》、《游志續編》、《古刻叢鈔》、《元代掖庭記》、《金丹密語》、《滄浪棹歌》、《淳化帖考》等著述。台州的文人學者,若論其著作被《四庫全書》著錄的數量,實在無出其右者。

校正版本

陶宗儀編成《說郛》不久病卒,抄本被松江文士數家收藏。七十年後,官居湖廣副使、六十五歲的郁文博罷官歸松江,在龔某家借《說郛》細閱,覺得“是書蒐集萬事萬物,備載無遺,有益後人。”但又發覺抄錄者馬虎了草,字多訛缺,於是每日端坐“萬卷樓”,逐一校勘,費時近十年,重新編成100卷。可見陶宗儀原書工程之巨大。明末清初,雲南姚安人陶珽又對《說郛》加以增補,編成120卷。陶珽自署黃岩,是宗儀的遠孫。1914年,學者張宗祥任北京教育部視學,開始接觸古籍;1919年,教育部長傅增湘請張籌辦京師圖書館,併兼主任,時魯迅亦在教育部任職,對張宗祥說,館中藏有明代《說郛》120卷抄本,要他抄錄出來供大家研究。從此,“鐵如意館主”張宗祥走上古籍校勘之路,先後費時6年。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得到訊息,向張宗祥要去抄校本,以“涵芬樓”為名,於1927年11月出版,初版很快售完,連英國牛津大學也訂購兩套。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據陶宗儀、陶珽120卷本和《續說郛》46卷本,匯集影印出版,定名《說郛》三種,這是中國當代出版最大的叢書之一。

流行版本

目前通行的《說郛》有二種本子:一是張宗祥先生根據原北平圖書館藏約隆慶、萬曆間抄本、傅氏雙鑒樓藏明抄本三種(弘農楊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吳寬叢書堂抄本)、涵芬樓藏明抄殘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樓藏明抄本十八冊校理成書,於民國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出版,即通常所謂涵芬樓一百卷本,也是現今學者據以考證、研究的主要本子;二是清順治問陶珽重編的一百二十卷本,即通常所稱的宛委山堂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上述二種及《說郛續》,還有張宗祥先生用休寧汪季青所抄明抄本二十五冊校涵芬樓本的校記十餘萬字,合以出版,稱為《說郛三種》,真可謂集《說郛》之大成了。該書出版說明中說:“至此《說郛》三種所收內容,合而觀之,已多於《中國叢書綜錄》著錄,雖尚未敢稱為全璧,以目前而論,庶幾近之。”明代藏書家鈕石溪家世學樓藏抄本《說郛》100卷,為世所重,現藏北京圖書館。明代藏書家毛晉家汲古閣亦藏抄本《說郛》,後歸皖人馬玉堂(笏齋)。同治間為黃岩王詠霓(字子裳,號六潭)購得,民國間王舟瑤又購藏於黃岩九峰圖書館,建國初,項士元先生徵集收藏於台州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今臨海市博物館),現為臨海市博物館的善本書之一。

