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26式輕機槍

ZB26式輕機槍

ZB26式輕機槍(捷克語:Lehký kulomet vz. 26)是捷克國營兵工廠所生產的一款輕機槍。此槍外表最大特色是其20發裝彈匣在槍身上方,這令其瞄準基線要移向彈匣左側,而其輪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徵之一,ZB26另一個特點是槍管過熱可快速更換,其槍管上的提把不單方便更換槍管同時也方便持槍。 此槍當時曾外銷各國,英國仿製者稱為布倫輕機槍,而後納粹德國合併捷克後改稱之為MG26 (t)輕機槍(t是捷克的意義),在德軍中此槍主要供黨衛軍使用。

研發背景

一戰給軍事家帶來的最直觀的經驗之一,就是重機槍和火炮成為塹壕戰中防禦一方最有力的武器。而對於進攻者來說,當時的水冷機槍和直瞄小口徑火炮太過笨重,不適合步兵衝鋒時隨身攜帶,躍出戰壕的士兵迫切需要一種便於攜行的,同時又具有持續火力、能夠起到一定壓制效果的武器,這種需求導致了輕機槍這一新槍種的誕生。這一時期典型的輕機槍有法國的紹沙M1914、英國的劉易斯和丹麥的麥德森等。這些早期產品在戰爭中的套用驗證了輕機槍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武器,因此在一戰結束後,更多國家開始研製自己的輕機槍,其中包括1918年10月剛從戰敗的奧匈帝國中獨立出來的捷克斯洛伐克。

Praga I Praga I

1920年,布拉格兵工廠的設計師瓦克拉夫-哈里克(Vaclav Holek,著名的哈里克三兄弟之一,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槍械設計師)與同事魯道夫·傑蘭(Rudolf Jelan)合作,開始設計一種新式輕機槍,這也是該廠設計的第一種野戰用自動武器。加工出來的首支樣槍稱為布拉格I式(Praga I),其在外形上還帶有明顯的重機槍遺痕,採用一個裝有德國MG08/15馬克沁機槍布制彈帶的圓筒形彈帶盒供彈。該槍經由捷克斯洛伐克國防部測試後,發現其性能可以與白朗寧、麥德森等老牌機槍媲美。

Praga 1-23 Praga 1-23

1923年,捷克國防部正式宣布將挑選一款輕機槍供給陸軍使用。布拉格I式的改進型——布拉格Ⅱ式A型(Praga ⅡA)參加了這一競選,該槍發射德國7.92 mm S尖彈(捷克仿製的產品稱為VZ23槍彈),槍管長740mm,它在米洛維斯進行的測試中表現優異,得分僅次於麥德森輕機槍。同場競技的還有哈里克根據布拉格Ⅱ式A型再次改進試製而成的布拉格1-23,此槍採用伸縮槍托、兩腳架等設計,可以快速更換槍管,已經具備了現代輕機槍的全部要素。在當年4月份的測試中,布拉格1-23獲得了比哈其開斯和維克斯-貝法機槍好得多的成績,在兩天時間內,2根槍管輪流更換,順利發射了7500發槍彈。到1924年1月為止,某支樣槍累計發射了35000發槍彈,說明該槍的設計非常可靠。雖然該槍總成績仍未超過麥德森輕機槍,但由於它是本國設計製造的,在成本上相比昂貴的麥德森輕機槍有很大優勢,因此最終被陸軍選定。不過此時布拉格兵工廠已瀕臨破產,哈里克和大部分技術人員都先後離職,雖然布拉格I-23輕機槍獲得軍方認可,但卻無力生產。直到1925年11月,布拉格兵工廠與設在布爾諾(Brno)的捷克國營兵工廠簽訂生產契約,授權後者生產和銷售暫定名為M24的布拉格I-23輕機槍。

