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A Formula One Worls Championship

FIA Formula One Worls Championship

1980:Alain 1982:Colin 1988:Adrian

F1簡介

F1賽車(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是世界“三大賽事”之一,收視率在700億人次,是畢竟速度和科技極限的頂尖體育賽事。Formula one “Formula” 方程式“ 1949年在法國Pau鎮 舉行的賽車比賽中統一採用了“a Formula ”規則,“Formula one”由此得名。

2008年F1車隊

1 萬寶路法拉利車隊 Scuderia Ferrari Marlboro 義大利
2 寶馬索伯車隊 BMW Sauber Racing Team 瑞士 德國
3 ING雷諾車隊 ING Renault Racing Team 法國
4 At&T威廉士-豐田車隊 At&T Williams F1 Team 英國
5 紅牛-雷諾車隊 Red Bull Racing 奧地利
6 松下豐田車隊 Panasonic Toyota Racing 日本
7 紅牛青年-法拉利車隊 Scuderia Toro Rosso 義大利
8 本田車隊 Honda Racing F1 Team 日本
10 印度力量法拉利車隊 Force India F1 Team 印度
11 沃達豐邁克拉倫-梅賽德斯車隊 Vodafone McLaren Mercedes 英國

2008年F1車手

1 吉米•萊科寧 Kimi Raikkonen (FIN) 芬蘭
2 菲利佩•馬薩 Felipe Massa (BR) 巴西
3 尼克•海菲爾德 Nick Heidfeld (D) 德國
4 羅伯特•庫比卡 Robert Kubica (PL) 波蘭
5 費爾南多•阿隆索 Fernando Alonso (E) 西班牙
6 尼爾森•皮奎特 Nelson Piquet (BR) 巴西
7 尼克•羅斯伯格 Nico Rosberg (D) 德國
8 中島一貴 Kazuki Nakajima (J) 日本
9 大衛•庫特哈德 David Coulthard (GB) 英國
10 馬克•韋伯 Mark Webber (AUS) 澳大利亞
11 雅諾•特魯利 Jarno Trulli (Ita) 義大利
12 蒂姆•格洛克 Timo Glock (D) 德國
14 塞巴斯蒂安•伯爾戴斯 Sebastian Bourdais (F) 法國
15 塞巴斯蒂安•維特爾 Sebastien Vettel (D) 德國
16 魯本斯•巴里切羅 Jenson Button (GB) 英國
17 簡森•巴頓 Rubens Barrichello (BR) 巴西
20 安德里安•蘇蒂爾 Adrian Sutil (D) 德國
21 吉安卡羅•費斯切拉 Giancarlo Fisichella (Ita) 義大利
22 劉易斯•漢密爾頓 Lewis Hamilton (GB) 英國
23 海基•科瓦萊寧 Heikki Kovalainen (FIN) 芬蘭

2008F1比賽時間


【星期五】
【第一次練習賽】90分鐘
【第二次練習賽】90分鐘
【星期六】
【第三次練習賽】60分鐘
【排位賽】
【第一節排位賽】:20分鐘<淘汰5名車手,他們將從正賽的第16名至第20名發車
【第二節排位賽】:15分鐘<淘汰5名車手,他們將從正賽的第11名至第15名發車
【第三節排位賽】:10分鐘<不淘汰車手,他們將從正賽的第1名至第10名發車
【星期日】
【發車】 2008年規則規定,更換一顆引擎要退後<10>位發車,而更換一個變速箱將退後<5>位發車
【正賽】FIA規定,每站比賽的正賽的距離在300公里左右(摩納哥260公里除外),不能大於2小時,一般在當地時間2點開賽。

