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早在南斯拉夫王國建立之初的20世紀20年代,南斯拉夫就在英法等國幫助下建立本國航空工業,並仿製英法戰機。到30年代初,南斯拉夫一些年輕設計師不再滿足於仿製外國老式雙翼機,決心自己研製更先進的戰鬥機。1935年4月,由南斯拉夫設計師西維切夫和伊利奇設計的第一架IK系列戰鬥機(IK是伊利奇和西雛切夫姓名的首字母組合)試飛成功。這是一架全金屬單翼戰鬥機,也是南斯拉夫第一架裝備航炮的飛機,與之前的老式雙翼機相比,新飛機在各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此後,設計出性能更先進的IK-3戰鬥機,性能甚至堪比當時納粹德國的主力戰鬥機Bf-109。遺憾的是,由於南斯拉夫工業基礎薄弱,加上軍隊內部意見不一,這些新型飛機產量有限,沒能發揮重大作用。
二戰後,新生的南斯拉夫第一種戰鬥機就是在IK-3基礎上設計出來的S-49戰鬥機,它作為該國第一代主力戰鬥機一直服役到1961年。
定型生產
南斯拉夫航空技術研究院從1957年開始研製第一架噴氣機:一款輕型教練機。
它於1961年5月試飛,兩年後正式投產。截至1984年,“海鷗”共生產了248架,除南斯拉夫本國使用外,還曾出口利比亞。
衍生型號
J-1“隼”輕型攻擊機
南斯拉夫空軍在“海鷗”基礎上開發一種專用的輕型攻擊機。主要變化是從雙座改為單座,機身進行強化,發動機推力增加227千克,外掛點增至8個。
“隼”的首次試飛是在1974年,最大飛行速度750千米/小時。除專門生產的J-1外,南斯拉夫空軍還對部分G-2按照J-1標準進行改裝,例如加強機身、增加外掛點等,但仍保留雙座布局。這部分改造後的G-2被稱為JT-1,大約有30架左右。J-1還有一種偵察型,在機頭和機翼兩側各安裝一部照相機,編號為RJ-1。
J-1/RJ-1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85年。南空軍先後裝備的“隼”共有250架,價格便宜量又足的“隼”還出口到尚比亞和利比亞,其中利比亞120架,尚比亞6架,出口型號的代號改為G-2AE。在南斯拉夫分裂後的歷次戰爭中,“隼”的身影都曾經出現過,但和“海鷗”一樣,發揮的作用也比較有限,戰爭之後就陸續退役了。
G-4“超海鷗”教練/攻擊機
70年代,索科公司開發“海鷗”的後續替代機型,同時L-29教練機和T-33教練機都需要尋找後續型號。
“超海鷗”在研製過程中就瞄準了世界先進水平。它的發動機仍是英國羅·羅公司的“蝮蛇”632型,推力達到17.78千牛。最大飛行速度也提高到910千米/小時,爬升率為30米/秒,作戰半徑300千米-(低一低一低任務),過載在-4.2~8g之間。
G-4與“海鷗”相比,外形更加流暢。該機機長11.86米,翼展9.88米,高4.28米。空重3.25噸,正常起飛重量4.76噸,最大起飛重量6.33噸,載油1720升。
1978年7月17日和18日,“超海鷗”的兩架編號分別為23004和23005的原型機先後試飛,隨後在1980年12月開始小批量生產。測試結果表明,“超海鷗”能夠很好地完成預定的初級飛行訓練和120小時對地攻擊轉換訓練任務。和“海鷗”一樣,“超海鷗”也能夠攜帶炸彈和火箭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不過它的缺點也和“海鷗”一樣,無法攜帶飛彈,自衛能力相當薄弱。
從1980年到1989年,G-4向南空軍交付了136架,南斯拉夫的特技飛行隊“飛星”小組也使用“超海鷗”作為表演機。進入90年代以後,還向緬甸出口過6架。
通過實戰檢驗,索科公司決定對“超海鷗”進行改進。改進以後的G-4M可以掛載俄制R-60空空格鬥飛彈,機腹部可攜帶一個23毫米雙聯裝航炮吊艙。外掛點增加到7個,武器載荷為1950千克,典型配置是S-8-16集束炸彈(每個擁有8個16千克子彈藥),KPT-150彈藥集成(每個擁有40~54個反坦克小型炸彈),此外還有16發的57毫米火箭發射巢或者標準的北約HVAR火箭彈,三聯裝的50千克炸彈掛架。
飛機還換裝了新型平顯,雙路控制和全盲目飛行儀表(兩艙均有),“禿鷲”甚高頻通信電台,通用電子的航空儀表以及導航尋的系統。飛機的人機工程也首次受到重視。後來研製的照相偵察,紅外逐行掃描吊艙及夜間照明系統進一步強化了飛機的觀察能力。
1999年3月22日,科索沃戰爭爆發,“超海鷗”改進型進行首次試飛。北約的轟炸嚴重破壞了這架飛機,但索科公司修復了它,並在2002年4月送到空軍試驗中心再度進行飛行試驗。目前,“超海鷗”及其各種改進型號仍然在南斯拉夫各前成員的空軍內服役 。
J-22“鷹”攻擊機
