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病

低俗病

低俗病,是文化市場中內容的低俗化現象。一些“格調媚俗、語言低俗、動作粗俗”的娛樂節目,在贏得較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反感和憤慨。娛樂文化中取悅、迎合大眾的那部分內容,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使文化貼近大眾,也可能使其變成“偽文化”和“劣文化”。通俗和惡俗往往只有一牆之隔,輕佻、浮誇,失去藝術追求和道德底線,通俗就會變成惡俗。當個人隱私、明星緋聞、打情罵俏、無聊調侃等所謂娛樂充斥我們身邊,有的甚至到了低俗、下流的地步時,這種不良之風必然會引起公眾反感。

簡介

低俗病低俗病
近些年來,娛樂節目越做越多,越做越火,給老百姓帶來了許多歡樂。但與此同時,由於過分追求收視率,想盡辦法吸引觀眾眼球,一些節目也因“品味不高、內容低俗”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一些文化企業也過度追求文化產品的銷量、票房、收視率或點擊率,導致文化市場“低俗病”久治不愈。低俗歌曲、惡搞事件、網路口水混戰、“八卦”緋聞,乃至各種性暗示意味極強的保健、豐胸、整形廣告……只要你打開手機、電視、網路或翻開一些報紙雜誌,總難免發現這些東西。 據北京師範大學2003年進行的《北京大學生收視狀況調查》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流於庸俗,過於泛濫;42%的受訪者認為其品位不高,低估了觀眾的智商和審美標準。

表現

1、以“性”為看點,狂打擦邊球。

一些娛樂訪談、綜藝類節目經常用葷段子、曖昧字眼和暴露鏡頭來吸引觀眾。2003年,湖南某電視台娛樂頻道曾推出一個名為“星氣象”的天氣播報節目,由妙齡“星姐”作主持,身著艷裝,躺在沙發上,同時雙腳搭在靠背上“秀”美腿,在全國引發了關於“色情報天氣”的爭論。而在某電視台綜藝節目中,一位美女主持人在遊戲中抽到了“請問你的胸圍是多少”這樣的紙條,最後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現場測量了胸圍。

低俗病低俗病
2、以殘忍為噱頭,發掘人性之惡。

近年來在國內流行的“真人秀”節目,多以隱私、殘酷競爭、博彩等為看點,刻意暴露人性弱點和陰暗面,挑戰道德底線。2005年5月,旅遊衛視“怪怪大學堂”播出了一期節目,叫“貓能從四層樓摔下而安然無恙”。節目中,一隻掛著彩條的白貓被人從四樓左右高的地方丟了下來,讓熱愛小動物一族心驚肉跳。台灣還有一檔收視率頗高的節目叫“綜藝最愛憲”,內容是想盡辦法修理一個叫“如花”的丑角,通過肆意的嘲笑、羞辱來滿足觀眾某種陰暗心理,引發當地婦女團體的強烈抨擊。

3、極盡窺探之能事。挖掘明星隱私,一直是狗仔隊不懈的追求,而讓高不可攀的明星們當場現形、尷尬不已,則是一些娛樂節目的拿手好戲。一些節目常在明星不知情的情況下,設計出一些遊戲情節,以試探他們的真實反應,展示明星們不容易讓人看到的另一面,不少明星出盡洋相。一些藝人也會心照不宣地提供些素材,以賺取眼球,提高人氣。有“情歌王子”之稱的張信哲,就曾在電視上自曝隱私,向觀眾“交代”自己是如何解決生理需要的。

4、以惡搞、整人娛樂觀眾。

在這類節目中,各種大牌明星成為被捉弄的對象。2004年,藝人關詠荷在參加南京某綜藝節目錄製時,被鎖在一個漆黑的大箱中。木板抽起,旁邊赫然站著一頭大黑熊。隨著大黑熊的靠近,無法打開門逃生的關詠荷尖叫連連,直到嚇暈才被放人。在“勇者總動員”等節目中,還出現過讓參加者吃蟲子、蚯蚓等內容。一些港台節目,以“向嘉賓潑餿水”、“用腳踩糞便”、“食物中偷放兔子屎”等方式,挑戰人類感官。

5、顛覆傳統,挑戰道德,發掘“醜聞”、“醜態”。

台灣的“上流美”、美國的孔慶祥以及網上的“”,這些其貌不揚卻超級自戀的人,正藉助電視一躍成為“明星”。在主持人不懷好意的提問和被訪者毫無顧忌的露醜中,觀眾且笑且罵,推動著電視台的收視率直線上升。還有些電視節目以演繹社會陰暗面為能事,如湖南的“故事會”、“欲望都市”、“尋情記”等欄目,經常用演員扮演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選題主要是一些畸形社會現象,如“惡父賣女”、“偷窺”等,最終被主管部門要求整改。

