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鉅夫

程鉅夫

程鉅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諱,改用字代名,號雪樓,又號遠齋。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縣(今屬湖北)。元朝名臣、文學家。 程鉅夫自少與吳澄同門。南宋末年,隨叔父降元,入為質子。因受元世祖賞識,累遷至集賢直學士。至元十九年(1282年),奏陳五事,又請興建國學、搜訪江南遺逸、參用南北之人,其建議均被採納。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於江南推薦趙孟頫等二十餘人,皆獲擢用。丞相桑哥專政,程鉅夫上疏極諫,幾遭殺害。其後歷官大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翰林學士承旨,並參與編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獲贈大司徒、柱國、楚國公,諡號“文憲”。 程鉅夫歷事四朝,為當時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詩亦磊落俊偉。有《雪樓集》三十卷。

人物生平

仕途開端

程鉅夫半身像 程鉅夫半身像

程鉅夫的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程鉅夫五歲就學,由於長輩諄諄教誨,家學淵源深厚,他從幼年時代開始就顯得出類拔萃,文思敏捷,過目成誦,十七歲開始從學於龍淵先生胡自明,十九歲開始遊學於臨川臨汝書院,從學於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學士吳澄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傳弟子。

叔父程飛卿於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軍( 今江西南城縣)通判,程鉅夫隨其叔父來南城寄居。

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將攻南城,程飛卿獻城降元,因程鉅夫是叔父的嗣子,作為人質進京。

至元(1264年-1294年)年間,程鉅夫被授為宣武將軍、管軍千戶。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見程鉅夫,問他賈似道為何許人。他應對極詳,忽必烈甚喜;忽必烈讓他書寫筆札以觀其才能,他立即寫了二十多幅筆札呈上,忽必烈很驚奇,問他擔任何職,他稟告說是一千戶。忽必烈對近臣說:“朕觀此人相貌,已應貴顯。聽其言論,的確聰明有見識,可安排為翰林。”不久,求相火禮霍傳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見他年輕,就任命他為應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囑咐他:“從此國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證,都應該為膚言之。”他頓首謝恩說:“臣本疏遠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報答陛下。”程鉅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不久後,升為翰林修撰,再任集賢直學士,兼秘書少監。

展露頭角

程鉅夫是元朝開國以來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這與其機遇、才能、忠誠、通曉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況、能與南宋遺民溝通感情是分不開的。

當時元朝廷將人分為五等,一為蒙人,二為鮮卑人,三為色目人,四為漢人 ( 中原一帶漢人),五為南人,即江南一帶的漢族人,本來南方漢人文化程度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內,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壓制、歧視。

為改變這種局面,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鉅夫奏陳五事:

一、取會江南仕籍;

二、通南北之選;

三、立考功歷;

四、置貪贓籍;

五、供給江南官吏棒祿。

這五件事是為了爭取江南人與北方人有同等選拔提升的機會,享有同等待遇的權益,並制定章程,不管南人還是北方人,都應同樣因功而獲獎賞,因貪贓枉法而受懲罰。朝廷基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賢院學士、同領會同館。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當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應興建國學,請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訪遺逸。御史台、按察司都應參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尚書省,忽必烈下詔以他為參政政事,他一再推辭。忽必烈計畫任命他為御史中丞,台臣說:“程鉅夫是個南人,況且年輕,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說:“你沒有用過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須參插用南人。”於是程鉅夫仍以集賢直學士職,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詔往江南一帶徵訪賢能。

起初,書寫詔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決定派人到江南搜訪遺逸以後,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漢字書寫詔令。臨行時對程鉅夫說:“早就聽說趙孟頫、葉李二人有名望,請務必招此二人來。”程鉅夫到江南以後,除招致二人進京外,又舉薦了余懲、萬一鄂、張伯淳、胡夢魁等二十餘人,均一一安排了台憲及文學之職。程鉅夫回到朝廷後,將他在民間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給忽必烈,希望朝政有所改進,這在客觀上,有利於階級矛盾的緩和。由於推薦南人出仕的措施與他禮賢好士、興儒重文的態度與行動,大大緩和了蒙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漸接受了漢人的高度文化。後來元朝廷能夠恢復科舉、編修圖書等文教事業,莫不與程鉅夫的意見有關。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復設中書省,授程鉅夫為參知政事,他堅辭不就。又命其為御史中丞,言官認為程鉅夫是南方人又年輕,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並規定各部院必須選用南人。遂以集賢院直學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鉅夫奉詔前往江南求賢,並以漢字書寫詔書。經其薦舉,趙孟頫、吳澄等二十餘人均被安置台憲或文學之職。還朝,奏陳民間利弊五事;授集賢學士,仍還行台。

得授重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丞相桑哥專權,法令苛急,四方騷動。程鉅夫時任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請求彈勸桑哥。他面見忽必烈,直言:“臣聽說天子之職,最重大的事就是選擇宰相。宰相之職,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賢任能,如果不以進賢為急務,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財貨上,這就不是為上為德、為下為民之意。從前漢文帝向相國周勃問及刑獄與錢穀事,周勃回答不出來。推說,刑獄事應問廷尉,錢穀事應問治粟內史。漢文帝不悅,因為宰相要上理陰陽,下順萬物之宜,對外鎮撫四夷,對內親附百姓。這是宰相的職責。如今權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員,大多是貪財邀利之人,江南一帶,盜賊不斷,就是因此之故。臣認為應罷除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這對國家是大有好處的。”桑哥聞知大怒,將他竭留京師,不放回江南,並六次奏請殺他,忽必烈均未準許。