7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的F-86和羅馬尼亞的米格15/17都到了要退役的時候。兩國決定共同開發新飛機。
1970年,兩國成立名為YUROM的聯合企業,這一名稱來源於南斯拉夫(Yugoslavia)和羅馬尼(Romania)兩國國名前面幾個字母的組合。這項計畫的目的不僅在於為兩國空軍發展新型戰鬥機,更想借雙方的技術交流,擺脫一線戰鬥機對蘇聯的依賴。
根據計畫,新型飛機必須是一種超音速雙發飛機,可以在前線提供對地支援,並攻擊敵人後方。飛機還必須容易維護,方便駕駛。必要時可以充當戰鬥機攔截敵人的直升機、運輸機和戰鬥轟炸機。由南斯拉夫索科公司和羅馬尼亞航星公司組成的設計小組在1972年完成基本設計工作,同時開始製造原型機。1974年10月31日,兩架原型機在南、羅境內同時首飛。南斯拉夫的飛機型號定為J-22“鷹”,羅馬尼亞方面的型號則是IAR-93。1977年1月,雙座型的原型機首飛,南斯拉夫給雙座型定的型號為NJ-22。雖然是合作生產,但生產線卻是各自獨立的,除了相同的機體結構,雙方各自使用不同的子系統。機體的製造由兩國分擔,南斯拉夫負責生產機翼、後機身、方向舵及外掛架:羅馬尼亞製造前機身、尾翼及副油箱。
飛機機翼採用後掠梯形上單翼,厚弦比較低。飛機全長13.02米,包括空速管在內14.9米,翼展9.3米,尾翼展4.59米,飛機高度為4.52米,機翼面積26平方米,空重575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817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0900千克。最大速度113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爬升率4200米,分鐘,實用升限13500米,最大起飛滑跑距離1500米,作戰半徑(高一高一高)530千米,最大過載為7g,航程1320千米(帶副油箱)。南斯拉夫的卜22依然選用了英國羅·羅公司的“蝮蛇”發動機,機上裝兩台“蝮蛇”MK632-41R發動機,單台推力17.8千牛,加力推力22.25千牛。
飛機共有7個外掛架,其中機身下1個,兩側翼尖各1個,兩側翼下各2個。為了具有一定防禦能力,翼尖掛架可以掛載空空飛彈。機炮包括兩門雙管GS23L型23毫米炮,每門帶彈200發。
“鷹”的電子設備比較簡單,標準配備包括甚高頻,超高頻空空/空地無線電、陀螺儀、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羅盤、無線電信標接收器、敵我識別系統及線傳飛控系統,其性能包括基本的傾斜/姿態維持自動駕駛。這樣的裝備可以用“簡陋”來形容,沒有先進的雷達,沒有夜視吊艙,更不會有頭盔瞄準具。這必將使J-22的作戰效能大打折扣。
J-22的改型除了用於進行機型轉換訓練的雙座型NJ-22之外,還有裝備了光學和紅外感測器的偵察型。偵察型的J-22共有35架,於1986年7月首飛。此外,由於英國人開始供應的發動機存在超重問題,無法使用加力燃燒室,因此最初的J-22都是沒有加力燃燒能力的,被稱為“鷹”Ⅰ。發動機問題解決以後的J-22則被稱為“鷹”Ⅱ。
雖然“鷹”的性能在同時代攻擊機里不顯得多么出彩,但南斯拉夫空軍還是比較滿意,除了最初15架預生產型之外,又訂購了200架。但由於此前所述的發動機問題,飛機的生產並不順利,直到南斯拉夫解體,只交付了138架。
南斯拉夫內戰期間,作為相對較新的裝備,“鷹”也活躍於各條戰線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不少損失。目前,“鷹”仍然是塞爾維亞空軍的主力攻擊機。
Novi Avion 小陣風
到1983年,南斯拉夫的軍事航空工業已經研製生產了“海鷗”、“隼”、“超海鷗”、“鷹”等一系列飛機。當時南斯拉夫空軍所擁有的約400架飛機中,國產飛機占了半數。但南斯拉夫自 己生產的飛機基本上都是攻擊機、教練機等相對輔助的類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還是蘇聯的米格-21。為了替代老式戰鬥機,也為了讓本國的軍事航空工業更進一步,南斯拉夫政府決定自己研發新一代主力戰鬥機。
新型戰鬥機的設計工作仍然是由航空技術研究院來承擔,但由於在戰鬥機,特別是超音速戰鬥機研發方面缺乏經驗,南斯拉夫向國外尋求技術支持,最終找到法國達索公司作為整個計畫的技術合作夥伴。這也使得新型戰鬥機身上或多或少體現出達索公司的特色,尤其是這個時候達索公司正在研發“陣風”戰鬥機,“陣風”的影子在南斯拉夫的新戰鬥機上若隱若現。
