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r

Instant Messager(即時通訊工具,實時傳訊工具)的縮寫是IM,這是一種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上建立某種私人聊天室(chatroom)的實時通訊服務工具。大部分的即時通訊服務工具提供了狀態信息的特性──顯示聯絡人名單,聯絡人是否線上及能否與聯絡人交談。目前在網際網路上受歡迎的即時通訊軟體包括百度hi、QQ、MSN Messenger、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NET Messenger Service、Jabber、ICQ等。

簡要介紹

通常IM服務會在使用者通話清單(類似電話簿)上的某人連上IM時發出訊息通知使用者,使用者便可據此與此人透過網際網路開始進行實時的通訊。除了文字外,在頻寬充足的前提下,大部分IM服務事實上也提供視訊通訊的能力。實時傳訊與電子郵件最大的不同在於不用等候,不需要每隔兩分鐘就按一次“傳送與接收”,只要兩個人都同時線上,就能像多媒體電話一樣,傳送文字、檔案、聲音、影像給對方,只要有網路,無論對方在天涯海角,或是雙方隔得多遠都沒有距離。

發展歷史

網際網路的歷史總顯得具有不可思議的戲劇性:1996年,4位以色列人發明了IM的鼻祖——ICQ“壞小子”,那時它只是一個主要搞網上尋呼的“小玩意”;1998年,騰訊研發團隊為QQ用戶突破100人而“興奮不已”;2000年前後,業內傳馬化騰打算把QQ作價100萬賣給深圳電信,但深圳電信卻不要。到2005年騰訊卻成為中國收入前三名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與騰訊一樣做即時通訊的朗瑪UC,依靠市場份額和用戶數排名第二的優勢,被新浪收購後換來了3600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

說起中國即時通訊的歷史,不得不提馬化騰,這個戴著眼鏡、溫文爾雅的年輕人。1998年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還是個睡沙發、吃便當的總裁,當他與另兩個“元老”一起擠在深圳賽格科技園4樓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小廠房辦公時,他的名片上甚至從來都不敢印“總經理”的頭銜,而只印著“工程師”字樣——馬化騰當時的惟一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來;他更沒想到僅5年之後,他因此就一夜之間成了身價8億港元的富豪。

聊天其實一直是網民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只不過,當時網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只有聊天室。即時通訊的出現並不像後來所描寫的“很自然地崛起”,出身於著名尋呼企業潤訊的馬化騰最初做的只是與尋呼業相關的ICQ軟體。只是當電信尋呼、聯通尋呼、潤迅尋呼等大尋呼企業都用上了這種網路尋呼機,給馬化騰他們賺來了第一桶金後,騰訊才瞄上了在國外正熱的網際網路產業。1999年,騰訊正式提供網際網路的即時通訊服務。

其實新浪在這個領域也可以說是先行者,早在1999年,新浪就推出了一款IM工具叫Sinapager,當時這款工具的功能應該說已經很強大了,比騰訊的QQ毫不遜色,而且當時用戶群並不少。只是新浪當時沒有那么專注於IM領域上。

從前,並沒有多少人認為即時通訊會有多大出路,因為這種需要隨時在網上的聊天工具一直受制於網際網路的撥接。這導致QQ用戶數一增加就要不斷擴充伺服器,馬化騰甚至都堅持不下去了,一度決定將QQ賣掉。只是買家深圳電信數據局準備出60萬元,而馬化騰堅持要賣100萬元,最終因為價格無法達成一致,最終談判告終。

但是,當馬化騰在2003年第一次進入“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九十九名,騰訊宣布QQ同時線上人數達到492萬,這個網際網路業開始為即時通訊沸騰。

先是網易開始發力,在北京推出了新版的即時通訊軟體網易泡泡2004;然後是新浪花3600萬美元收購已有巨大用戶群的UC,加上搜狐在2004年初推出的即時通訊軟體搜Q的奮力一搏,以及微軟的MSN也進入中國插一腳。入口網站們顯然希望能夠通過自己長久以來累積的用戶忠誠度在該領域有所作為。一時之間,即時通訊與搜尋引擎一起,成了最熱門的網際網路領域。以至於在即時通訊軟體上做一些外掛程式的增值服務公司也層出不窮。

客觀上來說電信運營商對頻寬投入的大幅增長導致網際網路的更普及是即時通訊繁榮的物質基礎;而幾個入口網站紛紛選擇發力即時通訊市場,不僅僅是簡單地給自己補課,更是促進了即時通訊的普及。

“中國即時通訊市場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並不是說誰可以把QQ幹掉,QQ依然會占領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絕對不是像現在這樣的一家獨大的壟斷性份額。我認為這個時間很快就會來臨,或許就在今年底或明年。”前雅虎中國總裁周鴻禕曾如此充滿期望。

2005年Ebay以數億美金的代價收購了做語音即時通訊軟體的Skype,此時Skype並沒有實現盈利。之前,搜尋引擎巨頭Google也開發了自己的語音即時通訊聊天工具Google Talk。國際巨頭的動作預示著,即時通訊公司正在向多元化經營和語音通訊的方向發展。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中國,只不過故事的版本有了變化。2004年微軟的MSN進中國時,簽下了數家做內容的網站進行門戶式的擴張;而騰訊則公開宣布要靠即時通訊多年積攢的用戶數做基礎,向門戶和C2C電子商務方向進軍。新浪的UC則在向視頻增值服務的方向向前發展。即時通訊產業的明天同樣充滿了變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