2008年F1賽程

日期 分站 賽道 時間(北京)
03月16日 澳大利亞 阿爾伯特公園 11 am
03月23日 馬來西亞 雪邦 3 pm
04月06日 巴林 薩基爾 8 pm
04月27日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 8 pm
05月11日 土耳其 伊斯坦堡 8 pm
05月25日 摩納哥 蒙特卡洛 8 pm
06月08日 加拿大 維倫紐夫 1 am
06月22日 法國 馬格尼庫斯 8 pm
07月06日 英國 銀石 8 pm
07月20日 德國 霍根海姆 8 pm
08月03日 匈牙利 亨格羅寧 8 pm
08月24日 歐洲 瓦倫西亞 8 pm
09月07日 比利時 斯帕 8 pm
09月14日 義大利 蒙扎 8 pm
09月28日 新加坡 新加坡 8 pm
10月12日 日本 富士山 2 pm
10月19日 中國 上海 2 pm
11月02日 巴西 英特拉格斯 1 am

F1歷史

F1大獎賽歷史
1948: 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士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儘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士老闆弗蘭克威廉士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退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推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今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士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位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士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迴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 :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鐘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打破了方吉奧保持了將近半世紀的記錄,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舒馬赫以巨大優勢獲得第七個世界冠軍,稱為F1世界冠軍數最多的人。
2005-2006:因為規則變化,法拉利無法適應,被阿隆索拿到了兩個世界冠軍,也成為了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7:新人漢密爾頓連續登上領獎台,積分榜一直處於領先,而在最後兩站的連續失誤,最終kimi Raikkonen 以一分的優勢時隔兩年為法拉利拿到了車手總冠軍。

F1引擎

F1引擎參數


引擎形式:2.4升V8
引擎排量:2400cc
引擎夾角:90度
氣閥結構:每缸四氣門
進氣方式:自然吸氣
驅動方式:中置後驅
引擎質量:不小於95KG
引擎是F1賽車最核心、最昂貴、最機密和最複雜的構成部分。國際汽聯為了節約開支、降低動力輸出和提高安全,從2006賽季開始改用2.4升V8引擎,不過對於那些沒有經濟實力,及時過渡的車隊,可以繼續沿用兩年的3.0升V10引擎,但是為了確保競爭公平,必須接受對轉速和進氣量的限制。 
在3.0升V10時代,引擎的最大轉速已接近20000轉/分,最大功率更是達到了令人汗顏的1000匹(本田在中國站使用的RA005E)。改用2.4升V8後,長度縮短了大約10厘米,動力輸出降低20%(初期),油耗降低15%,散熱要求也跟著下降。在初期,V8引擎的最大功率在700匹左右(不同廠商的產品有所不同),最高轉速在19000轉左右,19000轉相當與F1引擎1秒鐘要轉315圈左右,可想F1引擎動力有多強。

F1輪胎

輪胎參數


輪胎類型:條紋輪胎
輪胎種類:3種
前胎寬度:305~355mm
後胎寬度:365~380mm
前胎胎面:最大270mm
乾胎條紋:縱向四條
條紋深度:最小2.5mm
輪胎是負責將引擎動力作用到路面的直接介質,因此如果賽車缺乏性能優越的輪胎,動力再強也無法轉化為速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輪胎與底盤、空氣動力學和引擎並稱為決定賽車性能的四大因素。輪胎的發展早在F1誕生之前,但是在陸地上,沒有任何車輛對輪胎性能的要求像F1這樣苛刻,F1輪胎科學也因此變得高深莫測。
一條一級方程式賽車輪胎在接近100攝氏度使用溫度的時候能達到最佳性能。在理論上,熱度應該平均地分布在胎肩、中央和胎面里。而且,分布在底盤前後左右的溫度也應該是平均的。如果後部過熱,賽車就有可能會對方向盤的動作反映過度。如果前輪過熱,賽車對方向盤的動作反應將變得遲緩。
一條雨胎在每秒能排出數十升的積水。因為在潮濕的路面上比賽時,賽道的表面溫度較低,所以雨胎的使用溫度必須低於在乾燥賽道比賽所使用的輪胎—通常是30攝氏度到50攝氏度。為了增加賽車底盤的離地距離,它比干地胎的直徑稍寬。
在製造一條F1輪胎時需要使用150種不同的原料,其中包括橡膠(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苯乙烯丁酸(用於提高抓地力)以及聚丁烯(用於提高耐久性)。除此之外,一條輪胎中還包含例如尼龍或者滌綸等織物纖維、樹脂、硫磺、蠟、石油等原料。

