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手術

RK手術

RK手術,又稱為放射狀角膜切開術,1939年,日本佐藤教授最先發明了治療近視的手術。當時的手術方法是把角膜的前表面和後表面同時切開,但沒過多久,很多患者就出現了嚴重的併發症。

介紹

1987年,我國著名眼視光學專家、衛生部近視眼重點

近視RK手術 近視RK手術

實驗室主任褚仁遠教授專程前往蘇聯,將RK手術改良引進國內。隨後,RK手術治療近視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但是好景不長,經過幾年的術後觀察,褚仁遠教授逐漸發現了RK手術在技術方面的四大缺陷:

四大缺陷

首先,手術預測性比較差

比如,醫生預先想降低250度,但實際的效果卻不能達到這么精確。

第二,術後極易產生散光

由於手術切削的厚度掌握的不好,很可能將散光帶一部分進去。

第三,眼睛經不起一般的暴力衝擊

由於角膜在進行多條放射狀切削後,角膜受力的穩定性會降低,說白了就是沒以前結實了。正常的眼角膜受到外傷後損害程度不會太大,但做過手術的眼睛被撞後就會出現角膜裂傷,原來被切開的地方就會發生整體開裂,恢復後也會形成瘢痕,這會嚴重影響視力。

第四,需要醫生精湛的切削技術

由於角膜中央部位總共才0.5~0.6毫米的厚度,如果醫生手術時用刀稍有不甚,就會出現切多或切少的問題,如果切的深度達不到85%以上,那么就沒有效果,近視還會反彈。”由於手術後發現的問題越來越多,這種屈光手術逐漸被準分子雷射手術替代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