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畫記》

《歷代名畫記》

《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著作,由唐代張彥遠編著。全書十卷,可分為對繪畫歷史發展的評述與繪畫理論的闡述、有關鑑識收藏方面的敘述、370餘名畫家傳記三部分,具有當時繪畫“百科全書”的性質,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承先啟後的里程碑的意義。

基本信息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記》
《歷代名畫記》這本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完整的繪畫通史,亦具有當時繪畫百科全書”的性質,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中,是無可比擬的承先啟後的里程碑

名書簡介

作者:張彥遠
類型:繪畫通史
成書時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

背景搜尋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
古人治學,有兩種情況,一是雖然出身貧寒,但依靠個人的發奮用功,終於有成;二是憑藉著家庭傳統的深厚積累和有利條件,加上自己的勤勉用心,由此獲得了新的業績。《歷代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就屬於後一種情況
張彥遠(815-875年),字愛賓,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曾官至大理寺。他出身於一個世代官宦、且以翰墨丹青為風雅的家庭。高祖張嘉貞、曾祖張延賞和祖父張弘,都官至宰相,他們與當時的許多文人士大夫一樣,都雅好書法。對張彥遠產生直接影響的,則主要是他的祖父張弘靖和父親張文規。
張弘靖學魏晉人書法,不拘泥於門派流別,多有心得。他初從鍾繇入手,後改學王羲之,再改學王獻之,“書體三變,為時所稱”。他繼承了張氏祖上收藏曆代書法名畫的家風,將所得俸祿,除了養家、施捨之外,其餘均用於購求書畫。經過多年的蒐集整理,一度使家中的收藏得以與皇家內府相提並論,以致連皇帝也不免眼紅。元和十三年(818年),唐憲宗居然下詔索要張家收藏的名畫法書。張弘靖懾於皇威,哪裡還敢違抗?只得將家藏書畫中的珍品名跡一一進獻。到了張彥遠懂事的時候,家藏書畫已經在各種名義的“進奉”和歷次戰亂中散失,“傳家所有”,已是“十無一二”了。張彥遠的父親張文規,官至桂州、管州觀察使,張彥遠從小受到家庭影響,在書法方面很有長進,擅長隸書,尤其喜做八分書。儘管他自己說“自幼及長,習熟知見,竟不能學一字”,但後人對他書法的評價是“落筆不愧作者”,可見是具有相當功力的。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1
優越的家庭環境給張彥遠創造了一個常人無法比擬的學習條件,但他認為不能在書法創作上有所發明,為此曾“夙夜自責”,甚至引為“終身之痛”。所幸的是,家藏書畫雖已“十無一二”,但鑑賞收藏的學問卻不會隨著這些書畫的流散而消失。張彥遠從小耳濡目染,在這方面學到了不少知識日積月累,練就了一雙“法眼”。他自稱對於“收藏鑑識,有一日之長”。此時朝廷倒也不再要張家進獻什麼了,張彥遠得以根據碩果僅存的傳家之寶,悉心研討書學畫理。他深刻地認識到,自古以來,名畫法書流傳雖多,但許多人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因此也沒有真正發揮它們的作用。戰爭、動亂的破壞,足以使大量珍貴書畫毀於兵火之中;公家和私人儘管藏而寶之,卻往往因不得其人而產生不辨好壞、不明真假的流弊;至於有些人假收藏之名,行“藩身”之實,以名家之畫作為加官晉爵的手段,乃至成為一時風氣,這就更值得後人引以為戒了。所有這些,張彥遠認為都會給繪畫藝術的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為此,他萌發了編寫一本記述歷代畫家、作品的著作的想法。
在《歷代名畫記》成書之前,已有不少畫史畫評著作,但幾乎沒有一種能夠為張彥遠所滿意。他對這些著作的意見,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淺薄粗陋,過於簡單;二、疏漏遺脫,難以徵信;三、片面偏頗,失之真實。儘管這其中可能存在著他對這些著作的某些偏見,不過,就流傳至今或在《歷代名畫記》中保存了部分片段的那些內容來看,張彥遠的意見並非沒有道理。不管怎么說,以往的畫史、畫評水平並不很高,內容過於簡略,這是可以肯定的,這樣,顯然難以反映前代繪畫藝術的發展實際面貌。尤為張彥遠所關注的是,對於二三百年之間的唐代繪畫,無論描述發展歷史,還是品評畫家特色,竟沒有一本著作能夠做到詳細而準確地加以反映。因此,休說這與唐代繪畫的發展趨勢大相逕庭,就以收藏、鑑賞的需要來說,也是非常不利的。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張彥遠出於“明乎所業”、“探於史傳”的目的,根據所見所聞,蒐集了先秦隋唐的300餘位畫家的小傳創作特色,旁求錯綜,編次詮量,遂以“心目所鑒”,“撮諸評品”,終於在唐穆宗大中元年(847年),撰成《歷代名畫記》10卷。這一年,距盛極而衰的唐王朝滅亡,正好還有50年。如果按照目前所推斷的張彥遠的生卒年代來看,那時他僅僅三十餘歲。此前,他又根據自己對書法藝術發展狀況的研究所得,“采掇自古論書凡百篇”,編成漢魏至隋唐的書論彙編及著錄歷代法書流傳情況的《法書要錄》10卷,集中了不少他在日常生活中與書畫鑑賞有關的《彩箋詩集》也已問世。這兩種書,前者至今尚存,後者早已失傳。