6、以奇裝怪行、言語無忌吸引眼球。

一些主持人希望通過外在形式刺激觀眾的感觀,戲說、調侃、索吻、摸胸,無所不用。有的男主持人裝扮、言行女性化,性別錯位,跟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極不協調;有的女主持人身穿吊帶裝,模仿港台腔,不時冒出粗口,如“屁啦”、“死三八”等。還有些主持人總愛拿“性”話題來“活躍”氣氛。如“搞”字在湖南方言中被認為有上千種含義,有的主持人時不時就來上一句,讓人浮想聯翩。

7、以高額大獎刺激觀眾收看,宣揚日、韓享樂方式。一些電視台模仿日韓、港台的節目模式,把娛樂的主角投向普通大眾,從“超級女聲”的一夜成名,到“超級大贏家”的一夜暴富,電視節目不斷祭出名利大旗,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些高額大獎,在增強了節目的刺激性和懸念的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張揚了“暴富”思想,對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危害

低俗病低俗病
“只要給錢,什麼樣的東西都能登上大雅之堂。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人開始落入‘俗’套,成為金錢的俘虜,行為商業化,思想低俗化,道德感沒有了,羞恥感沒有了,責任感也沒有了。”文藝理論家仲呈祥表示,以文化為名義的各種低俗消費,隱蔽性更強,殺傷力更大。
一些娛樂節目對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國內電視娛樂節目的“選秀”大有朝著全民運動發展的跡象,青年、老年、兒童齊上陣。然而,能夠成名的畢竟是少數,更多人只不過是走走過場,浪費金錢、消耗精力,助長了社會的浮躁情緒。長沙一中初三年級教師肖紅葉表示,對一些明星的過分渲染,很容易讓孩子們產生自己也能“一夜成名”的幻想。“超級女聲”在開辦初期,就曾引發過許多中學生逃課報名的情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尖銳地指出,就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和性犯罪來說,一些媒體的低俗之風所帶來的暴力、色情內容的侵蝕已成為一個重要誘因。他說,青少年追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我們的一些媒體太出格了,像蒼蠅逐臭一樣,大挖明星的隱私,甚至用性方面的東西來大做文章,這樣一來,就把青少年的追星引向了歧途。

娛樂低俗風也引發了人們對媒體社會責任的大討論。不少人士表示,媒體不是一般的企業,不能只要收視率,放棄正確引導;不能贏了利潤,輸了責任。湖南知名娛樂導演宋點擔憂地說:“如果電視節目這樣辦下去,我們將給下一代帶來什麼?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天天接觸到的都是這一類的信息,他們將來的心智又怎能健康呢?”

原因

低俗病低俗病
不可否認,文化市場“低俗病”有市場化的原因,但市場化並不是造成文化產品低俗的根本原因。市場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手段,市場的逐利性有可能導致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者忽視文化發展的社會效益,導致文化產品低俗現象,但市場並非文化發展格調和品質的決定性因素。真正決定文化發展格調和品質的因素是人,包括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者、消費者、市場管理者。簡單地將文化產品低俗歸咎於市場化,忽視人的根本作用,在治理文化市場“低俗病”上就會抓不住關鍵,甚至會為一些人盲目逐利和相關部門不作為提供藉口。

中國當前的文化產品低俗現象,與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不強、對健康文化消費需求培養不夠、對文化市場監管不力有直接關係。

首先,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者是影響文化發展格調和品質的關鍵角色,其創作生產動機或目的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文化產品的格調與品質。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誘惑,使得一些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者迷失了方向,不顧社會效益,創作生產低俗文化產品。

其次,文化消費影響著文化產品的格調和品質。文化消費是文化創作生產的目的和動力所在,社會文化消費需求的數量規模和價值取向等直接影響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文化消費穩步提升,文化市場日趨活躍,反映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文化產品成為文化消費市場的主流。但與此同時,多元文化及不同價值觀的碰撞、教育引導不力等也導致低俗文化需求急劇上升,在一些領域、群體中甚至惡性膨脹。

第三,文化市場監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健康發展的保障機制。實踐表明,科學的市場監管制度設計和有力的執行是規避市場化負面效應的不二良方。文化體制改革以來,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政府在讓位於市場、淡化文化資源配置功能的同時,卻未能及時有效地完成職能轉變、強化對文化市場的監管。這是文化低俗現象滋生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治療

根治文化市場“低俗病”,要從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加強對健康文化消費需求的培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綜合治理。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需要堅持黨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領導作用,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企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和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創造的基本遵循。加強對健康文化消費需求的培育,需要充分發揮學校、媒體以及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教育功能,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氛圍,引導社會公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對低俗文化的鑑別力和免疫力。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文化市場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健全文化市場監管法規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努力提高文化市場管理能力和水平。這些方面都抓好了,市場化就能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而不會導致文化市場“低俗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