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P

LFP

LFP為LiFePO4的簡寫,中文一般稱為磷酸鐵鋰,橄欖石結構。LFP電池和一般鋰電池同為綠色環保電池,但兩者最大不同點是LFP電池完全沒有過熱或爆炸等安全性顧慮,再加上電池循環壽命約是鋰電池的4~5倍,高於鋰電池8~10倍高放電功率(可瞬間產生大電流),加上同樣能量密度下整體重量,約較鋰電池減少30~50%。與傳統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正極材料,尖晶石結構的LiMn2O4和層狀結構的LiCoO2相比,LiMPO4 的原物料來源更廣泛、價格更低廉且無環境污染。 而LiMPO4中的FeO6八面體共頂點,因為被PO43-四面體的氧原子分隔,無法形成連續的FeO6網路結構,從而降低了電子傳導性。

LFP

LFP簡介

LFP簡介LiFePO4正確的化學式應該是LiMPO4, 物理結構則為橄欖石結構, 而其中的M可以是任何金屬, 包括Fe,CO,Mn,Ti等等, 由於最早將LiMPO4商業化的公司所製造的材料是C/LiFePO4, 因此大家就這么習慣地把Lithium Iron Phosphate 其中的一種材料LiFePO4當成是磷酸鐵鋰。然而從橄欖石結構的化合物而言, 可以用在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並非只有LiMPO4一種, 據目前所知, 與LiMPO4相同皆為橄欖石結構的Lithium Iron Phosphate 正極材料還有AyMPO4、Li1-xMFePO4、LiFePO4?MO等三種與LiMPO4不同的橄欖石化合物(均可簡稱為LFP)。

磷酸鋰鐵(分子式LiMPO4,Lithium Iron Phosphate ,又稱磷酸鐵鋰、鋰鐵磷,簡稱LFP),是一種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也稱為鋰鐵磷電池,特色是不含鈷等貴重元素,原料價格低且磷、鋰、鐵存在於地球的資源含量豐富,不會有供料問題。其工作電壓適中(3.2V)、電容量大(170mAh/g)、高放電功率、可快速充電且循環壽命長,在高溫與高熱環境下的穩定性高。這個看似不起眼卻引發鋰電池革命的新材料,為橄欖石結構分類中的一種,礦物學中的學名稱為( triphyllite ),是從希臘字的Tri以及 fylon兩個字根而來,在礦石中的顏色可為灰色,紅麻灰色,棕色或黑色,相關的礦物數據可參考相關網站。

LFP的發現

自1996年日本的NTT首次揭露AyMPO4(A為鹼金屬,M為CoFe兩者之組合:LiFeCOPO4)的橄欖石結構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之後, 1997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John. B. Goodenough等研究群,也接著報導了LiFePO4的可逆性地遷入脫出鋰的特性,美國與日本不約而同地發表橄欖石結構(LiMPO4), 使得該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重視,並引起廣泛的研究和迅速的發展。與傳統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正極材料,尖晶石結構的LiMn2O4和層狀結構的LiCoO2相比,LiMPO4 的原物料來源更廣泛、價格更低廉且無環境污染。

LFP的物理化學性質

磷酸鋰鐵化學分子式的表示法為:LiMPO4,其中鋰為正一價;中心金屬鐵為正二價;磷酸根為負三價,中心金屬鐵與周圍的六個氧形成以鐵為中心共角的八面體FeO6,而磷酸根中的磷與四個氧原子形成以磷為中心共邊的四面體 PO4,藉由鐵的FeO6八面體和磷的PO4四面體所構成的空間骨架,共同交替形成Z字型的鏈狀結構,而鋰離子則占據共邊的空間骨架中所構成的八面體位置,晶格中FeO6通過 bc 面的共享角連結起來,LiO6則形成沿著b軸方向的共邊長鏈,一個FeO6八面體與兩個LiO6八面體和一個PO4四面體共邊,而PO4四面體則與一個FeO6八面體和兩個LiO6八面體共邊。在結晶學的對稱分類上屬於斜方晶系Orthorhombic中的Pmnb空間群,單位晶格常數為 a=6.008Å,b=10.334Å,c=4.693Å,單位晶格的體積為291.4m3。由於結構中的磷酸基對整個材料的框架具有穩定的作用,使得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循環性能。