Praga ⅡA Praga ⅡA

捷克國營兵工廠於1922年成立,其生產的毛瑟M98/22步槍行銷各國,反響良好。該廠75%的股權屬於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另一股東是斯柯達(Skoda)鋼鐵廠。而正是在後者的幫助下,該廠才最終獲得了M24輕機槍的生產契約。首批供測試用的20挺M24於1925年6月交付。同年11月,該廠接到了國防部訂購4000挺M24的大訂單,次年正式開始批量生產。因此該槍的正式生產型號稱為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輕機槍(Zbrojovka Brno vzor 26),縮寫即ZB26。

結構

ZB 26輕機槍 ZB 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屬於導氣式、槍機偏移閉鎖的彈匣供彈式輕機槍。該槍採用開膛待擊方式,有利於彈膛的冷卻。全槍可分為槍管組件、槍機組件、機匣組件、兩腳架組件、發射機和彈匣組件、槍托組件等6大部分。

槍管組件

槍管組件由消焰器、導氣箍、準星、準星護翼、槍管、提把等組成。以槍管為主體,其餘所有零件均安裝在槍管上。

槍管口部一段較細,並加工有細牙螺紋,用於安裝喇叭狀消焰器。螺紋段後面加工有一段精度較高的光潔配合面,與導氣箍配合。在導氣箍前下方槽內安裝有消焰器定位卡筍,將消焰器固定住,防止鬆動。

ZB 26槍管 ZB 26槍管

由於該槍採用供彈具位於槍身上方的設計,為便於瞄準,使供彈具不至遮擋視線,機械瞄具則採用槍身左側設計結構,即在導氣箍左上部設有突出的準星座,準星座上部為“T”形,加工有安裝準星的燕尾槽,準星為傾斜的倒“V”形,利用工具可以左右調節。準星與準星座前部有標記刻線,作為調整時的參考。準星護翼呈“∩”形,為整體切削件,利用螺釘固定在準星座上,準星護翼左右有圓孔,前部向槍口方向切有一傾斜面。

捷克式槍管可快速更換 捷克式槍管可快速更換

從導氣箍後部至彈膛前方的槍管外緣上,均加工有圓環狀散熱槽,從槍管中部至彈膛後方直徑逐漸增大。提把為手柄式,是一個獨立組件,通過提把環卡筍、卡筍簧固定在槍管後部的散熱槽內,可以徑向轉動。提把為摺疊式設計,可調整到水平和豎直兩種狀態,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需要。轉移陣地時可將提把調至水平狀態,以便於攜行槍械;需要在行進間腰際夾持射擊時,一般要將提把扳直充當前握把。

槍機組件

ZB26的槍機組件包括槍機和槍機框兩大部分。槍機由槍機本體、擊針簧、擊針,擊針銷、抽殼鉤、抽殼鉤頂桿和抽殼鉤簧組成。槍機本體近似長方體,前端中心為彈底窩,上方有推彈突起,其間有通槽,用於容納拋殼挺,下方有安裝抽殼鉤和抽殼鉤頂銷、抽殼鉤簧的孔和槽。擊針與擊針簧傾斜安裝在貫穿槍機的擊針孔內,擊針後部由擊針銷固定住。

ZB26槍機 ZB26槍機

由於ZB26採用槍機偏移閉鎖方式,因此槍機前端在開閉鎖過程中有一個較小角度的擺動,為使擊針在上下受力時能有較好的剛度,擊針尖截面專門設計成豎直的扁圓形,擊針孔也做成相應形狀,與通常槍械慣用的圓錐形擊針尖和圓形擊針孔有明顯區別。

