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分為東日耳曼的西哥特人(Visigothi)、東哥特人(Ostrogothi)以及北日耳曼的高提哥特人(Gaothigothi)、瓦哥特人(Vagothi)。西哥特人於公元410年攻陷羅馬,此後遷入高盧和義大利,公元711年被阿拉伯人擊敗。東哥特人於公元493年攻占義大利,公元553年被東羅馬帝國擊敗。高提哥特人、瓦哥特人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是現代瑞典居民的主要祖先之一。
布龍菲爾德稱:“哥特人Goths的名稱,按古日耳曼語應該是*['goto:z],在中世紀拉丁文獻里不僅出現為goti,並且也寫作gothi,就是從後一個字形才引導人們用[θ]讀Goth,Gothic”(《語言論》27.8.第607頁)Goti的後綴-ti即焉提之-提,Gothi之後綴-thi則是漢語之氏。提tí定齊、shí禪支,越南語đề,王力dye。安世高譯(v)ti、de、dvī、支讖譯dya、(v)dha、支謙譯(v)tī、di、na、(v)tin、(v)da、dṛ、dri、dhṛ、康孟祥、竺大力譯tra、dra、dhī、康僧鎧譯dī、dhi為提。-提實即漢語的氏。《論衡·亂龍篇》:“金翁叔,休屠王之太子也,母死,武帝圖其母於甘泉殿上,署曰‘休屠王焉提’。”金日磾的父親是匈奴休屠王,其母親自是“休屠王閼氏”,《漢書·金日磾傳》:“日磾以父(休屠王)不降見殺,與母閼氏、弟倫俱沒入官,輸黃門養馬,時年十七矣。”,所以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四說:“焉提,即閼氏也”。錢氏又說“古書氏、是通用,提從是,古亦與氏通”。焉提即閼氏,“提”即“氏”也。氏shì承紙切(禪紙)、zhī章移切(照支),越南語thị;越南語th音轉為sh(相當於英語th讀[θ])即是漢語氏。古代翻譯家在將外語音譯成漢語時,第一個音節常以第二個音節的開頭輔音收音。哥特Goti可音譯為Got-ti,此即高本漢(Karlgren)給出的月氏讀音之一*Got-ti。哥特Goti可音譯成漢語的月氏。
在凱撒的《高盧戰記》、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阿庇安的《羅馬史》中均未出現Goti、Gothi或Goths。《日耳曼尼亞志》中的Gotini本意是Goti夷(Gotini之中-ni可以視為是拉丁語的族名後綴。《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P32稱“尼是拉丁語中表示民族的詞尾”這個尼當即漢語的夷。《漢書·地理志》越嶲郡蘇祈縣“尼江”,唐顏師古注云:“尼,古夷字”),但塔西佗卻以為他們不是日耳曼人。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亞志》“沿著多瑙河敘述”那裡的部族時提到哥梯尼人Gotini:“但哥梯尼人Gotini用高盧語,俄昔人用潘諾尼亞語,可見他們不是日耳曼人。”(43)多瑙河流域的哥梯尼人Gotini因講的是高盧語而被塔西佗排除在日耳曼人之外。
據說,最先發現哥特人的是希臘殖民地馬賽Marseilles旅行家彼泰阿斯Pytheas。他告訴當時的人們,在夫利什哈夫Frische Haff附近,即東普魯士一帶,有一種人叫哥頓尼斯人Guttones,常在波羅的海海岸尋找琥珀,進行交易。此後差不多有四個世紀,歐洲人不知道這些從事琥珀交易的人的訊息。由於這種人在此之後有四個世紀不為人所知,因此這個傳說是可疑的。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提到Guttones居住在波羅的海海岸附近,是西方著作確鑿的對Guttones的第一次記載。公元1世紀中葉至2世紀初的羅馬史家塔西陀在著作中再次提到這種人名字,但他拼為Gottones(現代版本作Gothones)。塔西陀所說的Gottones被現代學者比定為哥特人。塔西陀稱:“在魯給夷Lugii人之外為哥托內斯人Gothones”(44)《日耳曼尼亞志》注[74]稱“哥梯尼人住在現代波蘭南部克拉科Krakow附近”由於塔西陀在前面第41段明確宣稱“我們現在再沿著多瑙河敘述”,因此他在後面提到的哥梯尼(Gotini)人、哥托內斯(Gothones)人均在多瑙河流域。