按照南斯拉夫空軍的要求,新戰鬥機主要用於對地攻擊和防空任務,可以作為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和偵察機來使用。發動機性能適應低空和高空作戰任務。電子設備主要包括:電子對抗和電子反干擾設備,及高性能多模式雷達和慣性導射攻擊系統,可提供良好的任務能力。機體廣泛採用複合材料。飛機具有高機動性和高突防速度。
具體的技術要求為:推重比大幹1,6096米高度、4g情況下巡航速度範圍為1.4~1.6馬赫:海平面最大速度不小於1.1馬赫,高度11000米的最大速度為1.8馬赫:3000米高度的瞬時轉彎角速度為24度/秒,持續轉彎角速度為13~15度/秒:低空低速瞬時轉彎直徑為500~600米。
根據這些要求,航空技術研究所最初的方案採用了和F-16類似的機腹進氣道。但達索公司加入後,“陣風”的元素開始大量體現。新方案採用了和“陣風”相同的三角鴨翼布局和類似的進氣道構造,不同的是尺寸小且只裝一台發動機。為了適應從雙發至單發的設計變化,主翼相對靠前,機身邊條沿機翼後緣邊界向後延伸,而且垂直尾翼外形也不同。
按照設計方案,新戰鬥機長13.75米,翼展8米,翼面積30平方米。飛機空重6147千克,最大載彈量32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3.4噸。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85馬赫,航程3765千米,實用升限15000米,爬升率250米/秒。飛機上將安裝1門30毫米機炮,機身和翼下共有11個外掛點。
為滿足飛機起飛時推重比為1的要求,發動機必須具有88.2千牛的最大加力推力。預定的方案有: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渦輪聯合公司的RB.199,法國斯奈克馬公司的M88,以及美國普惠公司的一種發動機。
由於新型戰鬥機的方案一直沒有最終確定,因此南斯拉夫官方並沒有給出一個正式的名稱,而一直以Novi Avion來稱呼,這個詞組實際上就是“新型戰鬥機”的意思。南斯拉夫人對這種新型戰鬥機寄予厚望,空軍預定採購150架。按照計畫,新型戰鬥機將在1993年首飛。但遺憾的是,由於南斯拉夫政局急劇變化,經濟狀況也逐漸惡化。1991年,南斯拉夫開始解體,再也無法承擔新型戰鬥機的研發任務,整個項目於1992年正式終止,此時項目進度已完成80%。
技術特點
平直翼的翼型和。採用英國羅·羅公司提供的“蝮蛇”2/22-6型渦噴發動機,推力11.12千牛。彈射座椅選用英國福蘭-1B型。最大速度812千米/小時。
性能數據
標準型“海鷗”長10.34米,高3.8米,翼展(以翼尖油箱為限)11.62米。空重2.62噸,最大起飛重量4.3噸,乘員2人。機頭部位安裝兩挺12.7毫米機槍,機翼下面可以攜帶兩枚50~100千克炸彈或火箭。該機高空最大時速812千米,海平面最大速度75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730千米/小時。帶翼尖油箱時,“海鷗”最大航程為1240千米,高空最大持續飛行時間2個半小時。
服役事件
1992年爆發的波赫戰爭中,由於簡單可靠,波赫塞族武裝將服役30多年的“海鷗”投入戰場,承擔偵察、校射、攻擊等多種任務。1994年2月28日,一隊塞族“海鷗”在執行攻擊任務時與兩架美國F-16戰鬥機遭遇,由於認為塞族飛機進入“禁飛區”,F-16在警告無效後展開攻擊。交戰雙方實力太過懸殊:一方是戰後第一代噴氣機,沒有飛彈,電子設備貧弱,幾乎沒有空戰能力;一方是戰後第三代戰鬥機的佼佼者,裝備多種先進飛彈和電子設備,空戰性能優異。結果四架G-2被擊落,其它飛機迅速撤退。 這次空戰也是“海鷗”最為人所知的一次戰鬥。這一仗後,實在太老的“海鷗”開始逐漸退出巴爾幹的天空,至今巴爾幹新獨立國家的空軍中已見不到它的身影。
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3月19日, 法國戰機飛入利比亞領空,西方多國戰機對利比亞展開空襲。24日,卡扎菲首次挑戰多國建立的禁飛區,派出一架戰機飛抵米蘇拉塔上空,不過“很快”就被法國戰機擊落。
總體評價
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之後,“超海鷗”的身影出現在該地區歷次戰爭中,只不過從事的不是老本行——教練機的工作,而是客串輕型攻擊機,用炸彈和火箭攻擊地面目標。儘管不是乾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實際使用表明,“超海鷗”確實是一種輕便靈活、可靠高效的好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