內容精要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2
張彥遠對於《歷代名畫記》的價值是相當自許的。他將此書與《法書要錄》作為提供給當時人鑑賞書畫的一個整體,說: “有好事者得餘二書,則書畫之事畢矣。”但是,兩書的體例不同,寫法有別,表達個人見識方式也不同。《法書要錄》一書,完全是蒐集前人所得書論作品著錄,他自己除了有一篇250餘字的序言以外,沒有絲毫的議論評述。這大概是他認為前人在書法鑑識方面的經驗已經足夠提供參考,所以無需再多做闡發。《歷代名畫記》一書則不然,他雖然也引述了許多前人或時人的言論,但不過是“引述”而已,主要觀點均出自於他個人的看法,在史料完備的前提下,“引述”往往只是作為引發議論的話題。全書共10卷,可分為3部分:1.對繪畫歷史發展的評述與繪畫理論的闡述,即原書卷一全部與卷二前2節。2.有關鑑識收藏方面的敘述,即原書卷二後3節與卷三。3.原書卷四至卷十,系370餘名畫家傳記,始自傳說時代,終於唐代會昌元年(841年),大體按時代先後排列。或一人一傳,或父子師徒合傳,內容有詳有略,大略包括畫家姓名、籍里、事跡、擅長、享年、著述、前人評論及作品著錄,並有張彥遠所列的品級及所做的評論
縱觀全書,其內容幾乎涵蓋了繪畫藝術在當時所能體現的全部方面。敘源流,論技法,談師承傳授歷史流派,講收藏裝裱的常識,記各地寺觀壁畫,著錄歷代流傳的珍圖秘笈,最後又以多至7卷的篇幅,介紹各時期畫家的經歷、風格以及作品,並採用了夾敘夾議方式,針對前人已有的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這樣說,張彥遠在這兩本關於書畫藝術的姊妹著作中,顯然是針對當時在繪畫創作和鑑識方面的實際需要,而將重點放在《歷代名畫記》方面的。

