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內涵
不同於離散轉移模型,平滑轉移回歸模型的轉移是基於轉移變數的連續過程(Hansen,1999)。當不確定區制轉變的時間且新區制還未產生的時候,平滑轉移回歸模型有效的體現了區制轉移行為,所以該模型能夠捕捉在轉移階段變數的動態特徵。同時具備非線性和區制轉移的特徵使得該模型成為研究經濟變數的重要工具。
選擇STAR模型對中國實際匯率非線性態勢進行實證預測研究的原因是:平滑轉移自回歸模型不用像馬爾可夫機制轉換模型那樣需要提出預先假設、捕捉不到狀態的變化;同時門限模型的錯誤設定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而ARCH類模型只能解決殘差的非線性問題;只有STAR模型可以追蹤在兩個極端機制之間的平滑改變或漸進變化,最易模擬匯率動態變化的非線性路徑。
模型形式
設STAR模型形式為
其中β1,β2 表示參數向量,
εt˜i.i.d.N(0,σ2)
G(st,γ,c) 為轉移函式,st 為轉移變數。常用的轉移函式形式包括Logistis形式(LSTAR)和指數形式(ESTAR)。
Logistis形式的轉移函式為
指數形式的轉移函式為
公式三:G(st,γ,c) = 1 − esp( − γ(st − c)2),γ > 0
在實際套用時,STAR模型線性檢驗的步驟為
1)線上性原假設下估計模型,計算其殘差平方和SSR0 ;2)估計輔助回歸式,即公式四,計算其殘差平方和SSR1 ;3)根據公式六或公式七計算統計量的值;
Gonzalez等指出在一般情況下,該統計量具有較好的檢驗水平和功效,但如果樣本容量較小,則會出現嚴重的檢驗水平扭曲,並且如果樣本容量小於4p,該檢驗失效。
模型構成
STAR模型的結構是圍繞以下三個關係組織的:
(1)資本積累影響利潤的關係:在一定的實際資本積累與增長水平下,以當前價格表示的需求可按收入項目予以計算(同其他模型相反,這裡沒有關於工資率的方程,而且工資單一利潤分紅是直接決定的)。
(2)利潤影響資本積累的關係:廠商按現行價格的投資依自籌資金(如在FIFI和DECA模型中那樣)以及外部投資可能性兩者而定(這些又轉而依靠家庭儲蓄而定)。
(3)增長影響利潤的關係:利潤水平依實際產出和資本存量,以及以往年份繼承下來的金融結構而定。
前兩組關係完全決定了現行價格(按價值量)和特別是名義生產水平以及有效利潤三者之間的平衡,但是它們必須與增長率相一致。因此,價格水平的決定必須使生產在價值量與實物量間達到一致。這裡沒有明確的價格方程(如在ZOGOL或DECA模型中那樣),只有一種“隱含的”使要求的與實現的利潤率相均衡的確定方法(Mazier,1975)。
STAT模型的結構看上去十分原始;如果根據凱恩斯主義的價值觀來看,它引入了實際生產中影響供給的因素(如FIFI模型所做的)。實物一價值分配決定是模型的核心部分,並能夠理解現實流行的停滯膨脹。不過,它來自對歷史的模擬,即通貨膨脹的決定是有傾向性的(Boyer等,1973),而且對確定價格水平用的利潤增長關係的有效性表示懷疑。廠商獲得的利益在模型的動態特性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它同R.M·古德溫(Goodwin)理論模型具有某些相似之處](R.M.Goodwin,1951)。
參考文獻
1 劉柏,趙振全.基於STAR模型的中國實際匯率非線性態勢預測[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
2 馬薇,袁銘.平滑轉移模型線性檢驗的可靠性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10
3 (加)羅納德·G·伯德金(美)勞倫斯·R·克萊因(英)肯塔·瑪瓦.巨觀經濟計量模型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0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