F1底盤


在普通的汽車教科書中,關於車輛的底盤是這樣定義的。底盤是用於支承、安裝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的整體。它由傳動機構、行駛機構、轉向機構和制動機構四部分組成。也就是說除了引擎、輪胎和車身外殼,幾乎全部被納入底盤的範疇。
既然是對所有車輛的廣泛定義,那么也同樣適用於F1賽車;但是在F1中,我們通常所說的底盤主要指單體殼和傳動行駛機構,在2006版F1技術規則中,對底盤的參數做了嚴格的定義和限制,詳細細節請見F1底盤規則。
根據國際汽聯運動第20條規定,車隊冠軍(製造商冠軍)只頒發給底盤製造商。這足見底盤製造在F1中的重要地位,一支F1車隊可以使用購買的引擎和輪胎,但是要成為合法的註冊車隊,必須具備自己生產製造底盤的能力。
F1技術規則關於底盤的限制主要包含:製造材料、尺寸定義和安全測試指標。其中製造材料統一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而在後兩方面的限制則較為具體,下面我們將分開闡述。
F1技術規則要求,車身總寬最大不得超過1800毫米,長度不設限制;車身總高(不含攝像頭)不得超過950毫米,左右輪中心線之間的寬度不得超過1400毫米。尾翼總寬度不得超過1米。前輪軸心到前翼最前沿的距離不得超過1200毫米,後輪軸線到尾翼最後沿不得大於500毫米,尾翼總高度不得超過800毫米。
安全測試主要針對駕駛倉以及車頭和車尾,其中對駕駛倉的安全撞擊測試最為嚴格,要求座艙側面必須能承受直徑為300毫米,質量為780公斤的鋼片以10米/秒的速度以90度的夾角撞擊。總質量為780KG的單體殼與支架捆綁,以14米/秒的速度垂直撞向水泥牆時,必須能保證駕駛倉完好無損。

F1空氣動力學


在F1中,空氣動力學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在保證賽車獲得足夠下壓力的情況下擁有最小的空氣阻力,以提高賽車的速度和高速行駛的穩定性,所有為空氣動力學服務的部件被稱為空氣動力學套件。
在空氣動力學實驗中,工程師們最關注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下壓力、阻力和靈敏性(敏感度)。巨大的下壓力可以提高賽車的過彎極限,但是在理想狀態下,下壓力的增加不應當帶來賽車阻力的增加,但是不可避免的卻會犧牲賽車的部分極速。賽車的空氣動力學靈敏性(敏感度)則是指賽車的狀態性能對於空氣動力學環境改變時自身變化的強弱,例如由不平整的賽道路面帶來的賽車翼片以及底盤和路面距離之間的頻繁變化時,賽車性能所受到的干預強弱。
每個賽季,國際汽聯都會對空氣動力學規則做出修改。2004年,賽車的尾翼被減至兩片,2005年,前翼高度抬高5厘米,首次限制擴散器高度;2006年,FIA又要求前輪軸心之後330毫米以內,參考面30毫米以上的區域不得安裝任何空氣動力學套件。雖然FIA不斷為技術發展設定障礙,但是F1賽車速度的提高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正是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價值。現在F1在空氣動力學的規則限制更多,但是F1的空氣動力學仍在飛速發展。
F1 空氣動力學的研髮腳步是永不停止的,大車隊的風洞一年是運行360天的,每天8小時左右,他們的計算機可以每6分鐘設計一個空力套件。再將它在電腦中進行測試,表現良好會製成模型放入風洞測試。

