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1965)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
艾略特1906年入哈佛大學學哲學,1906至1910年,艾略特在哈佛大學攻讀哲學,並受到新人文主義者巴比特的影響。其後去法國,在巴黎大學聽帕格森講哲學,接觸到波德萊爾、拉弗格、馬拉梅等象徵派詩歌。1911至1914年在哈佛學習印度哲學和梵文。1914年起定居英國後留英教書和當職員。1914至1915年在在德國學習,因戰爭中輟。這時他寫完關於英國新黑格爾派哲學家布拉德萊的博士論文。1915至1916年在倫敦海格特學校教授拉丁文和法文。1917至1920年在勞德德銀行當職員。曾擔任先鋒派雜誌《自我中心者》的助理編輯。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並任主編,直至1939。這是當時一種有影響的高質量的國際性的刊物,並以其書評著稱。從20年代起直至去世,他一直任費相出版社董事。1948年因《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創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詩歌的技巧和內容趨向複雜化。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現了西方人面對現代文明瀕臨崩潰、希望頗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極為空虛的生存狀態。《空心人》中絕望的情緒十分明顯:人是空心人,頭腦里塞滿了稻草,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乾草上”,而整個世界將在“噓”的一聲中結束。空心人是失去靈魂的現代人的象徵。
1929年以後,艾略特繼續進行詩歌藝術的探索,同時思想開始出現變化。他的長詩《灰星期三》(1930)宗教色彩濃厚,作者試圖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四個四重奏》(1943)是他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這是一組用四個地點為標題的哲學宗教冥想詩歌。《燒毀了的諾頓》指一座英國鄉間住宅遺址,《東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國居住的村莊,《乾薩爾維奇斯》是美國麻薩諸塞州海邊的一處礁石,《小吉丁》是17世紀英國內戰時國教徒的小教堂。這些地方都是詩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地方。每一首詩都模仿貝多芬的四重奏,有5個樂章。詩歌抒發人生的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謙卑和靈魂自救。有的批評家認為,這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
艾略特在詩劇領域也頗有成就,他試圖創立一種現代的詩劇模式。劇作《大教堂謀殺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紀的大主教貝克特,劇本肯定了宗教獻身精神。他的其他劇本還有《全家重聚》、《雞尾酒會》等。艾略特還是一個重要的文論家,他寫有著名的文學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和《詩的三種聲音》等大量評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如作家要有歷史感,作家不能脫離文學傳統但可以以自己的創作去豐富和改變傳統,詩人應該去尋找“客觀對應物”等。他在《聖林》和《論詩與詩人》等文章中還提出了詩歌創作與評價的原則。這些見解對新批評派有很大的影響。1948年因詩歌《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用英語寫作的最有影響力的詩人。
托馬斯·艾略特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