由於“濱海一面,與哥托內斯人緊緊相連的為茹給夷人(Rugii)和勒莫威夷人(Lemovii)”(44)多瑙河最終注入本都海(Pontus即今黑海)。茹給夷人和勒莫威夷人既已濱臨黑海,哥托內斯人當在多瑙河中下游一帶。Gothones可分解為Go-thon-es,其中-es為複數後綴。-thon即don是凱爾特人表示地名的後綴,相當於漢語的“屯”、英語的town、匈奴稱于闐為“於遁”之遁(玄奘《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附註:“俗語謂之漢那國,匈奴謂之於遁”)、高加索地區的奧塞梯(Osset)語後綴-don“場所,地方”、“…之地”。伯希和稱:“總之,和闐一名的古音(公元前二世紀)當為*Godan。到公元初又有作*Gostāna>Gostana的,與前一名稱同時存在。二者都為‘*Go地(國)’之意。*Go是和闐地區地名中常見的成分,如梵文化的Gomati(按即《法顯傳》中的瞿摩帝,和闐地區寺院名),Gośṛṅga(按即《西域記》中之瞿室[食夌]伽山,玄奘注‘唐言牛角’),*Gomasālagandha(按即《日藏經》中之瞿摩娑羅香)等,但目前尚不能解釋。*Go可能為該地民族之名稱。”(《馬可波羅注》Ⅰ,頁420)Go-thon即于闐*Godan,*Go氏即哥特Goti也。
哥特人稱自己的祖先就是古希臘、波斯人所說的Getae人。羅三洋稱“值得一提的是,在哥特人的傳說中,帕提亞人還是他們的親戚:當他們的祖先‘格泰人’還在中亞草原上生活時,曾經隨亞述人遠征過埃及。在歸途中,一些士兵迷戀於西亞的異國情調,擅自離隊出走了,所以被叫做‘帕提亞人’,就是哥特語裡‘出走者’的意思”(《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第29頁)哥特人的傳說可能是真實的。色雷斯的Getae人可能是作為亞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裡的,也可能是作為斯奇提亞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亞人進入色雷斯的,或是作為奇姆美利亞人Cimmerians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亞人趕到色雷斯的。
由於哥特人自稱是Getae人,羅馬人乃以哥特人與Getae人是同種或是一個名稱的兩種拼寫法。為哥特人寫歷史的約但尼斯沒有區分這兩個名稱和這兩種人,故名其書為《基特史》(Getic History)即《哥特史Getica》。Goti=Geti=Getae,哥特人(Goti)即格泰人(Getae)。
Getae人的遷徙
在希羅多德時代,蓋塔伊人Getae尚在色雷斯地區。希羅多德《歷史》卷五3:“除去印度人之外,色雷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所有這些色雷斯人的風俗習慣都是相同的,例外的只有蓋塔伊人(Getae)、妥勞索伊人和住在克列斯通人上方的人。”Getae人屬於色雷斯(地區)人的一種。卷四93“在他(大流士)進抵伊斯特河之前,他首先制服了自信是長生不死的蓋塔伊人。……在一切色雷斯人當中最勇敢,也最公正守法的蓋塔伊人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因此也就立刻被波斯人奴役了。”蓋塔伊人是在大流士進抵多瑙河之前被征服的,表明蓋塔伊人居住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的地方。“他們被波斯人征服之後,就隨著波斯人的遠征隊伍一同前進了。”(96)“大流士偕同他的陸軍進抵伊斯特河,他便下令全軍渡過該河…”(97)當時在色雷斯地區多瑙河對面並沒有Getae人。“渡過伊斯特河,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望無際的荒漠地帶。我所能知道住在伊斯特河彼岸的,只有那穿著美地亞人的服裝的稱為昔恭納伊Sigynnae人的一種人。……他們自稱是美地亞人的移民,但是我自己卻弄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是美地亞人的移民。”(《歷史》卷五9)