槍機框組件由槍機框本體、活塞桿組成。槍機框本體為一整塊鋼料銑削而成,形狀比較複雜,前部車成圓形,中心有螺紋孔,用於與活塞桿連線。槍機框上開有一個長橢圓形拋殼缺口,用於向下拋出彈殼。槍機框後部左右對稱地各有一條突起的矩形導棱,與機匣內的導槽配合,引導槍機框和槍機正確運動。右側突棱的最後端還有個小突起,其與拉機柄後端配合,可使槍機向後形成待髮狀態。槍機框後底部加工有楔形的待發凹槽,與阻鐵配合,形成待髮狀態。槍機框兩側導棱上下方均加工有凹槽,用於減少槍機框與機匣內壁的接觸面,同時也有利於減少污垢影響。在槍機框後部上方有一個半圓形突起,其起到擊鐵的作用,在槍機框復進到位後,打擊擊針後部,擊發槍彈。槍機框最後端中心有個錐形凹坑,用於容納復進簧導桿頭部。

ZB26槍機和活塞系統 ZB26槍機和活塞系統

圓柱形活塞桿用鋼棒車制而成,為防止生鏽和火藥燃氣的燒蝕,活塞桿表面鍍鉻。為防止漏氣,活塞桿頭部外緣前端車有一圈半圓弧形槽,而後部有一圈徑向均布的弧形凹槽,用於減少活塞與活塞筒之間的接觸面積,同時也能容納火藥殘渣,提高可靠性,活塞桿中間有兩段突起,表面也有類似的弧形凹槽。

機匣組件

ZB26開鎖閉鎖示意圖 ZB26開鎖閉鎖示意圖

機匣組件是ZB26上最複雜的部分所有部件均以機匣為基礎,從前至後由活塞筒、機匣本體組件、槍管鎖定環組件、拋殼口防塵蓋組件、拉機柄組件和機匣固定銷組件等組成。活塞筒為圓柱空心結構,其前部為錐形,有缺口與導氣箍相配合定位,外表車有散熱槽。活塞筒中部有2組排氣孔,每組18個,均呈圓周排列,用於排除剩餘的火藥燃氣。在前方一組排氣孔後設有一套箍,套箍上左右對稱加工有高射瞄具的安裝孔,套箍最上方設有半圓弧形槍管支撐面,後面車有兩腳架的安裝環槽。活塞筒後端通過螺紋擰在機匣上。

機匣本體為一整塊金屬切削而成,加工比較費事。其上部加工有彈匣座,後有彈匣卡筍、彈匣卡筍簧和拋殼挺等零件。在機匣前部槍管安裝孔內有一個半圓槽,槽內安裝有槍管鎖緊環,其內壁加工有與槍管尾部配合的斷隔螺紋,用於鎖定槍管。鎖定環左側有一個長條形把手,當需要拆解槍管時,扳動鎖緊環,將槍管鎖定環旋轉一定角度後即可解脫其對槍管的鎖定。把手末端裝有卡筍和卡筍簧,用於將把手固定在機匣上,防止意外打開。彈匣座下方的“T”形槽內還裝有拋殼口防塵蓋,用於平時攜行時防止污物進入機匣內,射擊前需要打開。防塵蓋採用伸縮式設計,防塵蓋後方中央位置裝有定位卡筍,用於將防塵蓋固定在打開或關閉的位置上。機匣右側後下方加工有容納拉機柄的“T”形槽,拉機柄與槍機不是一整體件,在射擊過程中拉機柄不隨槍機往復運動。

兩腳架組件

ZB26的兩腳架安裝在活塞筒上,不與槍管相連,支撐效果和射擊精度要優於那些腳架直接固定在槍管上的輕機槍,同時更換槍管也更加快捷。該兩腳架為可伸縮並向後摺疊的式樣,用鋼管焊接而成,長度可調。兩腳架轉軸中間有彈簧,將腳架向前旋轉到位後,架腿可自動向兩側彈開並自動鎖住。摺疊時需要先將架腿向中間併攏,然後再向後旋轉到位。

發射機、槍托組件

ZB26槍托 ZB26槍托

發射機、槍托組件用於控制槍械發射方式和握持操作使用。發射機主要由扳機、扳機連桿、扳機連桿叉、阻鐵等組成,既可單發發射,也可連發發射。阻鐵、扳機和扳機連桿等零件設計得格外粗壯,結實耐用。

