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塔拉是一個美麗的星球,那裡的居民寬容而友善。然而地球上的人類因為過度開發資源,使得地球不再適宜居住,他們要另外尋找新的星球定居。結果人類發現可以利用某種技術,將塔拉星球改變成適合人類居住,但同時這個新環境對於該星球的居民卻是致命的。瑪拉是塔拉星球上的一位早熟的少女,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救下了一個人類的飛行員,並將其照顧痊癒,兩人計畫共同想辦法解決塔拉星球的危機,最好能使地球人類和塔拉居民可以和平共處。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配音 |
Mala | 埃文·蕾切爾·伍德 |
Lt. James Stanton | 盧克·威爾遜 |
Doron | 詹姆斯·加納 |
General Hemmer | 布萊恩·考克斯 |
Stewart Stanton | 克里斯·埃文斯 |
Senn | 賈斯汀·朗 |
Roven | 丹尼斯·奎德 |
Maria | 阿曼達·皮特 |
President Chen | 丹尼·格洛弗 |
Giddy | 大衛·克羅斯 |
Colonel Wheeler | 吉姆·戴佛提 |
Elder Orin | 馬克·哈米爾 |
Terrian Commander | 大衛·克魯霍爾特茲 |
職員表
製作人 | 基斯·卡德 |
導演 | 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 |
編劇 | 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Evan Spiliotopoulos |
攝影 | 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 |
配樂 | 阿貝爾·科熱尼奧夫斯基 |
剪輯 | J. Kathleen Gibson |
藝術指導 | 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 |
[演職員表信息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
|
[角色介紹信息來源]
幕後花絮
•該片根據導演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2003年的同名動畫短片改編而成。
•影片完全是在普通的家用電腦和蘋果機上創造出來的。
•影片的大部分後期在洛杉磯完成,因為這裡聚集了大量的電腦動畫工作人員。
•“塔拉”這個詞在義大利語和拉丁語裡就是地球的意思。
•影片整個整個過程只用了LightWave 3D和Maya兩種軟體。
•在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總署)的網站上,有一項計畫就叫做“塔拉計畫”。這是美國政府希望在外太空尋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行星的計畫。
獲獎記錄
該片榮獲加拿大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大獎,義大利基夫尼電影節“銀鷲獎”,美國心地電影節“水晶心獎”,並且成功入圍2009年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屆立體電影大獎。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03年,動畫製作人阿瑞斯特曼尼斯·瑟巴斯被告知“要是想在當時的製片廠制度之外製作一部動畫電影,哪怕那個動畫是低成本的另類科幻片,也是不可能的”。不信邪的瑟巴斯帶領著一幫同樣不信邪的動畫人在自己的家裡開始製作《塔拉星球》,他們想知道,在製片場之外製作一部卡通片是不是真的“不可能”。當製片人基斯·卡德加入到這個團隊中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問題能阻止瑟巴斯把這部影片製作出來了。畢業於蒙特婁大學影視專業的瑟巴斯並不是那種唯利是圖的導演,相反,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瑟巴斯是那種工作狂式的人,他對動畫非常非常有熱情。在影片裡,他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他為了該電影付出了7年的努力。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塔拉星球》。
在製作過程中,動畫製作小組用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把瑟巴斯的想法一一搬上了銀幕:塔拉星球的全景、人類的飛行器、空間站、人物……瑟巴斯用了和真人電影裡一樣的講述故事的方法。一開始,瑟巴斯對於影片有著非常與眾不同的想法,他想用CG動畫還原現實世界,他希望自己的角色能和真人一樣動起來,他對關節和皮膚的質感有著不一樣的要求。除了影片的觀感之外,瑟巴斯對於攝影機的角度也有與眾不同的追求。他希望攝影機能真正地運動起來,要在人物之間來回穿梭。因為是卡通片,所以他可以隨意設定攝影機的角度和運動方向。
3D製作