專家點評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3
為什麼要有繪畫? 今人當然難以理解先民們津津樂道的“河圖”、“洛書”究竟與繪畫的起源有什麼關係。古人無從根據科學的考察和論證說明繪畫究竟怎樣出現於人們的生活之中,於是只好藉助神話傳說,將繪畫的起源與它們聯繫起來。儘管如此,有一點卻是今人也無法否認的,那就是:無論怎樣看待繪畫的起源問題,它在人們生活中所產生的作用,卻是大家一致認同的。張彥遠歸結繪畫的社會功能為: “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明言繪畫的基本作用。“成教化、助人倫”是繪畫產生的社會功能;“窮神變、測幽微”則是繪畫在表現自然萬物時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從人為的方面來看,繪畫當與匡時救世的經典著作具有相同的作用;從自然的力量來看,則與天地之間的變化規律相一致。這一觀點,幾乎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繪畫只是一種用來養性怡情的玩物完全不同。
張彥遠認為繪畫的怡情作用不是孤立的、簡單的,必須有所依託,才能體現出來。他在引述南朝劉宋時畫家王微的《論畫》一文後說:“圖畫者,所以鑑戒賢愚,一悅性情,若非窮玄妙於意表,安能合神變乎天機?”所謂“鑑戒賢愚”, 大概就是“成教化, 助人倫” 的一個具體方面了。“窮玄妙於意表”,顯然是“神變”、“幽微”在繪畫中的形象表現,也就是在創作過程中儘可能地傳達自然造化的精髓所在。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4
要強調繪畫的“教化”功能,就不能不涉及內容。在這方面人物畫最具優勢隋唐以前的傳統繪畫,恰恰是人物畫的成就最為突出。此後,隨著山水樹石花草蜂蝶題材的開拓和發展,其“教化”功能如何體現,就是一個問題了。前人主張繪畫應具有教化功能的如陸機曹植等人,他們所處的時代創作題材相對來說還比較狹窄,技法也比較單純,所以尚未注意到因題材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作用。到了張彥遠的時代,繪畫的發展已比較成熟,無論題材還是技法,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這一背景下,張彥遠除了繼續發揮前人提出的觀點以外,就特別在如何使繪畫具有“怡悅性情”的功能方面來加以闡發了。這也正是他對繪畫理論的一大貢獻。
張彥遠在議論繪畫時反覆提到了崇尚自然的意義,這不僅與道家所主張的“法自然”思想有密切關係,也是佛教禪宗思想的反映。但他的繪畫思想,又不完全依賴於“自然”。換言之,他並不是以消極的態度來對待“法自然”的,而是以一種積極的自嘆來回應自然,從而反映“神變”,以合“天機”。在消極積極之間,前者大概只能算是“自然”的奴隸,實際上已經失去自然了,後者才稱得上是自然的主人。那么,怎樣才算是積極的態度呢?在創作方面,他強調畫家所畫的東西必須與個人的習性相一致。在《論山水樹石》一篇中,他出於對宗偃的山水畫的喜愛,於是揣摩其創作的意圖,進而想到要在真實的山水中去領會意境,由此提倡山水畫的創作要能夠做到“境與性會”。“境”是外在的,“性”是內含的,兩者的關係又是相互依存的,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這樣的創作方才具有“怡悅性情”的基本條件
張彥遠還談到繪畫的技法問題,強調“形似”必須依託於“氣韻”才能存在,“敷彩”也只有在充分體現了“筆力”的前提下才具有感染力。由此,形態、氣韻、筆力、色彩,構成了創作中合理運用技法的全過程
《歷代名畫記》歷代名畫5
在議論繪畫的作用技法時,張彥遠也對書畫同源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書畫是否同源,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王微的《畫論》中,就提出了“圖畫非止藝行”的觀點,反駁了時人“以書巧為高”的偏見,並將曲、直、點、畫等書法用筆,來比喻繪畫中人物的表情五官的部位,以及山巒丘壑之類。到了唐朝,由於皇帝對書法藝術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重視,因此文人士大夫大都能書,名家層出不窮。張彥遠在這樣的背景中來討論繪畫與書法的異同,顯然來源於他對兩者關係的深刻認識,體現出一種不為時流所左右的獨立的藝術觀。因此,他不僅根據歷代著名畫家筆法的來源,以證明書畫藝術的“同體”,還從兩者的藝術特色方面來指出繪畫的獨到之處,更為注重繪畫的藝術價值。例如,在談到名、價問題時,他說:“書則為逡巡而成,畫非歲月可就。”言下之意,顯然是為了證明繪畫的創作比書法更為艱難,從布局構思,到落筆起稿,到最後的著色敷彩,整個過程的前後銜接、統一協調,都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所以他要強調“畫之臻妙,亦猶於書”。
