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這也是繼2001年發布Mini-ITX(17cm x 17cm)版型(Form Factor)之後,威盛於推出的更小的版型設計--Nano-ITX,大小和手掌接近,長寬都是12cm。
作為全球第一款Nano-ITX主機板,威盛EPIA-N發布當年6月,還獲得了台灣Computex電腦展的最佳產品獎。
VIA EPIA N系列, 採用無風扇設計的VIA Eden-N處理器,時脈達1GHz,並搭配全新的VIA CN400數字媒體晶片組,將X86架構擴展至全新的精巧型連線設備市場,套用於數字娛樂、通訊和嵌入式系統產品之中。之後若干年,艾訊、瑞傳、昭營等IPC廠商也陸續推出過自己的Nano-ITX主機板,但都型號很少。
Nano-ITX與其他“ITX”板型比較:
對比傳統的ATX版型,從Mini-ITX問世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以“ITX”後綴命名,主要以尺寸區分的板型標準體系,背後的推手都是威盛--一家執著致力於主機板微型化的公司。
2001年11月,Mini-ITX 主機板面世,尺寸:17cm x 17cm,VIA EPIA是全球第一款Mini-ITX主機板;
2004年03月,Nano-ITX主機板面世,尺寸:12cm x 12 cm,威盛EPIA N是首款發布的Nano-ITX主機板;
2007年04月,Pico-ITX 主機板面世,尺寸:10cm x 7.2cm,第二年4月威盛聯合Small Form Factor SIG 聯盟,共同推出了一個與Pico同尺寸但可堆疊設計的衍生版型:Pico-ITXe;
2009年03月,Em-ITX 主機板面世,尺寸:17cm x12cm,這是採用了Mini-ITX的邊為長邊,Nano-ITX的邊為短邊,並且雙海岸線IO接口布局設計
2009年12月,Moblie-ITX主機板面世,尺寸:6cm x 6cm,最早還有一個基於Pico-ITX尺寸縮小版的Mobile-ITX版型(7.2cm x 5cm)
綜上所述:
Nano-ITX, 個人的感覺像是一個過渡標準,沒有它的前輩Mini-ITX那樣大紅大紫--不但IPC廠商廣為採用,就連傳統消費主機板廠商也趨之若鶩,甚至Intel推出Atom處理器時都要指定主機板廠商標配是Mini-ITX版型,可見一斑。
Nano-ITX,推出兩三年的時間,因為功耗和系統散熱等技術難度,在實際套用中受到了很大局限,並且隨著更小的Pico-ITX板型的推出,微型化優勢不復存在,所以套用面受到了很大影響。
市面主要Nano-ITX主機板產品資料:
(百科說正文不能有網址,現把連結移到擴展閱讀供大家進一步參考)
--威盛出品:
EPIA-N800
EPIA NX
EPIA-N700
EPIA NR
EPIA NL
EPIA N
--艾訊出品:
NANO100
--瑞傳出品:
NANO-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