補錄內容

汲古閣藏明抄本《說郛》序
(汲古閣藏明抄本《說郛》,初為毛晉所得,後歸皖人馬玉堂(笏齋)。同治間為黃岩王詠霓(字子裳,號六潭)購得,民國間王舟瑤(字星垣,號玫伯、默庵)又購藏於黃岩九峰圖書館,民國廿五年(1936)曾在杭州“浙江省文獻展覽會”展出。建國初,項士元先生徵集收藏於台州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今臨海市博物館),現為臨海市博物館的善本書之一。此本共六十卷二十冊,卷首有楊維禎序,序云:“天台陶君九成取經史傳記,下迄百氏雜說之書乾余家,纂成六十卷,凡數萬餘條,名之曰《說郛》。”序末署“時至正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秋九月望前二日”。這與涵芬樓本所刊楊序“纂成一百卷”云云迥異。書中第二十卷曾經毛扆用朱筆校過,並於卷末題一短跋云:“此本《說郛》與世行本迥異,所未詳也。其二十卷載《雞肋編》,紕繆百出,幾不可讀,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然掛漏尚多,未能盡除也。歲在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陽前四日,虞山毛扆識,時年七十有一。”旁鈐“虞山毛扆手校”長文形朱文印(是卷首頁亦鈐有此印)。在每冊的首頁皆鈐白文“馬玉堂印”與朱文“笏齋藏本”,又每冊的首頁和末頁則鈐朱文“黃岩九峰圖書館藏書之印”,第一冊扉頁則蓋有“曾經民國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獻展覽會陳列”朱文大印。王舟瑤也曾校過一部分,於卷首書目之後亦題有朱跋。)陶氏《說郛》,諸家俱稱百卷,惟都昂《三餘贅筆》稱本七十卷,後卅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學海》諸書足之。《四庫提要》疑印時原書殘缺,僅存七十卷。《簡明目錄》直謂原書一百卷,後佚卅卷,宏治中上海郁文博仍補為一百卷。今案:郁氏序稱:“《說郛》百卷,余初未見,成化辛丑借錄於龔氏家,字多訛缺,兼有重出與當並者”(筆者按:此段文字系節錄)。並無“佚去卅卷,僅存七十卷”之說,且言“已編入《百川學海》者六十三卷。《學海》盛行於世,不宜存此,陡煩人錄,於是以其編入,並重者盡刪之,當並者並之,字訛者正之,缺者補之,與仍編為一百卷。”是郁氏所見本有缺字,非缺卷,刪去已見《學海》者,非取《學海》諸書足之,與都昂之說正相反也。至順治丁亥陶珽所編百廿卷本,已見《學海》者凡八十餘中,是雜取諸書增益,不第非南村原本,亦非郁氏訂本矣。是本僅六十卷,為汲古閣舊藏以百廿卷刻本較之,非僅卷數不同,即編次亦異,凡刻本有而此本無者,約八百六十餘種,此本有而刻本無者,亦約有百餘種,當是南村初稿,其後增益為百卷耳。唯俗手所抄,誤字如麻,幾不可讀,其第一、第五、第七等卷、雖間經校過,然亦草草,唯第廿卷為毛子晉所校,有跋語。其書後為皖人馬氏所藏,同治間復為吾鄉王六潭太守所得,今余為九峰購之,略記梗概如右。丁巳(民國六年——1917年)閏月王舟瑤。
續說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珽,編。珽,姚安人。萬曆庚戌進士。是編增輯陶宗儀《說郛》,迄於元代,複雜抄明人說部五百二十七種以續之,其刪節一如宗儀之例。然正、嘉以上,淳樸未漓,猶頗存宋、元說部遺意。隆、萬以後,運趨末造,風氣日偷。道學侈稱卓老,務講禪宗,山人競述眉公,矯言幽尚。或清談誕放,學晉、宋而不成;或綺語浮華,沿齊、梁而加甚。著書既易,入競操觚,小品日增,卮言疊煽。求其卓然蟬蛻於流俗者,十不二三。珽乃不別而漫收之,白葦黃茅,殊為冗濫。至其失於考證,時代不明。車若水之《腳氣集》以宋人而見收,鮮于樞之《箋紙譜》以元人而闌入,又其小疵矣。----出《四庫總目提要》