既然已經拍攝了一部2D的動畫短片,那么為什麼還要再拍攝一部3D的影片呢?瑟巴斯表示之所以要選用3D的表現方式,就是因為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如果用2D動畫無法表現心中的那個泰若星球。無論是光線還是機位的設定我都感到捉襟見肘。尤其是攝影機機位的問題,2D動畫裡,機位很死板,無法圍繞物體做360度的拍攝。
瑟巴斯還表示3D技術簡直就是為拍攝這樣的動畫而誕生的,無論是太空中的景色還是一艘艘飛船,無論是戰鬥的場景還是塔拉星球上的景致,3D技術都完美地將它們展示了出來。其實開始瑟巴斯並沒有打算把影片拍成部3D卡通片。但是2D的拍攝方法難以展示出導演心中的想法。而3D則能把整個劇情完全烘托出來,正因為如此,瑟巴斯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3D。
挑戰無處不在
找到了3D的表現方式之後,劇組迎來了有一個挑戰,那就是對技術和方法的選擇。他們在製作動畫的過程中使用的軟體是LightWave 3D和Maya,在經過無數次嘗試和艱難的摸索之後,那個游離於攝影棚和製片場之外的劇組終於在普通的台式機和蘋果電腦上拍攝出了第一個鏡頭。
對於堅持拍攝3D動畫的導演而言,沒有什麼能比製作出賞心悅目的3D動畫更振奮人心的事情了。瑟巴斯選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去走,如果做二維的動畫,瑟巴斯駕輕就熟,可是他卻獨獨選擇了3D。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中國China | 2010年10月26日 | 美國USA | 2009年5月1日 |
加拿大Canada | 2009年5月1日 | 俄羅斯Russia | 2009年5月14日 |
義大利Italy | 2009年5月29日 | 英國UK | 2010年2月12日 |
韓國South Korea | 2010年11月4日 | 土耳其Turkey | 2009年8月7日 |
2009年8月7日 | 2009年11月6日 | 愛爾蘭Ireland | 2010年2月12日 |
阿根廷Argentina | 2010年5月27日 | 哥倫比亞Colombia | 2010年5月28日 |
[上映日期信息來源]
電影票房
《塔拉星球之戰》於2009年5月1日開始公映,首周末登入美國1,159家影院,票房報收1,082,064美元,北美本土票房累計1,647,083 美元,占全球票房26.9%,海外票房4,482,446美元,占比73.1%,最終全球票房累計6,129,529美元。
影片評價
《塔拉星球之戰》是一部完全以家用電腦製作出來的動畫長片,勇氣絕對可嘉;不過動畫的質量,恐怕就不能和皮克斯、夢工廠這些動畫大佬相提並論了。而且還別忘了,這部電影在2007年就製作完畢了,即使它代表的是最新的動畫製作技術,那也是兩年前的“新”技術了……但是話說回來,一部電影最重要的,還是它的故事。《塔拉星球之戰》的反視覺觀點不但新穎而且具有很深刻的意味,這一點也值得表彰。( 《新浪娛樂》評)
3D卡通片《塔拉星球之戰》將於2010年10月23日在國內上映,昨日影片在廣州試片。影片劇情聚焦在地球人向外星球擴張的、畫風台詞也適合低幼觀眾,因此被不少媒體記者笑稱為“動畫版《阿凡達》”。影片名字“塔拉”源於義大利語和拉丁語,就是“地球”的意思。不少人認為在地球軍武器比外星人先進這一個內容設定上,該片也是跟《阿凡達》驚人相似。稍有不同的是,塔拉星球天空中飛的不是飛龍,而是鯨魚。而在畫風台詞方面,不少宣揚反戰、環保的台詞內容簡單幼稚,所有對話的主題都是淺顯的珍惜資源、愛護生命。( 《信息時報》評)
《塔拉星球大戰》,一聽名字就是大片的效果,抱著極度渴望的心情,坐在最先進的4D影城裡,準備好好感受一把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結果,驚奇有,驚嚇有,驚喜卻幾乎沒有。影片本身極度模仿《阿凡達》的劇情,整個觀影過程沒有太多期待,只是片中原住民非洲人的裝扮及像人魚在海底世界一樣的奇幻星球,還算不錯的視效和3D效果,能少許給影片加一些分。但,儘管如此,作為一個經常自詡內心是個少女的人,也不能忍受這部影片的低幼,只能說這個電影適合兒童觀看,但凡是少年都有些高齡了。再說說4D,震動、噴水、配合劇情忽高忽低的座椅,的確也可稱之為有全新的觀影感受,這也許這對某類技術控的人而言會有更大吸引力,但對於我而言無異於折磨,當最初的好奇與新鮮過去後,持續不斷出現的就只剩驚嚇和出戲了。也許,對於我這種人而言,坐在很普通的座椅上,看一個好故事更重要吧。( 搜狐娛樂評)
該片沒有孩童式的搞笑,實際上非常嚴肅。有些時候,和著不帶商業色彩的主題音樂,或深邃或悠揚,還有一種令人揪心的氛圍。特別是中尉最後捨身救人的那一幕,閃耀著人性中博愛的光輝,敬畏的音樂再次響起,影片的主題得到升華。
導演在劇本上下了很多功夫,很多對白富有深意。比如:“如果重複以前的過錯,我們便沒有未來”,再比如人類走投無路時說的“我好想念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等等。影片中經常看到緩慢的推拉鏡頭,悠揚而有內容。片中演員的諸多細節化設計,比如憂傷的眼神、求生的渴望,表演均很到位。片尾部分的“星際大戰”場面增加了很多爆破和追擊,使得影片更具看點。作為一部3D動畫電影,《塔拉星球之戰》摒棄了雜耍式的喜劇情節,沒有惡搞和模仿,從內容的承載量看,算得上一部相當飽滿的傑作。( 騰訊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