到了亞歷山大時代,Getae人已移動到色雷斯地區多瑙河的對岸。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稱:“這次戰役之後又過了三天,亞歷山大就進抵伊斯特河。”(卷一3)“因此,亞歷山大把部隊撤走,並決定渡過伊斯特河攻擊定居在對岸的革太族。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看見革太族有一支很大的部隊集結在對岸(大約有四千騎兵和一萬多步兵)”(卷一3)當時亞歷山大並沒有征服Getae,也沒有消滅一個Getae人,僅僅是把他們趕跑了。“(Getae)逃走時,盡所有馬匹所能馱載,把婦孺馱在馬屁股上,離開這條河到遙遠的荒涼的地方去了。亞歷山大占領了城市,奪取了革太人未能帶走的一切。他命令邁立傑和菲力普把這些俘獲送到後方,把全城夷為平地”(卷一4)強悍的Getae人並未跟亞歷山大交戰,Getae人未有人員上的傷亡。在亞歷山大的威嚇之下,Getae人暫時退卻了。亞歷山大在第二天“天亮以後,就率領全軍安然無恙地返回營地”(卷一4)伊斯特河對面仍是Getae人的地區。阿庇安在其《羅馬史》中說:“在多瑙河之外,有些叫做達西亞人的基提人(Getae)”(序,4)在“伊利里亞的戰爭”中阿庇安說:克勒特(Celts)民族西姆布賴人Cimbri人(塔西陀《日耳曼尼亞志》中的青布累Cimbri人則是日耳曼人)“他們走了二十三天之後,到了基提人的一個無人居住的沼澤地區,他們定居在那裡,與巴斯塔尼人為鄰”(Ⅰ.4)“以便於對伊斯特河那一邊的達西亞人和巴斯塔尼人進行戰爭,在那裡伊斯特河被稱為多瑙河(Danube),但是稍微下來一點,就是伊斯特河”(Ⅳ.22)多瑙河應是Getae人對這條有名大河的稱呼。按阿庇安的記述可知當時的Getae人並不在多瑙河下游,因為多瑙河下游仍叫伊斯特河。
希羅多德說:“伊斯特河發源於凱爾特居住的地方”(《歷史》Ⅱ,33)伊斯特河(Ister)即多瑙河(Danube)發源於德國西南部黑林山東麓,德國西南部多瑙河流域在很長時間內被西方歷史學家當作凱爾特地區。阿里安稱“伊斯特河發源於凱爾特地區,然後流經索羅馬太族的一支亞組芝族地區、自稱長生不老的革太族地區和索羅馬太族大部分地區,最後經西徐亞族地區分五支入黑海。”(《亞歷山大遠征記》卷一3)在阿里安的記述中,凱爾特居於多瑙河的上游,索羅馬太族的一支亞組芝族和革太族地區處於中游,索羅馬太族大部分和西徐亞族位於多瑙河的中下游。
比較希羅多德《歷史》和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有關Getae人的記載,可以得到Getae人的移動蹤跡。在希羅多德寫作《歷史》時,Getae人尚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地區;在亞歷山大攻擊他們時(公元前336年),他們已經移動到色雷斯地區多瑙河的彼岸;在阿庇安(約公元95~165年)《羅馬史》中,他們處在多瑙河對面的中上游地區。Getae人也就是哥特人Goti人在向多瑙河上游的擴散中和那裡的凱爾特人Celts相混合,語言也變成了人數占優的凱爾特人的語言,因此哥特夷Gotini講的是高盧語(即凱爾特語)。阿提拉的王庭設在多瑙河的泰斯Theiss與喀爾巴阡Carpathian山之間,在上匈牙利的平原即布達佩斯Budapest的右側附近,或是舊城布達Buda之西約百里。凱爾特人曾居於此而稱之為阿克利克Ak-Rik,意為“多水”。講高盧語的Gotini人大致就在這裡。
Goti、Gotini、Gothones皆Getae也。Getae出現在歷史記載中的最早活動地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一帶,Getae人從這裡越多瑙河進入歐洲腹地,然後向北、向西擴散。哥特人是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向匈牙利以及維斯瓦河、聶斯德河移動,最終擴展到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哥特人在他們占據的地區留下了一批以哥特為詞根的地名。瑞典的哥塔蘭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蘭島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在古代地名往往來自占據該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隨便在那裡定居修築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們所居之地都可稱為Got(a)-land。