書籍目錄

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據涵芬樓1927年11月版目錄:
卷一經子法語
卷二古典錄略朝野僉載雜誌隱窟雜誌梁溪漫志博物志續博物志劇談錄東皋雜錄澠水燕談錄北戶錄
卷三談壘北戶錄芝田錄幽明錄紀異錄稽神錄歸田錄使遼錄談賓錄談錄聞見錄見聞錄異聞錄該聞錄東軒筆錄雲齋廣錄松窗雜錄幕府燕閒錄東皋雜錄北山錄江南錄江南別錄江南野錄三輔決錄瀟湘錄會稽典錄吳錄靈怪錄吉凶影響錄樹萱錄三朝聖政錄集古目錄韓忠獻別錄四朝聞見錄賓退錄實賓錄四朝聞見錄隨隱漫錄紹陶錄古杭夢遊錄
卷四墨娥漫錄番禺雜記西京雜記廬山記青城山記嵩高山記華山記羅浮山記西征記北征記成都古今記玄中記燕北雜記述異記廣異記乘異記冥祥記金鑾密記玉箱雜記洞冥記搜神記續搜神記舊聞記東方朔記法顯記洽聞記東觀奏記老學菴筆記仇池筆記封氏聞見錄老學菴筆記三夢記筆記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西齋話記松窗雜錄老學菴續筆記古杭雜記暇日記洛陽伽藍記
卷五鶴林玉露溪蠻叢笑常侍言旨家世舊聞藏一話腴傳載雜纂雪溪友議談選
卷六讀子隨識石林燕語杜陽雜編雞肋編廣知
卷七諸傳摘玄軒渠戎幕閒談牧豎閒談豹隱記談夢溪筆談佩楚軒客談桂苑叢談葦航紀談錢唐遺事雞林類事 
卷八玉澗雜書野客叢書貴耳集緯略捫虱新話玉壺清話乙卯避暑錄明道雜誌松漠記聞兼明書虜廷事實抱朴子志雅堂雜抄
卷九感應經賈氏談錄中朝故事步里客談吹劍錄聞見錄西溪叢語娛書堂詩話嬾真子錄冷齋夜話涑水紀聞該聞錄緗素雜記鑑戒錄
卷十事始續事始 
卷十一玉泉子真錄金華子雜編燈下閒談清尊錄意林
卷十二悅生隨抄野雪鍛排雜說東軒筆錄教坊記北里志鞏氏後耳目志洞天清祿集
卷十三畫鑒
卷十四就日錄茅亭客話閒談錄卻掃編倦遊雜錄稽神錄遊宦紀聞芥隱筆記楚史檮杌幕府燕閒錄博異志
卷十五因話錄幽怪錄續幽怪錄泊宅編相鶴經相貝經土牛經質龜論養魚經師曠禽經漢武帝別國洞冥記廣知
卷十六三器圖義雲林石譜宣和石譜漁陽公石譜
卷十七希通錄野人閒話愛日齋叢鈔
卷十八坦齋筆衡負暄雜錄碧雞漫志
卷十九打馬圖經遂昌山樵雜錄忘懷錄因話錄甘澤謠鐵圍山叢談中吳紀聞
卷二十浩然齋意抄浩然齋視聽鈔視聽鈔儒林公議行都紀事西京雜記南唐近事述異記洛中紀異錄讀書愚見幽閒鼓吹植跋簡談葆光錄桐陰舊話琵琶錄
卷二十一隋唐嘉話劉賓客嘉話錄天隱子楊文公談苑雲莊四六餘話韋居聽輿三柳軒雜識稗史船窗夜話漁樵閒話昨夢錄臆乘
卷二十二清波雜誌清波別志山家清供山家清事
卷二十三賓退錄諧史歸田錄
卷二十四孔氏雜說麈史湘山野錄吹劍續錄墨客揮犀續墨客揮犀感應類從志逸史西征記碧雲騢錄肯綮錄
卷二十五小說卓異記集異記荊楚歲時記桐譜北風揚沙錄白獺髓
卷二十六宣政雜錄洛陽名園記洛陽花木記
卷二十七雲仙散錄高齋漫錄山房隨筆三朝野史
卷二十八遂初堂書目
卷二十九桃源手聽東坡手澤坦齋通編碧湖雜記朝野遺記澹山雜識昭德新編岩下放言玉堂逢辰錄家王故事
卷三十蜀道征討比事雋永錄拾遺記雲谷雜記
卷三十一紫微雜記侯鯖錄藝圃折中東齋記事文昌雜錄談藪
卷三十二遁齋閒覽迷樓記海山記趙飛燕外傳趙飛燕別傳明皇雜錄群居解頤拊掌錄
卷三十三二老堂詩話歲寒堂詩話搜神秘覽暌車志宜春傳信錄囈集畫史瀟湘錄三水小牘
卷三十四春明退朝錄趨朝事類麟台故事豪異秘纂耳目記辨疑志談淵嶺表錄異記
卷三十五■關錄青塘錄省心銓要能改齋漫錄續釋常談
卷三十六酉陽雜俎酉陽雜俎續集繙古叢編艇齋詩話■溪詩話蟹略雲南志略