LiMPO4中的鋰離子不同於傳統的正極材料LiMn2O4和LiCoO2,其具有一維方向的可移動性,在充放電過程中可以可逆的脫出和遷入並伴隨著中心金屬鐵的氧化與還原。而LiMPO4 的理論電容量為 170mAh/g,並且擁有平穩的電壓平台 3.45V。 其鋰離子遷入脫出的反應如下所式: LiFe(II)PO4 <-> Fe(III)PO4 + Li+ + e- (1)

鋰離子脫出後,生成相似結構的 FePO4,但空間群也為Pmnb,單位晶格常數為 a=5.792Å,b=9.821Å,c=4.788Å,單位晶格的體積為272.4m3,鋰離子脫出後,晶格的體積減少,這一點與鋰的氧化物相似。 而LiMPO4中的FeO6八面體共頂點,因為被PO43-四面體的氧原子分隔,無法形成連續的FeO6網路結構,從而降低了電子傳導性。另一方面,晶體中的氧原子接近於六方最密堆積的方式排列,因此對鋰離子僅提供有限的通道,使得室溫下鋰離子在結構中的遷移速率很小。在充電的過程中,鋰離子和相應的電子由結構中脫出,而在結構中形成新的FePO4相,並形成相界面。在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和相應的電子遷入結構中,並在FePO4相外面形成新的LiMPO4相。因此對於球形的正極材料的顆粒,不論是遷入還是脫出,鋰離子都要經歷一個由外到內或者是由內到外的結構相的轉換程。 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一個決定步驟,也就是產生 LixFePO4 / Li1-xFePO4 兩相接口。 隨著鋰的不斷遷入脫出,接口面積減小,當到達臨界表面積後,生成的FePO4電子和離子導電率均低,成為兩相結構。因此,位於粒子中心的LiMPO4得不到充分利用,特別是在大電流的條件下。

若不考慮電子導電性的限制,鋰離子在橄欖石結構中的遷移是通過一維通道進行的,並且鋰離子的擴散係數高,並且LiMPO4經過多次充放電,橄欖石結構依然穩定,鐵原子依然處於八面體位置,可以做為循環性能優良的正極材料。在充電過程中,鐵原子位於八面體位置,均處於高自鏇(high spin)狀態。

LFP在產業上的套用

LFP電池和一般鋰電池同為綠色環保電池,但兩者最大不同點是LFP電池完全沒有過熱或爆炸等安全性顧慮,再加上電池循環壽命約是鋰電池的4~5倍,高於鋰電池8~10倍高放電功率(可瞬間產生大電流),加上同樣能量密度下整體重量,約較鋰電池減少30~50%。因此受到軍事、汽車、電池等等與電能相關領域的重視,鋰電池廠紛紛投入這種新型動力鋰電池的生產,目標市場就是電動腳踏車與電動公車。

西班牙足球職業聯賽

(Liga de Fútbol Profesional)

發展歷史

西甲聯賽logo西甲聯賽logo

西班牙的足球運動也是英國人引進的。1872年前後,居住在烏埃瓦的英國人開始從事這項運動,並很快在西班牙居民中引起了興趣。上世紀末,英國人又將足球引進巴斯克地區。於是,在西班牙各地陸續的成立了多家俱樂部,這其中就有著名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和巴塞隆納俱樂部。1893年西班牙舉行了首次首次正式的足球比賽,這次比賽除了一些西班牙球隊外還包括一些由英國商人和海員組成的球隊。1902年,該比賽正式取名為西班牙錦標賽,它是一種友誼性質的比賽。

1900年前後,大部分的足球俱樂部成立自己的小協會,即現今西班牙足協的各地區協會。從1902年起,各地區協會開始醞釀成立西班牙足球協會。1909年10月4日,在馬德里俱樂部的倡議下,多家俱樂部的代表在西班牙首都成立了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並於1913年加入國際足聯。

