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Jamais vu(舊事如新),法語中意為“從未見過”。
這個現象其實很普遍。不僅是漢字,英語等其它語言的使用者也會出現“一個詞看久了就認不出”的現象。甚至不僅在語言中,就連一幅熟人的照片、一個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之後都有可能會突然覺得陌生起來。
這個現象在西方被叫做Jamais vu。針對它的研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展。
一些學者用“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來解釋這個現象。他們認為:
神經系統有一個固有特點:如果短時間發生多次重複的刺激,就會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形象點說,神經活動也是會“疲倦”的。
這種特點可以讓我們對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面的長時間持續的刺激產生“適應”的效果。好比說如果你一直聽到一個嗡嗡的噪音,雖然開始會很受打擾,但過一會兒就開始適應了,不特別注意的話就仿佛聲音不存在了一樣。這種適應現象又被稱為“飽和”。
而“語義飽和”就是其中一種。當我們反覆閱讀某個漢字時,“辨認”這個字所涉及的神經活動也會暫時被抑制,這時我們就會“認不出”這個字了。對人物面容的辨認和對場景地點的辨認也有同樣的問題。
至於這種神經抑制現象具體發生在“辨認”的哪個環節,目前很難回答,因為我們對於大腦思維活動的細節還缺乏明確的理解。
一些研究者認為,字詞的辨認涉及三個環節:a,字詞產生“字形”的視覺信號(就是我們看到了這個字寫在紙上的樣子);b,“字形”的視覺信號尋找並轉化為對應的“語義”;c,在“語義”層面上進行思維活動。
在這個前提下,研究者設計了一些實驗,發現“語義飽和”現象最有可能發生在b環節。也就是說,在從字的樣子到字的內涵的轉化過程中,神經信號由於反覆高頻出現而被抑制了。這方面的研究在松鼠會的文章《陌生的熟悉字》中有較詳細的論述。此外也有一些別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理論。
研究Jamais vu這個現象,不僅對於語言學和神經科學基礎研究來說意義重大,而且有學者認為:一些精神疾病中的症狀,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會把親人識別為“冒名頂替”者等現象,很可能和Jamais vu有相同的生理學原因,或者說,這些症狀是一種長期的、病態化的Jamais vu。因此,它也是精神疾病研究中的一個關注點。
此外,Jamais vu還常常被認為是另一種現象:Déjà vu(既視感)的相反情況。Déjà vu其實也很常見,就是指有時我們會對某一場景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果殼問答《為什麼有時候感覺事件曾經經歷過》 中我們討論了Déjà 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