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過程
偵查坦克SP I. C是1960年代一個非常神秘的原型車。發展過程大致如下:重新組建以後,西德陸軍裝甲部隊開始尋找一個合適的裝甲偵察車。其中一個提議是在[SPz 11-2 Kruz裝甲車]的基礎上製造一輛輕型坦克。當時的觀點認為類似二戰時期的美洲獅輪式裝甲車(擁有強大的火力)是非常有效的——這輛車不僅要小,而且要搭載可以對敵方裝甲目標進行有效打擊的武器。於此同時,在50年代早期,西德國防軍曾一度考慮裝備安裝升級版武器和電子設備的改進型黑豹坦克——但是美國坦克M41最終“中標”。
SP I. C便是上述提議導致的結果。為了能在炮塔上安裝一門90mm短后座MECAR火炮,底盤和懸掛都進行了改進,這門炮儘管非常強力,但因為缺乏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因而整體上並不令人滿意。人們還在炮塔上測試了自動裝彈機,但是並未採用。裝甲約等於沒有(15毫米),但整車重量很輕(6.5噸),引擎為195馬力霍奇基斯—勃蘭特發動機,功率質量之比非常出色(接近30)
這輛車的研發工作從1956年開始持續到1962年(原型車生產於1961年),在1962年之後,計畫被終止,原因正是之前提到過的(缺乏進一步改進的餘地,同時原型車暴露出一些技術問題)。SP I. C的原型車目前停放在科布倫茨。
坦克世界中
數據:
乘員:3
長度:4.42米/
寬度:2.3米
高度:2.39米
底盤離地高度:0.4米
重量:6.5噸
引擎:195馬力霍奇基斯—勃蘭特 I6(汽油機)
功率/重量:30馬力/噸"
最大速度:58公里/小時
裝甲:前部15毫米,側面8毫米
主炮:90毫米MECAR(短后座,L/22,可以發射破甲彈和榴彈,攜帶18發炮彈)
穿甲彈(初速630米/秒,其餘屬性不詳)
榴彈(初速338米/秒,其餘屬性不詳)
曳光榴彈(5.1公斤)
曳光碎甲彈(4.3公斤,初速250米/秒)
破甲彈(3.54公斤,90毫米口徑,350毫米穿深,最大射程大約1000米)
破甲彈(M620A1 HEAT-T, 穿深為300毫米等效裝甲)
破甲彈(M630 HEAT-T, 穿深為1000米處120毫米/60度,初速750米/秒))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652A1 APFSDS-T, 穿深為1500米處100毫米/6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