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The Making of Life of Pi

《The Making of Life of Pi》是2014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Jean-Christophe Castelli。

作者簡介

讓-克里斯托夫·卡斯泰利   (Jean-Christophe Castelli)曾以雜誌編輯與自由撰稿人身份在《名利場》《時尚先生》及《電影製作者》等雜誌上發表過文章。投身電影界後,在獨立電影製片公司“好機器(Good Machine)”擔任劇本監製,參與了眾多電影項目並開始了與李安的長期合作關係,第一次是為1997年的《冰風暴》進行文化背景研究,緊接著是為2000年的《臥虎藏龍》做故事拓展。在進行自己的寫作項目同時,卡斯泰利還在繼續為李安做相應的研究與拓展工作,並以聯合製片人的身份參與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品目錄

李安序

書籍插圖 書籍插圖

另一維度:關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些思考

揚·馬特爾序

前言
兩場暴風雨
1繪製航線:項目拓展階段
2揚帆起航:前期籌備階段
3漂洋過海:拍攝階段
4抵達彼岸:後期製作階段
鳴謝
圖片著作權說明
出版後記

序言

李安序
另一維度:關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些思考
常數π——圓形的周長與直徑之比——是一個無理數,一個無限不循環的無理數,永不重複也永不結束。在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當中,揚·馬特爾似乎將π作為未知、荒謬的生命天性。但對我來說,π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製作緊密相連。
理性像一座動物園,而人類則是獨一無二的一種動物,因為我們為自己打造籠子如——社會、家庭、學校、宗教組織——並且選擇居住於其中,刻意地利用限制範圍來防止我們自身去接觸未知。因為未知代表著令人恐懼、同時也具有誘惑性的事物。
藝術,尤其是講故事的藝術,有著不同於理性的接近無限的方式:藝術可以將無限轉化為包含著開始、過程以及結局的一個故事;與此同時,它還允許我們通過影像和隱喻等手段,來窺探那些令我們恐懼卻又不斷吸引著我們的非理性與未知。這樣一來,講故事就為全體人類提供了一些慰藉,填補了理性不能給予我們的精神所需。但光有講故事還是不夠的:即使我們在理性地生活的時候,我們之中的一部分人仍繼續行進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這說明人類的內心渴望著從屬於未知,向未知臣服,並且希冀自己成為某種載體,去承載遠遠超越我們本身的超能力……
而這正是信仰的來源:它既不像理性一樣充滿著限制,也不像迷信那般混亂不堪。信仰是一種手段,能令人類從被局限的這一觀點到達非理性和未知的境界。而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橋樑,有的只是一段缺口。想要跨過這一段缺口亦沒有別的方法,只有飛躍過去——並且,這樣的飛躍只會發生在不同於現實的另一個維度里。
當我第一次閱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時——那大概是在2001年——那本書令我神魂顛倒。記得當時我想,正常人一定不會想要把這小說拍成電影的:從理性出發,這么做的花費實在是太大了。但從非理性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又的確緊緊地抓住了我的心。7年過去,福斯2000電影公司的總裁伊利莎白·加布勒找到我來導演這部小說。我一度猶豫不決。之後福斯電影娛樂公司的董事長與執行總裁湯姆·羅斯曼(Tom Rothman)也前來勸說,他深具說服力,我便如此這般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項目引誘且挑戰著。最終我還是同意了,即使依然對此抱有懷疑。
我的第一直覺是正確的:製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光是對這個如此特殊的項目做合理的預算就已經讓我們覺得走投無路。這看起來簡直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像是變圓為方(除過π之外的第二個數學上的比喻),而且在不止一次的場合下,我都幾乎要失去信仰,想要放棄所有,逃之夭夭。之後有一天(應該是2009年中的某天),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將另一維度引入電影,從而賦予派以鮮活的生命,最終跨越這部電影的藝術潛質與製作現狀之間巨大的缺口。
緊接著,一系列的選擇方案交替著在我腦海里上演:
另一個維度——從字面意思講,如果我們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成一部3D電影,會怎樣?我在《阿凡達》上映很久之前就已經想到這個。當然,那時我腦海里只有一個模糊的影子。
另一種結構:如果我們把講故事的過程放進故事之中,在銀幕上,讓中年派和作家呈現在銀幕上的同一個敘事框架中,會怎樣?
另一位演員:如果我們選擇一個默默無聞的16歲男孩來扮演派——即使他將不得不擔起這整部電影的重任,會怎樣?
另一隻老虎:如果我們將活生生的真老虎和電腦合成的數字老虎結合起來使用,為自己設定一個製作難度極大、但可以保證儘可能真實的呈現標準,會怎樣?
另一處地點:如果我們在印度的本地治里市和慕那爾市,也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故事發生地來拍攝,即使那裡完全沒有能夠進行大型電影拍攝的相關基礎設施,會怎樣?
另一片海浪:如果我們設計並建造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造浪池,在模仿遼闊海域的潮漲潮落、喜怒無常方面可以超越以往任何一個的造浪池,會怎樣?
最後,另一個國家:哪一個?哪裡才是拍攝的主要場地所在?我們看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但它們都不具有合適的元素。
也許,小說本身就為這次探索未知的旅程提供了的線索和導向圖。書中,齊姆楚姆號貨船就沉沒在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北部,因而派就沿著北回歸線穿越太平洋,向著北美大陸漂流而去。而最靠近派的漂流之旅的土地,恰好就是台灣——這座漂浮在太平洋上的島嶼,也正是我成長所在的“動物園”。於是,一切敲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注定會成長為一部電影。我們將台灣作為拍攝的主戰場,儘管自1966年之後,再也沒有什麼電影公司的大製作到那裡取景拍攝過。但更重要的是,在台灣拍攝這部電影,需要的是一次關於信仰的巨大飛躍,但我最終還是承受了下來。你可將其稱之為“命運”,或是這次旅程當中的意外,但該來的總是要來:在長時間的背井離鄉之後,我又回到了家鄉,一次輪迴因此而圓滿。
我們在印度本地治里市和慕那爾市度過了無與倫比的三個星期,與當地極為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共事;最後以在加拿大蒙特婁市的兩天拍攝作為結束。但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前期籌備和拍攝階段的主要部分,超過80%的工作都是在一座廢棄機場(坐落於台灣第三大城市台中市),以及台北動物園和墾丁的海岸沿線完成的。
拍攝過程中有些十分特殊的事情。想想看,總計超過100名來自不同國家的劇組工作人員匯聚台灣,其中中有許多攜妻帶子,但它們都漸漸適應了台灣的
.生活方式,一如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工作人員也學習著大投資電影的製作門道,他們的工作同樣完成得非常出色。說來奇怪,在老台中機場,當我們攜手工作,以及在由機場登記處改造而成的食堂里共享一日三餐時,語言已不再是障礙,這個老機場就像是全世界電影工作者們夢想中的烏托邦。
我並沒有過分誇大台灣部分拍攝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整個製作當中的分量:我們獲得了來自台灣信息辦公室的大力支持;台中市政府也提供了台中機場和造浪池;屏東縣——我出生的地方——提供給我們的外景拍攝地;台北動物園以及六福村主題公園更是批准我們拍攝他們園內的動物。從最大的造船公司,到地方工業與街坊小商販,大家對於能夠在台灣這個小島上完成這部不可思議的好萊塢電影都感到激動不已。這種正能量的注入,使得我們的拍攝和製作變成了分享同一個夢想的過程。在福斯電影公司的支持之下,我們為這部電影創造出了異於其他任何電影的特殊條件。對於所有參與其中的人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次充滿了冒險精神,並帶來大量全新製作經驗的旅程,因為我們要以十分靈活與創新的方式工作,不同於以往總會被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所束縛,這一次我們創作出了一些絕無僅有的東西。
故事與信仰是保證這部電影的製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兩個要素。在此,我們的旅程告一段落了。就像派與理察·帕克最後在墨西哥海岸登入一樣,我們終於帶著這部電影到達了旅程的彼岸。現在是回望我們工作最後一眼的時候了,在此之後,我們就要讓它飛躍到現實世界中,期冀著它能講述出更多的故事,更多在你們心中、腦海中,屬於自己的故事。