1902年以前,西班牙所有的足球比賽都是地方性的,最多也只是省級或地方上的比賽。1902年,開始舉辦跨地區比賽,即後來的西班牙國王杯賽。西班牙國王杯賽的參賽方式多種多樣:1902-1903年是自由參加;1913-1940年由各地冠軍隊參加;1941年,參賽的是甲級、乙級和丙級比賽的冠軍球隊;1942年由各地區冠軍參加;1943年由14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冠、亞軍共16支隊伍參加;1944年可自由報名參加;1945-1947年,由甲級和乙級各14支隊伍參加;1948年和1949年由甲、乙、丙三個級別的所有球隊參加;1950年只有14支甲級隊和32支乙級隊參加;1951和1952年由12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冠亞軍參加;1953年由甲級中的12支隊和乙級中的32支隊參加;1954-1955年由12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兩個冠軍參加;1956年由14支甲級隊和乙級聯賽的兩個冠軍參加;1957年和1958年有16支甲級參加;1959-1968年由16支甲級隊和32支乙級隊參加;1969年,又只有16支甲級隊參加;1970年經多方磋商,終於決定由甲級、乙級、丙級三個級別的球隊參加,這一決定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早在1902年西班牙國王杯賽就初具規模,雖然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於1909年10月4日就宣告成立,但直到1928年11月23日,西班牙全國聯賽才千呼萬喚始出來。由於西班牙國家足球隊在1920年奧運會足球比賽中力奪銀牌,大大的推動了西班牙足球運動的普及,各地足球俱樂部希望能創辦一種新的比賽,這樣就有更多的比賽機會,以增加財政收入,從而應付日益發展的足球局面。經多方面的反覆磋商,西班牙的聯賽終於誕生了。但第一屆西班牙甲級聯賽實際上是在1929年舉行的。

根據聯賽的規定:甲級聯賽的最後三支球隊降入乙級聯賽,乙級聯賽的前三名升入甲級聯賽。

西班牙足球職業聯賽創辦於1928年,1936年至1939年間由於受西班牙內戰的影響而停辦四年。在西甲聯賽漫長的72年裡只誕生過九位冠軍:皇家馬德里(32次)、巴塞隆納(21次)、馬德里競技(9次,1939-1940、1940-1941作為阿維亞西昂隊奪冠)、畢爾巴鄂競技(8次)瓦倫西亞(4次)、皇家社會(2次)、皇家貝蒂斯(1次)、塞維亞(1次)、拉科魯尼亞(1次)。皇家馬德里、巴塞隆納是僅有的兩支始終屹立於西甲聯賽的球隊,馬德里競技隊在上賽季之前也曾巋然不倒,但晚節不保於去年不幸降級。儘管近來不斷有呼聲要求精簡聯賽,但回顧歷史,1995年的西甲聯賽竟然開創了龐大22路諸侯中原逐鹿的先河。當時由於兩家俱樂部沒有能夠按時上繳財政報告而被足協勒令降級,但經過了漫長不懈的抗爭之後,足協終於收回了他們原先的判罰,而西甲聯賽也就史無前例地容納了22家球隊共同競爭。但混亂的賽制不久便曝露了許多它無法調和的弊端,在經過反覆權衡之後足協兩年後決定精兵簡政,重新將參賽球隊的數量限制在20支。但此舉遭到了眾多中小球會的強烈反對,失去甲級聯賽的資格對於這些財政收入本不寬裕的俱樂部來說不啻於一場沒頂之災。而足協的頂頭上司——歐足聯此前卻一再敦促削減聯賽的編制,並曾經以扣除西班牙球隊參加歐洲賽事球隊資格相威脅。