該槍採用固定式木槍托,托內裝有復進簧和復進簧頂桿,在槍機框撞擊的位置還裝有緩衝圈和緩衝簧,用於減緩槍機撞擊發射機座的力量。槍托底端有上下排列的兩個大孔,內各裝一個大型緩衝簧,用於減輕傳遞到射手肩部的後坐力。在底板頂端還安裝有一個肩托板,用於抵肩射擊時調整射擊角度使用。該肩托板摺疊方向與一般輕機槍不同,是向前上方摺疊的,平時疊放在槍托上方,不是常見的轉向後下方並摺疊在槍托底板上。

彈匣組件

ZB26彈匣 ZB26彈匣

ZB26配用的彈匣為雙排雙進直彈匣,容彈量為20發,由彈匣體、托彈板、托彈簧、托彈簧底板和彈匣底板組成。彈匣體由鋼板衝壓點焊而成,口部後面有突起,供彈匣卡筍固定使用。托彈板為整塊金屬銑削而成,下方加工有“T”形槽,用於卡住托彈簧。托彈簧為鋼片折彎的“Z”字形片狀彈簧,而不是常見的圓柱鋼絲繞制的彈簧,片簧的好處是壓縮後長度小,在同等容彈量下有利於減小彈匣高度,但耐久性和熱處理工藝要相對複雜一些。托彈簧底板和彈匣底板由鋼板衝壓而成,通過彈匣底板上的圓孔與托彈簧底板突起將彈匣底板限制在彈匣體下方。

這種彈匣由於容彈量不多,裝彈相對比較方便,但為了提高裝彈速度,ZB26還專門設計了一種快速裝彈器,其外形很像日本“歪把子”輕機槍的供彈漏斗,將預裝在5發橋夾上的槍彈依次摞放在裝彈器中,並將空彈匣固定在裝彈器右側的對應位置上,利用一側的扳手,每次可以向彈匣內推進5發槍彈,完成裝彈後空橋夾則自動脫落。

操作方式

ZB26輕機槍的操作非常簡單:根據射擊陣地情況,先將兩腳架打開,調至合適高度,展開抵肩托板,打開彈匣座和拋殼窗處的防塵蓋,將實彈匣插入彈匣座並使其被彈匣卡筍可靠固定。向後拉動拉機柄,帶動槍機向後,直至被阻鐵掛住形成待髮狀態,然後將拉機柄推回原位。將快慢機裝定在需要的發射位置(單發或連發),並裝定表尺。

處於閉鎖狀態的槍機 處於閉鎖狀態的槍機

當快慢機裝定在單發位置時,快慢機軸上的缺口向下對正扳機連桿,扳機連桿後部上抬與阻鐵扣合。此時扣動扳機,則帶動扳機連桿向前,進而帶動阻鐵旋轉脫離槍機框的待發卡槽,槍機框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帶動槍機前進。槍機框復進過程中壓下扳機連桿使其與阻鐵脫離,阻鐵在其簧力的作用下回到原來的位置。槍機經過彈匣口時,推彈突筍推動一發槍彈進膛,槍機復進到位後,槍機框繼續復進,其後部左右閉鎖斜面推動槍機後部向上進入機匣上壁的閉鎖槽,形成閉鎖狀態,此時槍機框後端的擊鐵打擊擊針尾部,擊針前衝擊發槍彈。

處於開鎖狀態的槍機 處於開鎖狀態的槍機

槍彈被擊發後,彈頭在火藥燃氣的推動下前進,經過導氣孔時,部分火藥燃氣進入導氣箍,推動活塞使槍機框後坐。槍機框先走完一個短的自由行程後,槍機框上的開鎖斜面與槍機上的開鎖斜面接觸,將槍機後部向下壓而開鎖,並隨槍機框後坐。抽殼鉤從膛內抽出彈殼,並由機匣內部上方的拋殼挺將彈殼從機匣下方拋出。槍機框後端面撞擊到緩衝圈和發射機座後停止運動,隨後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向前運動,但僅運動一小段距離就被阻鐵掛住。此時扳機連桿仍被壓下而與阻鐵脫離,即使射手仍雖扣著扳機卻不能解脫阻鐵,只有鬆開扳機,扳機連桿在其簧力作用下上抬與阻鐵扣合,使槍處於待髮狀態。再次扣動扳機,可進入下一個射擊循環。