卷三十七揮麈錄揮麈餘話河源志倦遊錄野史琴書類集摭青雜說
卷三十八綠珠傳梅妃傳楊太真外傳重編燕北錄異聞續骫說傳載
卷三十九侯鯖錄陶朱新錄真臘風土記投轄錄
卷四十友會談叢南窗紀談三楚新錄慎子野說先公談錄
卷四十一宣室志驂鸞錄吳船錄攬轡錄曲洧舊聞後耳目志
卷四十二山水純全集春渚紀聞春夢錄化書
卷四十三宣靖妖化錄炙轂子雜錄陵陽先生室中語發明義理酬酢事變感知錄緒訓詩詞餘話列仙傳神仙傳續仙傳集仙傳
卷四十四禮范靖康朝野僉言澗泉日記次柳氏舊聞稿簡贅筆絕倒錄煬帝開河記括異志酒經讀北山酒經
卷四十五錢氏私志默記平陳記幸蜀記田間書蜀檮杌
卷四十六松窗雜錄瑞桂堂暇錄墨子子華子曾子尹文子孔叢子
卷四十七公孫龍子鬻子鄧析子韓非子
卷四十八聱隅子?#91;欷瑣微論程氏則古北夢瑣言退齋雅聞錄退齋筆錄五總志
卷四十九唾玉集過庭錄詩談金玉詩話南遊記舊小說舊聞錄
卷五十識遺桂海虞衡志
卷五十一豫章古今記侍講日記洛陽縉紳舊聞記安南行記
卷五十二北邊備對漢孝武故事大觀茶論困學齋雜錄
卷五十三鉤玄四朝聞見錄
卷五十四文子通玄真經北轅錄蒙達備錄
卷五十五聖武親征錄
卷五十六安雅堂酒令
卷五十七鯨背吟集演繁露姑蘇筆記雪舟脞語大業雜記
卷五十八江表志江南別錄資暇集醉鄉日月
卷五十九史記法語
卷六十五代新說藏一話腴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
卷六十一清異錄
卷六十二蘭亭博議王氏蘭譜
卷六十三金漳蘭譜蘭譜奧法
卷六十四積善錄續積善錄景行錄漫堂隨筆真率記事瑣語灌畦暇語五國故事韓魏公遺事韓魏公事范文正公遺事九河公語錄
卷六十五羯鼓錄開顏集善謔集觀時集臨漢隱居詩話續齊諧記采異記神異記香譜
卷六十六酒譜竹譜續竹譜
卷六十七孫公談圃平泉山居記國史異纂驃國樂頌詩論
卷六十八釋常談
卷六十九善誘文官箴翰墨志螢雪叢說續雞肋庚溪詩話
卷七十菊譜石湖菊譜史老圃菊譜范村梅譜牡丹榮辱志蔬食譜菌譜筍譜芍藥譜海棠譜
卷七十一亢倉子關尹子文中子揚子鬼谷子
卷七十二顏子老子龍城錄法帖譜系
卷七十三刀劍錄荊州記鄴中記暘谷漫錄無名公傳書訣墨藪南楚新聞談賓錄記文譚雜說真誥
卷七十四大中遺事秦中歲時記芝田錄江南錄辨惑論大事記褚氏遺書
卷七十五蘇氏演義談助洞微志雞跖集國史補清瑣後集金鑾密記士林紀實水衡記橘錄東觀奏記洽聞記初學記甲申雜記聞見近錄隨手雜錄席上腐談石林家訓
卷七十六青箱雜記獨斷續書譜六一筆記祛疑
卷七十七東谷所見荔枝譜西域志雞林志金坡遺事景龍文館記
卷七十八欒城遺言隋遺錄硯史硯譜端溪硯譜法書苑
卷七十九玉堂雜記王公四六話西疇常言海岳名言
卷八十雲麓漫抄韓詩外傳諸集拾遺盛事美談比紅兒詩呂氏鄉約獻醜集樵談
卷八十一學齋呫嗶試筆茶錄煎茶水記
卷八十二道山清話
卷八十三後山詩話茶經
卷八十四保生要錄錢譜師友雅言
卷八十五護法論
卷八十六遼志金國志洞天福地記
卷八十七南方艸木狀吳下田家志格古論
卷八十八竹坡詩話貢父詩話紫薇詩話司馬溫公詩話珊瑚鉤詩話
卷八十九畫簾緒論
卷九十師友談記翰林志素書
卷九十一世說物類相感志桯史武侯心書三輔黃圖夢華錄
卷九十二書斷漁樵問對 
卷九十三國老談苑晁氏客語
卷九十四厚德錄
卷九十五志林白虎通德論
卷九十六燕翼詒謀錄
卷九十七金山志遼東志略稽古定製勸善錄夷堅志神僧傳效顰集
卷九十八中華古今注折獄龜鑑樂善錄皇朝類苑橫浦語錄丁晉公談錄
卷九十九鼠璞中華古今注
卷一百前定錄續前定錄論衡隨筆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