至元三十年(1293年),程鉅夫出任閩海道肅政廉訪使。他興辦學校,注重教化,一時僚吏畏其嚴明的法紀,百姓愛戴這位慈善的長官。

大德四年(1300年),調任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使。到任後,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個禍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動,一時上下法紀肅然。其時,他注意選拔人才。如龍興富城( 今江西豐城)人揭傒斯,刻苦好學,這時正在漫遊湘漢,程鉅夫聽說有這樣一位好學的年輕人,立即召見他,誦其詩文,大加讚賞,經他推薦,揭傒斯出任國史編修官,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並在文史方面頗有成就。

大德八年(1304年),程鉅夫被拜為翰林學士,參與中書省議事。

大德十年(1306年),因天旱時又突起風暴,星象有變。程鉅夫應詔奏陳弭災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體、更化五條。成宗認為很正確,加以採納。其時雲南省臣提出:世祖曾親征雲南,民眾願意在點蒼山刻石以紀功德。成宗便令程鉅夫撰文。

大德十一年(1307年),程鉅夫任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復留為翰林學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實錄》。

至大元年(1308年),《成宗實錄》修成。次年,至上都( 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

至大三年(1310年),程鉅夫復任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調任浙江東海右道肅政廉訪使,留為翰林學士承旨。

皇慶元年(1312年),主修《武宗實錄》。

皇慶二年(1313年),程鉅夫應詔上奏陳桑林六事,觸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說:“中書省集議,惟卿所言最恰當,以後望暢所欲言,不須顧忌。”於是詔程鉅夫與平章政事( 宰相)李孟一同議政。參知政事許師敬欲推廣貢舉法,程鉅夫建議“經學當主程頤、朱熹傳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於是,仁宗命令程鉅夫起草詔令推行其主張。

致仕歸家

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程鉅夫以老病求致仕還鄉,末獲準許。詔令由太醫給藥物治療,安排他兒子程大本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養。並時時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說:“卿乃是世祖舊臣,惟忠惟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師,以寬膚心。”後見他態度堅決,仁宗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鉅夫光祿大夫,贈上尊稱號,命廷臣以下官員至大都齊化門外餞別,並令行省等對程鉅夫經常加以慰問。

程鉅夫先後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數南方籍官員之一。

延祐五年七月十八日(1318年8月14日),程鉅夫去世,享年七十歲。

泰定二年(1325年),泰定帝追贈程鉅夫為大司徒、柱國、楚國公,諡號“文憲”。

主要成就

文學

程鉅夫為四朝元老,四十餘年間出入顯要,朝廷典冊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學,振文風,作士氣,為朝野視為楷模。《四庫總目提要》一書中對程鉅夫及其文章評價很高,讚譽他“宏才博學,被遇四朝,忠亮鯁直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館閣餘風”,“其詩亦磊落俊偉,具有氣格……古詩落落自將,七言尤多遒警。當其合作,不減元祐諸人”(指蘇東坡、司馬光、黃庭堅等人)。

他曾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著有《雪樓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詔制冊文10卷,序記書文15卷,還有部分詩歌集,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精當,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學藝術價值,為治元史者所經常引用。

因病在家鄉五年,他寫了不少詩文頌揚家鄉風物。其中《游麻姑山》中寫道:“步人千峰紫翠間,清都境界異塵寮。龍鱗老木冰霜操,鳥爪仙人玉雪顏。台樹古碑荒薛合,族幢微影白雲間。丹成雞犬飛騰久,空想丹爐煉火還。”格調高而不泛,情韻永而不匿。可見他有詩才,借為政事所累而名不彰。

書法

程鉅夫善書法,《書史會要》稱其“字型純正,下筆暗合書法,亦工大字”。

人物評價

忽必烈:朕觀此人相貌,已應貴顯;聽其言論,誠聰明有識者也。可置之翰林。 ( 《 元史 》引)

愛育黎拔力八達:卿世祖舊臣,惟忠惟貞,其勉加粥,少留京師,以副朕心。 ( 《 元史 》引)

宋濂:巍巍世祖,度越百王。義聲神威,撫壹宇疆。公起佐之,仗義激昂。鹹韶皇度,袞冕憲章。乘傳來南,繡衣焜煌。王札牛溲,藥籠並藏。出而醫王,小大畢張。吐握見賢,如渴得漿。雖居鑾坡,不異廟堂。以順為明,以柔居剛。式憲且文,於燁其光。 ( 《國朝名臣頌》)

程敏政:觀元之君,其賢者,蓋莫如世祖。然猶徇其國俗,內親而外踈,抑儒而尚吏,重北而輕南。雖魯齋先生許文正公之言,然後漢人獲齒蒙古,儒者獲與吏偕進。既又得文憲公而用之,然後南人獲齒漢人,典章文物,煥然一新。而元之俗,不純於質野,治不傳於吏胥,蓋文正、文憲兩公之力,見於史者可考也。若文憲公詞翰之妙,則其功行論建之緒餘耳,然在當時,片紙寸墨,人已知愛重之。 ( 《題雪樓遺墨後》)

顧嗣立:鉅夫儀狀峻偉,音吐如鍾。少與吳文正公同門,遭時革命,寵遇優渥,歷事中外者逾四十年。...虞文靖公謂宋季士習卑陋,以時文相尚。病其陳腐,則以奇險相高,江西尤甚。公之在朝,以平易正大之學,振文風,作士氣。今代古文之盛,實自公倡之。 ( 《 元詩選 》)

柯劭忞:程鉅夫條時政得失,事核而詞直,雖文采不耀,然切有之言也。遭遇世祖,事多施行江南,新附之民,實被其澤,仁言利溥,信矣哉! ( 《 新元史 》)

軼事典故

南宋宗室出身的名臣、書法家趙孟頫原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後來程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命趙孟頫接替他任職。趙孟頫就任後,先去拜謁程鉅夫,然後再入翰林院視事,此事被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

史料記載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五十九》

《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八十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