F1最快時速

2005年南非車手阿蘭-范-德-莫維(AlanvanderMerwe,簡稱阿蘭),在位於美國加里福利亞西南的莫哈韋沙漠機場(MojaveAirport)機場進行了設備檢測測試。當時根據GPS採集的數據顯示,阿蘭在最後一段的速度達到了265.754英里/小時,即413.205公里/小時。成功突破了400公里的屏障,這一步對於車隊而言是一次跨越,整個團隊都為之振奮。
非一般的F1賽車 飛一般的速度
1,輪胎:
在輪胎方面,雖然它同樣使用由米其林提供的F1規格輪胎,但是氣壓將被提高到2巴(F1輪胎的正常氣壓為1巴)。另外,為了在鹽湖上提供更強的抓地力,將不會使用乾胎,而是採用雨天使用的中性胎。
2,懸掛:
這是BAR在莫哈韋突破400大關的證書,上面寫著413.205KM
為了獲得更高的直線速度,前輪的外傾角將從F1賽場常用的3.5度減至0.5度。這樣可以將輪胎造成的阻力減少70%~75%。
3,空氣動力學套件:
儘管賽車在博利威亮相時將不再使用尾翼,但它絕不是簡單的將F1標準的尾翼卸下即可,因為這會導致賽車在高速狀態時不穩定。技術專家表示,雖然賽車只做直線行駛,但是仍需要一定的下壓力。為此,英美車隊專門開發了一套全新的尾翼。另外,引擎導管進一步下陷,並且被調的更陡;引擎的進氣口尺寸減小;前翼的端板呈垂直狀;側箱擋板被拿掉。總的來講,賽車的空氣動力學平衡,比正常情況下的比賽用車更靠後了。
4,引擎:
BAR067將配備這個獨特的尾翼,用於保持賽車高速穩定性
要突破400公里/小時的速度瓶頸,引擎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為此,項目小組要求本田提供一台能夠在最高擋位全油門運轉40秒的引擎,這相當於蒙扎全油門時間兩倍。最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由駐紮在英美總部的技師,在克服重重困難後得以實現,不過最高轉速被降至18200轉/分。
5,變速箱:
光有強勁的驅動力還不夠,還需要匹配一台特製的變速箱。為此,英美車隊專門打造了一台具有“兩個最高擋位”的變速箱。這聽起來有些奇怪,但為了便於區分你可以把最後這個擋位稱為第八擋,它同第七擋之間的唯一差異是轉速又高了200轉/分。
但為什麼這兩個擋位又都被英美稱為最高擋呢?車隊專家表示,這個第八擋是在順風的情況下使用的,用它可以獲得更高的極速。但如果賽車處於逆風狀態,引擎的將無法支持這個擋位。
6,重量:
在鹽湖上,重量就等於抓地力。於是在上個月進行的試探性測試中,英美將賽車的重量額外增加了60公斤。但為了保持賽車的重心平衡,需要將鼻錐中的壓倉物位置前移。
7,減速傘:
按照博利威鹽湖的“參賽規矩”,所有參與極速較量的車輛都必須配備減速傘,F1賽車也不能例外。有了這個,我們不需要再為BAR067的剎車性能擔心了。

F1積分

第一名:10分
第二名:8分
第三名:6分
第四名:5分
第五名:4分
第六名:3分
第七名:2分
第八名:1分
注意:比賽賽程未過<75%>,積分折半

F1經費

F1上最昂貴的體育運動,被稱為燒錢運動,裝配出一輛可以開動的F1大約需要100萬歐元,還不包括研發費用、比賽費用、風動使用費用、測試費用、零件製造費用等等,車隊預算在2~5億歐元左右,就連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創建的微軟公司都表示,無力贊助F1。
F1車隊的經費主要來自贊助商和FIA年底轉播分紅。
贊助商贊助金排行旁 (百萬美元)
1 本田(Honda) 350 汽車
2 豐田(Toyota) 275 汽車
3 紅牛(Red Bull) 243 飲料
4 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 240 汽車
5 寶馬(B.M.W) 220 汽車
6 萬寶路(Marlboro) 200 菸草
7 雷諾(Renault) 130 汽車
8 普利司通(Bridegstoneu) 104.8 輪胎
9 沃達豐(vodafone) 75.5 電信
10 ING 54 商業服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