Got-land哥德蘭島,Göt-ting-gen哥廷根的詞根是got,與上古漢語的“月”特別接近,或可視為是Ger之音轉。Göte-borg哥德堡 、哥塔蘭Götaland中族名Göte、Göta的第二個音節是族名後綴-ti‘氏’之音轉。這些地名都與Goti人有關。在古代地名往往來自占據該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隨便在那裡定居修築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們占據的島嶼都可稱為Got-land哥德蘭島。
哥特人就是被亞歷山大嚇跑的Getae人。Getae人跑進了歐洲腹地,形成多瑙河中游的革太族地區。阿提拉的王庭設在多瑙河的泰斯Theiss與喀爾巴阡Carpathian山之間,在上匈牙利的平原即布達佩斯Budapest的右側附近,或是舊城布達Buda(即大Bu:大濮或大Budini)之西約百里。克爾特人Celts曾居於此而稱之為阿克利克Ak-Rik,意為“多水”。曾在這裡活動的凱爾特人或即是講高盧語的Gotini人。這個地區或即就是伊斯特河所流經的革太族地區。
哥特人在他們占據的地區留下了一批以哥特為詞根的地名。Got-land哥德蘭島,Göt-ting-gen哥廷根的詞根是got,與上古漢語的“月”特別接近,或可視為是Ger之音轉。Göte-borg哥德堡 、哥塔蘭Götaland中族名Göte、Göta的第二個音節是族名後綴-ti‘氏’之音轉。這些地名都與Goti人有關。在古代地名往往來自占據該地域的民族之族名。哥特人隨便在那裡定居修築的城堡都可以叫做“哥特堡”,他們占據的島嶼都可稱為Got-land哥德蘭島。
瑞典的哥塔蘭Götaland、哥德堡Göteborg、哥德蘭島Gotland都是因哥特人而得名的。
Getae人確實發生了向歐洲腹地的移動(公元前336年)。從阿里安記載“伊斯特河發源於凱爾特地區,然後流經索羅馬太族的一支亞組芝族地區、自稱長生不老的革太族地區和索羅馬太族大部分地區,最後經西徐亞族地區分五支入黑海。”(《亞歷山大遠征記》卷一3)中,我們可以推知革太人在阿里安(約公元96—180年)寫作時已處在多瑙河中上游地區。
Getae人的移動蹤跡大致如下:在希羅多德寫作《歷史》時,Getae尚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地區;在亞歷山大攻擊他們時(公元前336年),他們已經移動到色雷斯地區多瑙河的彼岸;在阿利安寫作《亞歷山大遠征記》時,他們處在多瑙河的中上游。
Getae與Gothi在語音上相近;Getae人與Gothi人的活動地域重疊;種族相同,語言相同(如果其種族、語言不同,羅馬人一定會有記載。羅馬人的記載表明,Getae即Gothi),迷信相同(阿庇安《羅馬史》Ⅳ3稱日爾曼人:“他們兇猛殘酷,是勇敢的人中間最勇敢的,藐視死亡,因為他們相信死後還會活著的”希羅多德《歷史》Ⅴ4,Ⅳ93則把Getae稱為“自信長生不死的蓋塔伊人”)都表明Gothi人就是Getae人。如果Getae不是Gothi人的話,伊斯特河中游革太族地區大名鼎鼎的Getae人到那裡去了呢?希羅多德說:“伊斯特河發源於凱爾特居住的地方”(《歷史》Ⅱ,33),伊斯特河即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黑林山東麓,德國西南部多瑙河流域在很長時間內被西方歷史學家當作凱爾特地區。在阿里安的記述中,凱爾特居於多瑙河的上游,索羅馬太族的一支亞組芝族和革太族地區處於中上游,索羅馬太族大部分和西徐亞族位於多瑙河的中下游(《亞歷山大遠征記》卷一3)。如果革太族不是哥特人,那么整個多瑙河流域都見不到日耳曼人的影子,這與塔西陀《日耳曼尼亞志》(大約在公元89年寫成)“沿著多瑙河敘述”的日耳曼部族相矛盾。