後記

改編自揚·馬特爾同名小說、由李安執導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僅在世界上掀起一股“奇幻”熱潮,更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及最佳視覺效果等四項大獎。在驚嘆於影片炫目的視覺奇蹟,並為其對信仰和人性的深入探索而感動時,我們也會有種種疑問:怎樣面對變幻莫測的海上拍攝環境?動物們怎能貢獻如此精湛的表演?3D效果、視覺特效如何達成?李安導演又是怎樣有力地支配所有一切?總之,這部影片是如何誕生的?
以上所有問題的答案,都能從這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部電影的誕生》中找到。身為影片聯合製片人,本書作者親身參與了電影製作全程,並按流程記錄了項目拓展、前期籌備、拍攝以及後期製作四個階段,從閱讀劇本時的靈感一現,到後期具體的軟體操作,本書將為您事無巨細地揭曉這些發生在電影幕後的精彩故事。書內特別收錄首度公開的高清美術創作和圖片檔案,更有攝影師瑪麗·艾倫·馬克和藝術家亞麗克西斯·羅克曼帶來的獨家授權作品,為分鏡頭故事板、概念設計速寫以及劇照做補充,令各年齡段的讀者都能有所收穫,並體驗一番“跟組拍攝”的樂趣。
除一些細節的改動外,本書基本延用了英文原版的版式和封面設計,儘量為讀者提供原汁原味的閱讀體驗。另外,特別將設計草稿、故事板等圖片中的文字譯成中文,以方便讀者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