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鑒》

《蜀鑒》

《蜀鑒》是作者:郭允蹈 (作者), 趙炳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5月1日出版發行。是宋代的一部史學著作,是一部西南地區的通史著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蜀鑒》:《蜀鑒

《<蜀鑒>校注》南宋郭允蹈《蜀鑒》它記載了四川及其周邊地區在宋代以前的歷史發展變化,史料價值極高。在歷史編纂學上,《蜀鑒》熔紀事本末體和網目體為一爐,提供了新的歷史表述方法。《蜀鑒》具有明確的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總結了歷代經略蜀地的得失,探討了各關隘要地在攻守中的戰略地位,為南宋政權抵禦蒙古保有蜀地提供資鑒。因此,《蜀鑒》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是一部重要的歷史著述。

編輯推薦

允蹈,《宋史》無傳,事跡不詳。然在四庫館臣以前,《蜀鑒》多題為李文子著①。方孝孺在《蜀鑒序》中就稱“宋端平中,昭武李文子嘗仕於蜀,搜擇史傳,自秦取南鄭至宋平孟昶,上下千貳百年事系乎蜀者,為書拾卷。凡國統之離合,地勢之險易,賢才之盛衰,攻守之得失,與夫忠順致福之效,逆亂取禍之原,莫不畢舉而詳之,名曰《蜀鑒》”②,認為是李氏所著。甚至早在元初,胡三省就認為《蜀鑒》是李氏的作品,其為《通鑑》作注中云:“近世有李文子者,蜀人也著《蜀鑒》日:南鄭自南鄭,漢中自漢中。”

作者簡介

作者:(宋代)郭允蹈注釋解說詞:趙炳清

目錄

前言
《蜀鑒》序
《蜀鑒》序
《蜀鑒》卷第一
秦人取南鄭
秦人取蜀
秦人取漢中
秦人自蜀伐楚
漢高帝由蜀漢定三秦
公孫述盡有蜀地
光武得隴望蜀
岑彭、吳漢由江道取蜀
《蜀鑒》卷第二
曹操平張魯取漢中
昭烈君臣由江道人蜀
吳蜀分荊州
昭烈取漢中
關羽失荊州
蜀失漢中三郡
昭烈攻荊州不利
《蜀鑒》卷第三
漢諸葛忠武侯北伐
蜀漢蔣琬、費樟保蜀
姜維出師隴右
鄧艾、鍾會取蜀
《蜀鑒》卷第四
晉王浚自蜀平吳
李特人蜀
羅尚討李特
李雄人成都
羅尚抗李雄
李雄偽定蜀地
蜀人杜搜等流徙荊湘
元溫討李勢
李壽縱獠於蜀
《蜀鑒》卷第五
江左不用蜀
苻堅取蜀
晉復取蜀
劉裕討譙縱
《蜀鑒》卷第六
氐羌楊氏據武都
蜀刺史始不專用武人
魏邢巒謀伐蜀
梁魏爭漢中
西魏尉遲迪取蜀
《蜀鑒》卷第七
唐明皇幸蜀
高崇文討劉辟
唐僖宗幸蜀
王建據蜀
岐蜀交爭
高季昌攻蜀夔州
後唐取蜀
《蜀鑒》卷第八
孟知祥、董璋連兵拒命
孟知祥圖蜀
孟知祥擊東川全有蜀地
孟昶得階成秦鳳四州
周世宗伐蜀取四州
本朝王全斌下蜀
《蜀鑒》卷第九
西南夷本末上
《蜀鑒》卷第十
西南夷本末下
李文子跋
別口跋
附錄一:《蜀鑒》題跋集錄
附錄二:《蜀鑒》著錄情況表
附錄三:《蜀鑒》版本傅承系統示意圖
附錄四:參考文獻
附錄五:《蜀鑒》地名族名索引
後記

圖書節選

晉康帝建元元年(343),蜀李壽從烊舸引獠人蜀。
李雄時,嘗遣李壽攻朱提,遂有南中真之地。壽既篡位,以郊甸未實,都邑空虛,乃徙旁郡戶三丁已上,以實成都。又從胖舸引獠人蜀境,自象山以北,盡為獠居。蜀本無獠,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廣漢、陽安、資中、犍為、梓潼,布在山谷,十餘萬落。時蜀人東下者,十餘萬家。獠遂挾山傍谷,與夏,人參居。參居者頗輸租賦,在深山者不為編戶。種類滋蔓,保據岩壑,依林履險,若履平地,性又無知,殆同禽獸。諸夷之中,難以道義招懷也。《北史》不載李壽縱獠,而言獠自出,未知首禍知因,楨李膺《益州記》詳著其始。惜司馬公之不及此也。象山,未知何地。
論曰:蜀之衣冠,流徙荊湘,而名郡樂郊,皆為獠居矣,至唐末而患猶未已也。文物之不逮於兩京,幾數百年,職此之由。自蜀通中國以來,得禍未有如是之酷且久也,可不鑒哉。
[一],[晉康帝]即司馬岳,字世同。明帝子,成帝弟,在位兩年。年號建元(343-344)。[烊舸]郡名。西漢元鼎六年置,治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轄今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雲南東部。蜀漢時轄境略小,治所也有遷移。蕭齊改為南蛘舸郡。蕭梁大寶後廢。[獠]即僚。我國古代分布在嶺南和雲貴川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的泛稱,漠至唐分布在桂、貴、雲、川部分地區。郭氏有民族偏見,故稱“獠”。
[二],[朱提]郡名。東漢建安十九年劉備改犍為屬國置,治朱提(今雲南昭通市),轄今雲南會澤東北及貴州威寧、四川高縣一帶。晉以後轄境縮小。蕭齊改名南朱提郡。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