槍機特寫 槍機特寫

當快慢機裝定到連發位置時,此時快慢機軸圓柱部將扳機連桿壓至下方位置,扳機連桿的“T”形鉤與阻鐵下端“T”形槽的下方扣合,且不會與阻鐵脫開。此時扣動扳機,扳機帶動扳機連桿向前運動,扳機連桿帶動阻鐵旋轉釋放槍機框,就會重複上面的擊發過程。由於在連發位置時,扳機連桿始終與阻鐵扣合在一起,只要不鬆開扳機,阻鐵就無法上抬而扣住槍機框,射擊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彈匣打空為止。若中途鬆開扳機,扳機連桿和阻鐵則會回到原來位置,當槍機框後退到位後,就會被阻鐵阻在後方位置上。

當快慢機位於保險位置時,快慢機轉軸上的淺槽對正扳機連桿,將扳機連桿略微下壓,這樣連桿上的“T”形鉤對正阻鐵上的“T”形槽,使兩者始終不能扣合。即使扣動扳機,扳機連桿也不能使阻鐵旋轉而釋放槍機,從而形成保險狀態。不過由於沒有鎖定阻鐵,當槍械跌落或意外撞擊時,阻鐵仍有可能造成槍機走火。

衍生型

ZB27

ZB27 ZB27

ZB27與ZB26的區別是開閉鎖機構有所不同,其更類似於後期的布倫輕機槍。

ZB30

ZB30 ZB30

ZB30主要是改進了ZB26的部分缺陷:其一是改變了槍機框與槍機的連線方式,ZB30槍機後部為空心結構,內有開閉鎖斜面,與槍機框上的突起配合完成開閉鎖以及擊發動作,而ZB26槍機是由前部的“T”形導軌與槍機框配合,由其後部與槍機框後端斜面相互作用完成開閉鎖動作,槍機框最後端中間上部的突起充當擊鐵,完成擊發動作;二是ZB30在消焰器後面的活塞筒上增加了調節器,而ZB26無調節器;三是ZB30改變了槍管鎖定環尺寸,增加了不到位保險功能,而ZB26槍管鎖定環未鎖定時仍可發射,此時會造成槍管飛出,嚴重時可能發生膛炸;四是快慢機附近機匣上的標記不同。ZB26與ZB30雖然外觀相像,但內部結構有較大不同,零件不能互換使用,幾乎可以算作兩種不同的機槍了。

ZB33

ZB33是為了參加英國制式輕機槍選型而在ZB30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而成的,發射英國0.303英寸口徑制式步槍彈,因此採用30發弧形彈匣,這也是該型號最顯著的識別特徵。

ZB30J

ZB30J ZB30J

ZB30的改進型,捷克裝備。

ZB39

ZB39 ZB39

南斯拉夫裝備型號。結合了ZB30和Bren MKⅠ的特點。在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時,似乎已經交付了不到100個。

布倫輕機槍

Bren Mk I Bren Mk I

布倫輕機槍又稱布朗輕機槍(Bren),舊譯勃然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的輕機槍。布倫輕機槍經過苛刻的測試,良好的作戰能力使得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