在Getae中,-tae即-ti即漢語的“氏”,其詞根為ge。Getae可譯為基提、姬氏或姬姓。Ge與Go 僅僅是e、o交替而已。Gotini、Gothones即Getae也,他們出現在歷史記載中的最早活動地在色雷斯靠近多瑙河一帶,然後由這裡向北擴散。哥特人是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向匈牙利以及維斯瓦河、聶斯德河移動,最終擴展到波羅的海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
,明明塔西陀是沿著多瑙河敘述的,哥梯尼人怎么跑到波蘭去了呢?我認為哥梯尼人是在多瑙河中游的革太族地區。Gotini之中-ni可以視為是拉丁語的族名後綴(《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P32稱“尼是拉丁語中表示民族的詞尾”這個尼大約就是漢語的夷。《漢書·地理志》越嶲郡蘇祈縣“尼江”,唐顏師古注云:“尼,古夷字”),Gotini即Goti也;因他們使用高盧語而被塔西陀排除在日耳曼人之外。哥托內斯人即後來之哥德人Goti,他們是在公元前一世紀時遷至日耳曼尼亞,定居於維斯杜拉河口處(注[76])。
哥特人稱自己的祖先就是古希臘、波斯人所說的Getae人。Getae即Geti可音譯為“姬氏”。哥特人的傳說表明他們出自中亞。“值得一提的是,在哥特人的傳說中,帕提亞人還是他們的親戚:當他們的祖先‘格泰人’還在中亞草原上生活時,曾經隨亞述人遠征過埃及。在歸途中,一些士兵迷戀於西亞的異國情調,擅自離隊出走了,所以被叫做‘帕提亞人’,就是哥特語裡‘出走者’的意思”(《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P29)哥特人的傳說很可能是真實的。現代歷史學家們認為帕提亞的阿薩西斯王朝是Massagetae人的後裔帕爾尼人Parni、達赫人Dahae在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安息(即阿薩西斯王朝)王族被中國歷史書籍稱為出自黃帝、出自姬姓(《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晉魏間,家於安定,後徙遼左以避亂。又徙武威。後魏有難陀。孫婆羅,周、隋間,居涼州武威為薩寶。生興貴、修仁。至抱玉,賜姓李。”)。姬姓即姬氏的古音正是Geti。色雷斯的Getae人有可能是作為亞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裡的;也可能是作為斯奇提亞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亞人進入色雷斯的,或是作為奇姆美利亞人Cimmerians(即日耳曼人中大名鼎鼎的Cimbri欽布里人)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亞人從中亞趕到色雷斯的。奇姆美利亞人被趕出小亞細亞時,大概也是通過色雷斯而抵達多瑙河流域,然後開始在大日耳曼地區移動。
由於哥特人自稱是Getae人,羅馬人乃以哥特人與Getae人是同種或是一個名稱的兩種拼寫法。為哥特人寫歷史的約但尼斯沒有區分這兩個名稱和這兩種人,故名其書為《基特史》(Getic History)即《哥特史Getica》。Goti即Geti也。
現代歷史學家們認為帕提亞的阿薩西斯王朝是Massagetae人的後裔帕爾尼人Parni、達赫人Dahae在公元前250年建立的,安息(即阿薩西斯王朝)王族被中國歷史書籍稱為出自黃帝、出自姬姓(《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晉魏間,家於安定,後徙遼左以避亂。又徙武威。後魏有難陀。孫婆羅,周、隋間,居涼州武威為薩寶。生興貴、修仁。至抱玉,賜姓李。”)。姬姓即姬氏的古音正是Geti。色雷斯的Getae人有可能是作為亞述人的同盟者而被安置在那裡的;也可能是作為斯奇提亞人的同盟者追逐美地亞人進入色雷斯的,或是作為奇姆美利亞人Cimmerians(即日耳曼人中大名鼎鼎的Cimbri欽布里人)的同盟者而被斯奇提亞人從中亞趕到色雷斯的。奇姆美利亞人被趕出小亞細亞時,大概也是通過色雷斯而抵達多瑙河流域,然後開始在大日耳曼地區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