在明辨畫理的基礎上,《歷代名畫記》又針對歷代畫家的創作特點,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相對合理、又能真實反映當時流行的美學思想的品評賞鑒標準。作為一家之言,張彥遠所提出的標準難免受到個人主觀意願的支配,但它作為中國古代繪畫鑑賞史上的一個突出例證,則不僅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而且至今也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張彥遠提出的品評標準,以“自然者”等五個品第為主。“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中品之下以及其他,不再具體地分出特點。我們當然不必過分拘泥於張彥遠的這一划分標準是否準確,因為這畢竟是他個人的看法,但探討產生這一標準所依據的思想藝術傾向,卻很有必要。他以“自然者”為上品之上,和當時崇尚自然的思想傾向密切相關。魏晉南北朝之際,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衝擊,江南文人風尚以曠達放浪為時髦,所以魏晉時候的謝赫以“氣韻生動”為畫中第一品。晚唐時期,社會紛亂,政治凋敝,儒佛道三家的融合多於分離,隱士逸人大多遁跡山野。就此社會背景而言,張彥遠以“自然者”為畫品中的第一等,與講究“氣韻生動”的謝赫有相同之處。張彥遠超過謝赫的地方在於,他訂立了一個新的標準,在每一個品第中都考慮到“六法”的得失。這樣,無論置於何等品第的畫家,人們所認識的是他們在創作中運用並體現“六法”時的優劣、高低,而不會專注於其中某個方面的不同了。這種綜合了繪畫藝術各方面的表現來考慮的品第標準,當然比單一的標準要合理科學得多。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像
張彥遠又是在嚴格的正統繪畫思想薰陶下成長起來的評論家,每以見多識廣而自許。對於流行一時的風氣,他並不完全贊同。他雖然崇尚自然,但審美意趣又是以形神兼備為最高境界的。當有些畫家在技法方面突破了傳統而獨創一格時,他往往只是謹慎地加以許可。對那些脫離傳統較多的畫家,又還表示出些許的不滿。如唐代的王洽,性格癲狂,善畫松石山水,興來之時,往往以頭髻蘸墨作畫,一時名聲很大。但張彥遠對他的畫卻並不很欣賞,覺得他的畫沒有什麼稀奇的。如此看來,張彥遠崇尚的自然,是有一定尺度的,隨性寫境固然重要,但還應當遵循繪畫的自身規律,體現繪畫的根本特徵
在張彥遠以前,已經有不少人根據他們對繪畫藝術理解程度和鑑賞水平,提出了各自的品評鑑識標準,但張彥遠還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個新的品評系統。這當然不是說前人的品評一無是處,否則張彥遠不會在自己的著作中繼續引用那些評論,而是說明,不同的時代風氣和不同的審美觀,刻意產生不同的藝術標準。這是在藝術發展過程中,接受與被接受的兩者之間各自有所選擇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風氣對於繪畫藝術可以產生直接而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影響的具體反映。
近代學者余紹宋, 編寫過一部《書畫書錄解題》,對前人的書畫史論著作給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結果是對絕大部分著作提出了這樣或那樣的批評意見, 惟有對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個例外。他不僅列出了此書的種種優點,更揭示了此書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言辭之間, 大有將它作為畫壇之“《史記》”的意思。這並不奇怪, 因為《歷代名畫記》一書, 值得這樣推崇。它並非僅僅局限於記載“歷代”的“名畫”,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繪畫通史。張彥遠以其獨有的真見灼識,在上至先秦, 下迄晚唐的整個歷史時段, 向讀者展現了中國傳統繪畫宏大而廣博的天地,其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所以,完全有理由這么說,若想學習和掌握早期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歷代名畫記》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書。

妙語佳句

圖畫者,所以鑑戒賢愚,一悅性情,若非究玄妙於意表,安能合神變於天機?
書則為逡巡而成,畫非歲月可就。

相關詞條

張彥遠繪畫唐畫丹青

相關資料

《書法要錄》;《張彥遠評傳》;《名畫獵精》

詞條分類

張彥遠;丹青;繪畫;中華名書;傳世經典文學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