Bren MK 3 Bren MK 3

布倫輕機槍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兵工廠所設計的ZB vz.26參加英國新型輕機槍選型,1933年被英國軍方選中,之後英國取得ZB vz.26的生產執照,並根據英國軍方的要求改進而來。它同ZB vz.26輕機槍一樣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管下方備有瓦斯汽缸及瓦斯活塞,槍機采偏轉式閉鎖方式,即利用槍機後端的上下擺動來完成閉鎖。彈匣位於機匣的上方供彈,從機匣正下方拋殼。與ZB vz.26明顯的區別是布倫輕機槍將槍管口徑改為.303 British(7.7毫米),發射英國軍隊的標準步槍子彈。為了適應英國軍隊使用的有底緣步槍子彈改成29發容量的弧型彈匣,縮短了槍管與導氣管,並取消了槍管散熱片。

型號描述
Mk I 1937年9月,基於ZB vz.26開發的原型布倫輕機槍。 孔型後照門;槍托墊板令肩射更舒適;槍托加裝後置握把;後置握把可摺疊。
Mk II 1941年,從Mk I作小量改進的版本,只有小量試驗型。 摺疊式孔型後照門;移除後置握把;輕量化兩腳架;輕量化握把。
Mk III1944年由恩菲爾德兵工廠製造的輕量化短版本,提供英軍的東線部隊及傘兵部隊。
Mk IV1944年的Mk II改進版本。
L4到1958年北約各國統一步槍制式口徑,英國將布倫輕機槍重新設計改進成L4輕機槍系列,以適應北約制式7.62×51毫米NATO步槍子彈,並改為使用30發容量彈匣。
L4A1布倫Mk III的改進版本,裝Mk I腳架及鋼製槍管
L4A2布倫Mk III的改進版本,輕量化腳架及鋼製槍管
L4A3布倫Mk II的改進版本
L4A4L4A2的改進版本,鍍鉻槍管,提供陸軍特種部隊使用
L4A5L4A3的鍍鉻槍管版本,裝備英國皇家海軍
L4A6L4A1的改進版本,鍍鉻槍管
L4A7布倫改進版本,裝有瓣形消焰器
Taden gun原用於取代維克斯機槍(Vickers machine gun)的彈鏈供彈測試版本,因並非7.62×51毫米口徑而沒有採用。
布倫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在導氣管前端有氣體調節器,設4擋調節,每一擋對應不同直徑的導氣孔,可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供彈口、拋殼口、拉機柄等機匣開口處均裝有防塵蓋。提把與槍管固定栓可快速更換槍管。裝有兩腳架,亦可以裝在三腳架上以提高射擊穩定性。

Bren L4A4 Bren L4A4

四一式輕機槍

四一式輕機槍 四一式輕機槍

台灣六〇兵工廠,因當時已開始全面換用美械, 以三七式(1949年由53廠改良而成, 因戰局逆轉, 並未量產)為基礎, 將口徑改為.30-06, 稱之為四一式輕機槍, 槍匣左側有六〇廠之快門式廠徽及輕機槍三〇吋41式字樣, 外觀已經和勃然非常接近。

“七七”式輕機槍

七七式輕機槍 七七式輕機槍

該槍由浙江鐵工廠生產。“七七”式輕機槍由分廠廠長設計改進,其外形和捷克式一樣,但將槍機由方形改為圓形,彈匣改為由側面插入,因此製造更加方便,發射速度也更快,產量由改進前的每月20挺增加到60餘挺。該槍較為精良,曾遠銷兩廣、貴州、福建、安徽和甘肅等省份。 以七七命名,是不忘“七七事變”之意。

與同時代其他輕機槍比較

雖然ZB26輕機槍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從世界範圍來看,其名氣並不算太響亮,遠不及在它基礎上改進的布倫輕機槍。不過,就整體來看,在二戰期間同盟國列裝的主要幾種輕機槍中,ZB26是綜合性能相對出色的一支。

