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UTC是協調世界時的簡稱,又稱世界標準時間、世界統一時間或世界協調時間,由國際無線電諮詢委員會制定。
它是最主要的世界時間標準,其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儘量接近於格林尼治平時。
中國大陸採用ISO8601:2000的國家標準GB/T7408-2005《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中亦稱之為協調世界時。台灣採用CNS7648的《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與ISO8601類似)稱之為世界協調時間。
縮寫
國際電信聯盟希望協調世界時能夠在所有語言有單一的縮寫。英語和法語區的人同時希望各自的語言縮寫(英文“CoordinatedUniversalTime”縮寫為“CUT”,法文“TempsUniverselCordonné”縮寫則為“TUC”)能夠成為國際標準。結果最後妥協使用UTC,這個縮寫跟從世界時的變種(UT0、UT1、UT2、UT1R等等)的縮寫的模式。
歷史
![UTC 協調世界時](/img/5/f7f/nBnauM3X1ATNxcTO3UTO2gDN5MTM5kTO2MjNwADMwAzMxAzL1k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國際原子時的誤差為每日數納秒,而世界時的誤差為每日數毫秒。為了在理論和普通套用中尋找一個折衷點,1972年推出了協調世界時間的折衷時標,即“UTC”。因此,協調世界時間仍然是基於原子的,但是處於套用考慮,它又必須和世界時間保持一致。
為了確保協調世界時與世界時相差不會超過0.9秒,常常會在協調世界時內加上正的或者負的閏秒。因此協調世界時與國際原子時之間會出現若干整數秒的差別。
位於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事務中央局負責決定何時加入閏秒。一般會在每年的6月30日、12月31日的最後一秒進行調整。
性質
UTC是時標的一種,所謂時標是指時間的分配製度或者方法,比如:將一天分配成24小時,就是人們常用的24小時記日方法。
用途
這套時間系統被套用於許多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的標準中,例如,網路時間協定就是協調世界時在網際網路中使用的一種方式。
在軍事中,協調世界時區會使用“Z”來表示。而在航空上,所有使用的時間劃一規定是協調世界時。而且Z在無線電中應讀作“Zulu”(可參見北約音標字母),協調世界時也會被稱為“Zulutime”。比如說飛機在香港時間下午六時正起飛,就會寫成1000z,又或者讀作“1000Zulu”。
日常使用
如果本地時間比UTC時間快,例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蒙古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西部的時間比UTC快8小時,就會寫作UTC+8,俗稱東8區。相反,如果本地時間比UTC時間慢,例如夏威夷的時間比UTC時間慢10小時,就會寫作UTC-10,俗稱西10區。
南極
依據國際南極條約,南極使用UTC,而UTC的時間就是等於GMT的時間。
當地研究人員所用的時間則與其母國同步。
美國的史考特研究站是最多人拜訪的地區之一,他們在冬天採用UTC+12,夏天則採用UTC+13。
北極
由於北極位於北冰洋上,並非屬於任何一國之領土,但是很靠近俄羅斯和加拿大,而事實上,北極距離加拿大領土超過770公里,早已超過一般常用的經濟海域,北極屬國際公海區域,依此,北極時區,亦為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