西班牙乙級聯賽一共包括22支球隊,而更低級別的聯賽則是地區性的。不知出於何種想法,西班牙足協命名他們聯賽的方式非常奇特,以英格蘭聯賽作為對比,他們的頂級聯賽稱為超級聯賽(premier league),第二等級的聯賽叫做冠軍聯賽。而在西班牙乙級聯賽被稱做2A聯賽,丙級聯賽被命名為2B聯賽(包括四個小組),更低級別的聯賽則被作為丙級聯賽(共有20個小組)。這種混淆尊卑的冠名方式也許給予了俱樂部和隊員們更多的尊重。

1999/2000賽季之前,甲級聯賽最後三名自動降入2A聯賽,而2A聯賽的前三名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下賽季參加西甲聯賽的資格。這種升降級制度在2000賽季得到了一些調整,甲級球隊的末尾兩名自動降級,而倒數三四名與2A聯賽的三四名通過附加賽決定明年各自的命運。2A聯賽的後兩名降級,而2B聯賽四個小組的前四名共十六支球隊重新分成四組通過附加賽決定四個升級名額。以下級別的聯賽以此類推。

同英超聯賽不同的一點是,西甲球隊的後備隊(被稱做B、C隊)參加低級別的職業聯賽而不單獨組建賽事。同一俱樂部兩個不同級別的球隊不能夠在一個聯賽同室操戈。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1979-1980賽季,擁有米切爾、布特拉格諾、桑切斯等當時歐洲足球未來之星的皇家馬德里後備隊(當時被稱為卡斯蒂拉)通過全隊不懈的努力而贏得了當年的晉級資格,但苦於大哥皇家馬德里隊雄霸西甲聯賽巋然不倒而只能悻悻地放棄了這個寶貴的機會。卡斯蒂拉還曾經闖入過西班牙國王杯的決賽,當時的對手正是皇馬一隊,結果可想而知,他們被大哥無情地以6:1蹂躪。另一個例子是巴塞隆納隊,由於他們的B隊在2A聯賽中表現疲軟最終跌入2B聯賽。而原本中規中矩巴塞隆納C隊卻因此遭受了不白之冤被迫降入丙級聯賽。

為了避免不公平競爭,西班牙足協明文禁止23歲以上的球員(擁有職業契約的球員年齡被放寬到25歲)在同一家俱樂部的不同級別球隊之間的“轉會”。與英格蘭球會允許受傷的球員可以到後備隊去恢復狀態的做法不同,西班牙足協禁止高級別球員拿後備隊作緩衝的行為。

球員轉會在西班牙足壇有各種各樣嚴格的規定,這點同英格蘭較為寬鬆的政策也形成了對比。西班牙和歐盟球員被禁止一個賽季中在同等級的球隊之間的轉會行為,一家球會每個賽季的25名註冊球員也必須是固定的。12月15日之後的一個月可以供那些在球隊中沒有能參加夠一定場次比賽的球員尋找他們的新東家。

1999-2000賽季之前,一支球隊所能擁有的非歐盟球員最多為六名。而他們中間只有四人允許同時上場,從2000/2001賽季開始非歐盟球員的人數被限定到五名,據稱今後這個數在還將被進一步縮減。

拉里弗林特出版物公司

即Larry Flynt Publishing Group(LFP),因出版比《playboy》更加色情的刊物《hustler》而成為百萬富翁。其創始人拉里·弗林特在美國是非常富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販賣色情文學的惡棍,有人認為他是言論自由的鬥士。拉里·弗林特1942年11月1日生於肯塔基州(Kentucky)一個與世隔絕的山裡,從小父母離異,生活艱辛,少年時代就跑到城裡討生活。在海軍服役幾年之後,他回到俄亥俄州代頓的家,那時他母親住在那裡。在那兒,他買下了一個酒吧,並把它改造成了一個成功的脫衣舞夜總會。在俄亥俄又開了幾家類似的夜總會之後,弗林特開始向他的客戶派送一冊時事通訊,這冊時事通訊充當了1974年開始出版的《皮條客》的創刊號角色。這本雜誌的內容被認為是色情的,它刊登殘疾人、孕婦、和老年婦女的裸體畫以及赤裸裸的色情照片。公眾對此公開抗議,並由此引發了幾場言論自由與色情文學之間的官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