ZB26與DP27、M1918A2之比較

DP-27輕機槍 DP-27輕機槍

二戰中前蘇聯廣泛使用的輕機槍是DP27,而美軍裝備的是白朗寧M1918A2。與ZB26一樣,它們也都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同樣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的優點。ZB26採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方式,機匣為整塊鋼材銑削而成,結構雖然簡單,但是加工繁瑣,質量偏大。DP27輕機槍採用魚鰓撐板閉鎖片式閉鎖機構,零件數量多,機匣也是整塊鋼材銑削而成的,加工也比較麻煩,並且閉鎖片的加工要求較高,一旦損壞修配很不方便。M1918A2採用的是鉸鏈式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裝配較麻煩,但零件形狀比較簡單,加工相對容易,其機匣也是整塊鋼材銑削而成的,也有加工繁瑣、質量大的缺點。

ZB26沒有氣體調節器,導氣箍結構簡單一些,但活塞筒形狀複雜,加工難度較大。DP27和M1918A2均有氣體調節器,在特種環境下槍械的可靠性較好,而且兩者活塞筒形狀都比較簡單,加工相對容易一些。

白朗寧M1918A2輕機槍 白朗寧M1918A2輕機槍

ZB26槍管上加工有散熱槽,對散熱有利,但槍管加工耗時較多。DP27原型槍管也帶有散熱槽,但量產型則沒有。而白朗寧系列一直採用簡單的光滑表面槍管。不過,三者中只有ZB26的槍管不用工具就能更換,這對提高持續射擊能力有很大好處,而且轉移陣地時只需拎著提把即可,不受灼熱槍管的影響。DP27更換槍管的過程比較麻煩,而且沒有設計提把,槍管打熱後更換更加不便,轉移陣地時需要用手握住槍管護筒,雖不是直接握著槍管,但連續射擊後槍管護筒的溫度也會升高。而M1918A2的槍管是固定在機匣上的,野戰條件下無法更換,同樣存在著槍管打熱後轉移陣地時不便攜行的問題。因此,DP27和M1918A2的持續射擊和快速轉移能力都要遜於ZB26。在供彈具方面,ZB26和M1918A2都使用20發直彈匣,體積小,結構簡單,攜帶方便,但是火力持續性差。而DP27使用的是47發彈盤,火力持續性好,但彈盤徑向尺寸和質量過大,攜帶不方便,結構也比較複雜。

ZB26發射機構示意圖 ZB26發射機構示意圖

ZB26可以選擇單、連發發射方式,M1918A2則具有快射、慢射和單發三種方式,對不同的戰場環境適應性更好,有利於提高射擊精度和節約槍彈,而DP27隻能連發發射,在某些情況下不適用,也不利於節約彈藥。

ZB26採用的靠蝸輪調節的表尺體積和質量都較大,形狀複雜,不便於加工,瞄準基線也比較短,對提高射擊精度不利,同時彈匣安裝在機匣上方,對射擊視野有較大的影響。DP27瞄準基線長度適中,V形缺口照門視野開闊,利於瞄準射擊,平置彈盤不影響射擊視野,且其位於機匣上方,更換也較容易。M1918A2瞄準基線最長,且採用覘孔式照門,具有很好的射擊精度,整個表尺的體積也比較小,只是彈匣安裝在機匣下方,而彈匣卡筍又在扳機護國內,不利於快速更換彈匣。

ZB26與十一年式之比較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在中國戰場上,zB26最主要的對手是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即“歪把子”。十一年式全槍尺寸較短,口徑和威力較小,但質量卻超過了ZB26。

ZB26全槍表面平整,左右平衡性好,且有提把,故攜行方便。十一年式槍身左側有一個向外突出的大型供彈漏斗,同時為便於貼腮瞄準,該槍槍托歪向槍身右側,既增加了武器橫向尺寸,又破壞了槍身的整體協調和平衡,再加上沒有提把和前護手,操作和攜行均不方便。

從結構方面看,ZB26的槍機系統只有槍機框和槍機兩個部件;而十一年式採用閉鎖塊偏移式閉鎖機構,除槍機框和槍機外,還有一個單獨的閉鎖塊,在機匣內上下移動完成開閉鎖動作,零件數量相對較多,加工更加複雜,同時這種閉鎖機構對污垢很敏感,不如ZB26的可靠。

