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靜脈植入
1994年以來,經靜脈單極除顫系統開始在臨床套用。臨床上套用的非開胸植入ICD系統根據除顫電極的構成大致可分為兩類:
1、以心內線圈電極為主的除顫系統
雖然各個廠家設計有所不同,但是右心室的三極感知和除顫電極基本相同,經靜脈植入的心內膜三極感知和除顫電極,在此之後為一用於除顫的線圈電極。此線圈電極需要與另一電極構成除顫電路。這些系統在臨床套用時,大多數患者可得到滿意的除顫效果,但是仍然有小部分的患者不能得到滿意的除顫閾值,而改用其他非開胸ICD系統或開胸植入ICD系統。
2、單極除顫系統
單極除顫系統是指除顫器外殼本身作為除顫的一個電極,與心內的線圈除顫電極構成除顫電路。該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① 手術操作進一步簡化,只需要經筋脈植入一根三極的感知與出產電極,將除顫器直接埋於左胸前的皮下或胸肌下,由右心室的線圈電極與左胸前的除顫器外殼構成除顫電路;
② 除顫閾值低,因為除顫器外殼作為除顫電極,大大增加了除顫電極的面積,從而進一步有效地降低了除顫閾值。
除顫閾值測試
當感知和除顫電極導線固定後,電極與體外除顫測試系統連線進行除顫值得測定。進行除顫閾值測定時,首先需要誘發心室顫動。室顫的誘發方法有兩種:一種為T波電擊,即在T波易損期上低能量電擊誘發室顫,另一種就是為50Hz交流電刺激,兩種方法均能非常有效地誘發出室顫。
雖然除顫閾值的標準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數醫院採用連續兩次20 J 或以下的能量有效除顫作為成功標準,即除顫閾值等於或低於 20 J,才可考慮電極與脈衝發生器連續,並將脈衝發生器植入。完成閾值測定後,將脈衝發生器與電極連線,誘發室顫,檢驗整個ICD系統感知心律失常和除顫功能及效果。
除顫器的植入
臨床上普遍套用除顫器均埋藏於患者胸前,作為單極除顫系統的一個極,除顫器必須埋藏在左胸前。ICD胸前植入可埋於肌肉下囊袋或皮下囊袋,視患者胸前的皮下組織而定,若患者較瘦,皮下脂肪少,可將ICD埋於肌肉下,對於皮下脂肪較多的患者,可將ICD埋於皮下囊袋。以往的ICD植入手術通常在手術室進行,由於非開胸除顫系統簡化了手術過程,大多數在導管室內進行,由心內科醫生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