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SHOX BB4

NIKE SHOX BB4

NIKE SHOX BB4是一款球鞋,該鞋中底配置前掌Zoom Air氣墊單元,後掌Shox加上TPU托盤穩定系統。前掌使用的Zoom Air提供了應有的反應力和柔軟度,後掌Shox則提供了一流的減震和反彈力。

基本信息

配色:不計其數,還可以定製ID款。

使用場地:內場

位置:全能

關鍵科技:NikeSHOX, Nike Zoom Air

發售日期:2000年11月15號

價格:150美金 國內售價:1250人民幣

優點:測評史上最穩固的球鞋,舒適、包裹性俱佳

缺點:shox減震技術需要穿著至少兩次才能發揮作用

公司:Nike, Inc. One Bowerman Drive Beaverton, Oregon 97005-6453

球鞋故事

在2000年卡特的那記死亡之扣後,Nike公司迅速發售了當時卡特所穿的Nike Shox BB4,這雙鞋一經推出便引起了空前的轟動,這種轟動不僅僅是因為這雙球鞋的紀念價值,光這雙球鞋本身帶來的全新概念就已經成為了鞋迷們記憶中無法抹去的烙印。此外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Nike圓了自己多年的一個夢想。

在Nike公司1972年剛剛起家,一直到1983年Air Force1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雙氣墊鞋推出,這10年之間,基本上只算是與其他體運用品公司相差無幾生產普通球鞋的小品牌。不過,將空氣注進球鞋的中底一直是Nike死死抓住不放的一個夢想。經過了10年左右的研究,氣墊運動鞋終於被發明出來。這也是Nike從一個普通的品牌走向輝煌的開始。

在2000年推出Shox的時候,Nike的宣傳材料讓人們知道了,Nike還曾經擁有另一個更難以實現的夢想——將彈簧放到鞋底,可以利用彈簧的反作用力讓運動員跳得更高。說的現實一些,此項研究似乎要比氣墊更難攻克。因為彈簧的穩定度比薄薄的氣墊相差甚遠,彈簧厚度不夠高,起不到應有的反彈作用,厚度過高則又會引起腳與地面的距離太大,運動員在活動時根本無法控制球鞋的走嚮導致受傷。這種看似怪誕的設計曾經一度被停止,也被喻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似乎Nike根本沒有對此項技術絕望。

從Nike對Shox的馬拉松式研究的圖紙中可以看出,最後一雙實驗Shox球鞋使用了1999年的Nike Air Afterburner Flight的外形設計作為臨時替代的鞋面。因此得出的結論是經過了10幾年的不停研究,在1999年的時候,Nike基本上Shox已經完成了最後的設計,而且與多年之前的有些不切實際的設計相比,橡膠Shox氣柱在穩定度上與最初的“彈簧鞋”已經有了天壤之別。這和直到2000年奧運會時才推出的Shox BB4的Shox氣柱相比樣子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差異。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這雙試驗品,和BB4同年推出的Nike Shox跑鞋 R4的氣柱外形,已經完全一樣。所以說Nike傾盡全力研究的Shox系統在99年的時候終於有了完美的答案,這的確可謂10幾年磨一劍。在喬丹退出NBA,Nike的股票下跌的時候,Shox的橫空出世意味著什麼,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單就這雙Shox BB4來講,是Nike繼1999年的Air Flightposite之後推出的最有創意也是擁有最佳性能的籃球鞋。Shox的創意之前已經說過,性能方面,BB4使用了Nike當時可以利用的所有高端製鞋科技:中底配置前掌Zoom Air氣墊單元,後掌Shox加上TPU托盤穩定系統。前掌使用的Zoom Air提供了應有的反應力和柔軟度,後掌Shox則提供了一流的減震和反彈力。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TPU托盤。從Shox的開發草圖中可以發現在1999年的實驗品上還沒有TPU托盤的配置,實際上正是這種托盤讓Shox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因為Shox的氣柱的受力面是按照4個氣柱的排列的點受力而並不能均勻覆蓋整個後掌的,TPU托盤負責讓力均勻分布,起到了穩定調整的重要作用,在外觀上TPU托盤並沒有Shox顯眼,但就是這可有可無的東西讓Shox真正充滿了生命力,不可否認也正是Alpha Project的人性化設計理念才可以讓Shox變得更為現實。

鞋面在前掌部分運用了鞋面包裹中底的簡潔設計,腳踝部分配備了猴爪提高了保護性能,再加上利用隱藏鞋帶的束縛性,穿上BB4的感覺是腳在鞋裡面沒有多餘的滑動空間。外底方面,BB4和Air Pippen IV非常相似,前掌經典的人字紋配後掌的橫紋,前掌內側使用了外底上翻到鞋側面的設計,充分加強了運動員啟動時球鞋所能提供的牽引力。

一流的外形與同樣一流的性能,再加上2000年奧運會上卡特的扣籃與Nike成熟的行銷手段, Shox BB4在當年年大出風頭。在街頭巷尾,Boing這個象聲詞已經被Sneaker們牢記在心中。Shox上演了一出完美的橫空出世。

Nike的Shox為球鞋減震設計的理念開闢了一個新的空間,把一種全新的“中底鏤空”思路引入了籃球鞋的減震設計,隨後adidas公司的A3系統和DADA的Draulics 2-stage系統雖然都是獨立設計開發,但是因為外形與Shox類似也免不了被冠以“adidas或者DADA的Shox”的名頭。可見Shox的概念不僅僅局限在Nike的Shox球鞋上,甚至一度可以被當作鏤空減震中底設計的代名詞。

但是BB4的成功並不能掩蓋其本身的一些小問題。其中比較值得商榷的是為了占領市場而急於推出的Shox在穩定系統上的缺陷,另外Shox的性能似乎並不能在所有人身上可以完全的發揮出來。這兩點在BB4上若有若無的顯現,這些問題可以在之後的Shox籃球鞋上討論。

BB4還有一點也值得探討的就是這雙鞋過於成功,以至於Nike公司在之後的Shox籃球鞋上的突破走到了一個死胡同,BB4將Shox籃球鞋的性能和外觀從一開始就推到了一個極致的層面上,以至於後來的大部分Shox籃球鞋都只能以BB4為藍本加以改良。證據就是至今還有很多鞋迷對Shox BB4念念不忘,這為後來的Shox球鞋打下了一個不甚良好的發展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