從拋殼方式來看,ZB26採用剛性拋殼挺,向下拋殼,拋殼挺固定在機匣內,體積較小,一旦損壞方便更換;而十一年式使用整體式抽殼鉤和外露的槓桿式拋殼挺,右側拋殼,拋殼挺體積和質量都較大,加之是外露式設計,對槍械外形有一定的破壞,射擊時還需注意不能觸碰外露的拋殼挺,以免發生意外。

從瞄具來看,ZB26採用位於槍身左側的蝸輪表尺,體積和質量較大,但結構堅固,不易損壞;十一年式採用的是體積小巧的弧形表尺,調整比較方便,但它突出在槍身右側,又無護翼保護,需要時刻防止磕碰損壞。

從腳架來看,ZB26的兩腳架可以縮放,有利於調節火線高度;而十一年式的兩腳架不能伸縮,對陣地的適應性明顯不及ZB26。

二戰幾款著名機槍比較 二戰幾款著名機槍比較

供彈具則是這兩種輕機槍最值得對比的地方。ZB26採用20發直彈匣供彈,比較簡單,除了彈匣外,全槍沒有附加的用於供彈的多餘零件,當彈匣內的槍彈用完後,可以用裝彈器重新快速裝填,或逐發手工裝填,只是較費時間;十一年式別出心裁地在槍身左側設計了一個30發的供彈漏斗,容彈量比ZB26多10發,裝彈時沒有取下空彈匣的動作,只需要副射手準備好6個橋夾(每個裝5發彈),打開漏斗將橋夾一次放入即可,射擊過程中空橋夾自動排出,相對來說彈藥保障比較快捷。但這種供彈具的體積、質量和複雜程度都比彈匣要高得多,而且其活動機件多採用斜面帶動原理,對污垢非常敏感,保養比較麻煩,反而成為最容易出故障的一個部件。

從槍托來看,ZB26槍托內有後坐緩衝簧,與小握把配合,射擊比較舒適,調整姿勢與位置時也比較方便。而十一年式使用的是與小握把成一體的魚尾形槍托,本身不帶抵肩托板,槍托後上部向後突出,充當抵肩托板作用,其小握把與槍托結合部分全部採用金屬製作,形狀比較複雜,工藝性不好。由於槍托偏向右側,瞄準系統也在右側,所以在射擊時射手要儘量將頭部靠向槍托右上方,時間長了射手頸部容易疲勞,對射擊精度也有一定影響。

從發射方式來看,ZB26具有單、連發兩種方式,特殊情況下使用單發利於節約彈藥,當需要火力壓制時使用連發,進行長、短點射;而十一年式只能連發發射。從附屬部件來看,ZB26比較簡單,主要是配有備用彈匣;而十一年式在供彈漏斗旁安裝有一個油壺,用於給進膛前的槍彈塗油,減小抽殼阻力,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抽殼可靠性,但嚴寒環境中油的粘性增大,不方便塗刷,而在風沙天氣下又容易吸灰而造成彈膛污染和磨損,甚至導致供彈機構故障。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十一年式由於設計年代更早,很多方面更為原始,總體性能比ZB26遜色。而ZB26輕機槍的出色性能也得到了作為對手的日本人的承認,如《東史郎日記》一書中就多處記載了作者對中國軍隊使用這一武器的印象,其中涉及到十六師團在南京、徐州及華北、華中的多次戰鬥,曾提到“整個晚上捷克式機槍的射擊聲就像節日的焰火一樣,通宵達旦,一刻不停……”這是因為ZB26發射7.92mm毛瑟槍彈,其威力較日軍的6.5mm槍彈大得多,特別是彈頭存速能力強,遠距離壓制效果明顯,發射時的槍聲和節奏與日軍機槍明顯不同,所以能夠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日軍對它的評價較高,認為它與日本自產的機槍相比,火力適當、輕便,而且故障率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